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海外中国研究系列”总序

中国曾经遗忘过世界,但世界却并未因此而遗忘中国。令人嗟讶的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就在中国越来越闭锁的同时,世界各国的中国研究却得到了越来越富于成果的发展。而到了中国门户重开的今天,这种发展就把国内学界逼到了如此的窘境:我们不仅必须放眼海外去认识世界,还必须放眼海外来重新认识中国;不仅必须向国内读者迻译海外的西学,还必须向他们系统地介绍海外的中学。

这个系列不可避免地会加深我们150年以来一直怀有的危机感和失落感,因为单是它的学术水准也足以提醒我们,中国文明在现时代所面对的绝不再是某个粗蛮不文的、很快就将被自己同化的、马背上的战胜者,而是一个高度发展了的、必将对自己的根本价值取向大大触动的文明。可正因为这样,借别人的眼光去获得自知之明,又正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历史使命,因为只要不跳出自家的文化圈子去透过强烈的反差反观自身,中华文明就找不到进入其现代形态的入口。

当然,既是本着这样的目的,我们就不能只从各家学说中筛选那些我们可以或者乐于接受的东西,否则我们的“筛子”本身就可能使读者失去选择、挑剔和批判的广阔天地。我们的译介毕竟还只是初步的尝试,而我们所努力去做的,毕竟也只是和读者一起去反复思索这些奉献给大家的东西。

刘东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孔子《论语·阳货》(第十七篇第九则)

“认识”还有一种更普遍的意蕴。甚至在人们尚未进入命题和真理之前,这样一种“认识”就已然存在于想象与表达之中。于是可以说,倘若一个人聚精会神地浏览了更多动植物的画片,更多机器的图样,更多房屋或城堡的素描,倘若他阅读了更多有丰富洞见的小说,也即更多兴味盎然的故事——那么这个人,在我看来,就会比另一个获得更多的“认识”,即使在他所接触的摹画或描述中,没有一星半点的“真实”。

——莱布尼茨《人类理智新论》第四卷第一章 Xhi0StFZegDg7911taMKI8nlxagyvWNTvD35YxlALJ8kYNikWdkx9CBjW6yx+rY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