鄂伦春族是中国56个民族中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全中国鄂伦春族为8 659人,主要分布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的鄂伦春自治旗、扎兰屯市和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的塔河县、呼玛县,黑河市的爱辉区、逊克县,伊春市的嘉荫县等地。
鄂伦春族是生活于黑龙江流域古老民族的后裔,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形成同其他民族一样,也经历过相当漫长的历史发展阶段,是在活动于黑龙江流域诸多古代民族(包括氏族、部族)无数次兴衰更迭、频繁迁徙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目前,对于鄂伦春族的族源问题研究有多种说法,有的说源于肃慎,有的说源于室韦,还有的说源于东胡的鲜卑以及玄夷人等。但集中起来主要有两说:一是肃慎说,二是室韦说。根据民族的语言、经济、风俗及地域等特征综合分析,笔者认为,鄂伦春族的族源应属肃慎系,即源于活动于黑龙江中下游地区的肃慎、挹娄、勿吉、靺鞨、女真族系。由于其某一支的人们在同一地域内长期生活交往,并从事一样的渔猎经济,便逐渐形成了具有统一的民族语言和相同的风俗习惯的鄂伦春族共同体。
“鄂伦春”是他称,其含义主要有两种解释:一是“住在山岭上的人们”,鄂伦春语称山岭为“奥要”,“春”即“千”的音变,“千”为“人们”之意,所以族称由此而来。二是“使用或有驯鹿的人们”,鄂伦春语称驯鹿为“奥绕恩”或“鄂伦”,所以族称也由此而来。到目前为止,前一种解释较为普遍,也为广大鄂伦春族群众所接受。“鄂伦春”这一名称最早见于文献记载是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在其“上谕”和“奏折”中开始称为“俄罗春”“俄乐春”“俄伦春”和“鄂伦春”等。但是清朝政府只把居住在黑龙江上游额尔古纳河流域的称为“鄂伦春”,而并没有把散居各地实属鄂伦春族的氏族和部落包括在内。如“玛涅依尔”“库玛尔千”“毕拉尔千”“奇勒尔”(或奇楞、栖林)、“满珲”等,直到新中国成立,经过民族识别后才统称为“鄂伦春族”。
鄂伦春族是中国最典型的渔猎民族,千百年来,始终以山林为家,游猎为生。
大小兴安岭绵延千里,原始森林遮天蔽日,江河湖泊星罗棋布,为鄂伦春族的游猎生活提供了广阔天地。山林中各种珍禽异兽,江河中繁多的鱼类及漫山遍野的浆果、野菜,为鄂伦春族的生存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衣食来源。
鄂伦春族也是中国境内下山定居最晚的民族之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整个民族仍然生活在深山密林之中,过着居无定址、住无房舍、漂泊不定的游猎生活。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和帮助下,从1953年开始建村筑房,到1958年,鄂伦春族全部实现定居,开始过上安定、舒适的定居生活。
下山定居以后,鄂伦春族人民在各级人民政府及各兄弟民族的帮助下,垦荒种地、畜牧养殖,民族经济开始走上一业为主,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道路。随着经济的发展,鄂伦春族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为了实现政治上的平等,在定居地相继成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或民族乡政府,政府的主要领导均由鄂伦春族公民来担任,实现了自己管理自己内部事务的愿望。为了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和身体健康水平,在人民政府的帮助下,定居的村屯都陆续建起了中小学校和卫生院所,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不仅基本扫除了文盲,而且还培养出了自己的大学生、研究生和博士生。随着卫生事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改善,鄂伦春族群众的健康水平大大提高,人口也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2 256人,增加到2010年的8 659人,增长了3.84倍。
鄂伦春族有自己的语言,无文字。鄂伦春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通古斯语支。属这一语支的还有鄂温克语、赫哲语、锡伯语和满语等。由于历史、环境等原因,少数民族语言使用范围越来越小,有的甚至濒临消失。但是,由于鄂伦春族过去一直处于半封闭状态,下山定居后也相对聚居,而且注意语言的保护,所以鄂伦春语就比较完好地流传下来。鄂伦春语不仅历史悠久,而且诙谐幽默、形象生动、富有节奏感,这与鄂伦春人强悍、豪爽、直率、幽默的性格相契合。鄂伦春语中,反映生息的大自然和游猎活动的词汇最为丰富,这与鄂伦春人的狩猎生活密切相关,鄂伦春语是满—通古斯语族诸语中保留最完整、最具活力的语言之一。
近几十年来,由于鄂伦春族生活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不同民族之间人口流动加强,各种文化相互激荡,在外来强势文化的猛烈冲击下,在鄂伦春族生活的多数地方出现了30岁左右的成年人能听懂但不会说,20岁左右的青少年既不会说也听不懂鄂伦春语的严重状况。鄂伦春语已经成为濒危语言。鄂伦春族是我国名副其实的最后一个渔猎民族,曾经创造了丰厚的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几千年来以口耳相传的形式传承至今。对于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鄂伦春族来说,语言是其文化传播的唯一载体,语言的消失意味着其文化的消失,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保护民族语言,就是保护这个民族的文化;保护民族母语,就是保护鄂伦春族赖以生存的文化基因和灵魂,也就是保护我们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灿烂文化。
我们编撰《鄂伦春语汉语词典》所用的标音符号是国际音标。之所以用国际音标,一方面是因为鄂伦春语有与汉语及其他民族语言不同的发音方法和特点,如果用汉字、汉语拼音及其他民族语言符号标音,就会标不准或标不出鄂伦春语的某些音来。然而用国际音标则基本可以标出比较准确的鄂伦春语来。另一方面,我们撰写《鄂伦春语汉语词典》的目的,除了让我们的后人学习语言之外,更是为了研究和保护鄂伦春语。作为人类共有的文化遗产,鄂伦春语也需要得到国外学者的研究和保护,让语言研究与国际接轨,这也是我们用国际音标标注鄂伦春语的原因。
编撰一部通俗易懂的《鄂伦春语汉语词典》,一直是我们多年的愿望,经过几年的努力这本词典终于问世了。词典的出版,不仅了却了我们多年的愿望和梦想,也尽了我们作为本民族学者为保护和传承鄂伦春语应尽的责任与义务。在编写词典的过程中,我们进行了大量的走访与调查,并尽最大的努力通俗、准确地记录了鄂伦春语,对于初学者来说,只要认真拼读,很快就会掌握这门语言。相信词典的出版一定会得到广大鄂伦春族同胞、鄂伦春语爱好者的欢迎及语言学家的认可,如果是这样,那么我们保护和传承鄂伦春语的最终目的就达到了。
本词典收入词条共计三万七千余条,其中既包括基本词条,也包括不同区域的方言词条,还包括少量的外来借用词条。为了便于读者更全面了解和掌握鄂伦春语,词典后附有附录,包括中国各民族名称、中国各民族人口及分布表、鄂伦春语方言差别、鄂伦春语研究概况及鄂伦春语语法常识等。
《鄂伦春语汉语词典》在编写和出版过程中,得到了黑龙江省民族事务委员会、黑龙江省新闻出版局、北方文艺出版社、黑龙江省民族研究所及有关地市、县、民族乡镇政府的大力支持,尤其得到了广大鄂伦春族同胞的帮助,为此表示最诚挚的谢意!在编撰本书的语法部分时主要参考了胡增益教授的《鄂伦春语简志》等著作,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另外,本书主要是以小兴安岭方言为基础撰写的。特此说明。
《鄂伦春语汉语词典》撰稿人
韩有峰 孟淑贤
2016年3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