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和孩子交流的过程中,特别是想让孩子明白一些道理的时候,总会不自觉地把自己放在领导地位,开始打官腔,对孩子颐指气使,交流的过程很快就变成一方的演讲、长篇大论的说教。这样做的结果不仅帮不到孩子,还有可能伤害到对方。
陈岩由于工作繁忙一直没空管儿子,不过儿子倒也争气,各方面表现挺好。现在他到家了就想抓住机会多多教育一下孩子,让他变得更好一点。
“从这周起你要学习弹钢琴,每晚两个小时,这对你有好处。”
“晚上你不许熬夜到十点以后,这对你不好。”
“我们那时候多艰苦,你现在条件这么好还不好好学习,身在福中不知福……”
“爸爸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还多,你一定要听爸爸的话,爸爸说怎么办你就怎么办……”
陈岩几乎一有空就开始教导儿子该怎么做。可一年过去了,儿子非但没有更好,反而各方面表现都退步了,而且也越来越不愿意搭理他了,好像和他有仇了一样……
因为居高临下的指导,让孩子对父母感到陌生、不亲近,无意中抑制了孩子情感的表达,打击了孩子对事物的积极性。也让孩子觉得父母只是用身份压迫自己,并没有真正关心自己。长期下去,会让孩子的自信心下降,这种对别人居高临下的指导,也不单单是发生在父母孩子之间。那么当这种事情发生在成年人之间,又会造成怎样的后果呢?
常英的的儿子满月的时候,亲戚朋友们都前来送祝福。
其中有一个前不久做生意赚了大钱的亲戚,年纪跟常英差不多,走到常英面前说道:“一会儿我忙完了你过来找我一下,我有事跟你交代。”说完就去跟旁边的人聊天去了,常英觉得这人说话也太不好听了,但想想是孩子满月也就没和他计较。
宴席结束时,那人就提着个箱子过来对常英说:“怎么没去找我呢?你这么待客可不对,下次可得改了。”说着将箱子递给常英,“来,也没带什么好东西,这里面都是我儿子用过的东西,质量都好着呢,都送给你儿子了,能给你们省一大笔钱,放心,这都是名牌,一般人都买不起的。”
常英听了忍无可忍地说道:“我家是没你家有钱,但我儿子衣服还是买得起的。”常英说完转身就去招呼其他人了,留下这个亲戚尴尬地提着箱子站在原地。
人与人之间是会不自觉地进行对比和竞争的,而居高临下的说教的确让人容易在心理上矮人一等,成年人对这种感觉可能更加明显。所以,当我们作为指导者,却持居高临下的立场和态度时,会给对方很大的压迫感。会让对方觉得我们认为他们什么都不懂,只能被动接受你的信息。在这种情况下,对方往往很难真正认同你的想法。
在心理学上,有这样一种说法:当人大量重复地接收同一或类似信息,就会对人产生类似催眠及诱导的现象,而人体也会有自发的对盲从与洗脑的本能反抗。当我们居高临下指导对方时,很多时候就是我们在单独“演讲”,因此,对居高临下的态度反感其实也是人们保护自己的本能反应。所以,就算我们是为了别人好,如果用居高临下的态度来指导,也没人愿意听我们的。
但是,有时候,我们为了身边的人好,又不得不把自己的想法说给他们听,我们应该在交流中注意哪些事情呢?
首先,别总说“肯定”句,要多用商量的话。在给别人进行指导时,可以少用肯定、准确的词语,比如,肯定是我说的这样,我相信,这一定,绝对是……等。而要多用表棱模两可的词语代替,比如,我觉得,这或许,可能是……等等。比如将“我的这个计划一定行得通”改成“我觉得我这个计划可能行得通”。只有持商量的语气和对方说话,才不会让对方觉得你在炫耀,才不会让他觉得自己低人一等,才可以让他继续听进去你的话。
其次,说话要有停顿,多让对方插话。我们在有居高临下的态度的时候,往往是对方一句话都插不进去,只是我们单方面表述自己的看法,这时候对方的反抗情绪也会越来越高涨。因此,我们给对方进行指导时,一定要在话与话之间有几秒的停顿时间,然后问他“对此,你怎么看呢?”“你有没有不同的方法?”这种表示尊重对方的话语,不至于显得我们在单方面教育对方。
最后,不要说体现自己优越的话。放低自己的姿态,就算自己知道也不要什么都说出来,比如,当有人请教你电脑怎么用快捷键粘贴复制时,你对人家说:“那个简单了呀,ctrl加c或v,这都是基础操作,你都没学过?”结果人家不仅没听明白你表达的意思,还被你嘲讽了一下,会很伤害对方自尊心。你应该说:“我想想,ctrl键加c键是复制,ctrl键加v键是粘贴,你试试。”这样平易近人的交流才能让对方完全接受你的指导和领会到你的好意。
除了注意说话方式来避免造成居高临下的指导态度,提高我们自身的影响力也能更好地减小我们在别人心目中居高临下的态度。从而提高自身影响力,让我们的自身能力不断提高。当你自身影响力到达一定程度了,对方就不太会觉得你说话居高临下,而会自然而然地认为你这种人用这种语气说话是很正常的,也就不会伤害到他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