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泡面要三分钟而不是五分钟呢?其实,泡面或者煮方便面在五分钟后的味道还算劲道,而三分钟即食的概念是泡面的发明者即日本方便面著名品牌“日清”的创始人安藤百福通过观察总结消费者心理后制定的。三分钟仅仅是一个心理技巧,安藤百福认为,三分钟的等待会让泡面显得更加美味。在三分钟内,人们受到泡面的香气刺激,会对其更加充满期待,等到真正吃到的时候会得到更多的满足感。而超过三分钟后,人们对于等待的耐心就会下降,甚至会诱发焦虑而取代或者减弱对泡面的期待,使得泡面带来的愉悦感大大降低,泡面与味蕾碰撞带来的味道受到愉悦感降低的影响,也就变得不是特别美味。
如果你热爱美食,厨艺精湛,那么下厨所耽误的时间会流逝得相当快,如果你不喜欢下厨,那么做饭的时间就会变得相当难熬;如果我们去享受一顿盛宴,用餐的时间往往是相当快的,如果我们仅仅是被动赴约,那么一顿饭的光景又会变得十分漫长。
我们无法颠倒黑夜和白天,也无法控制时间的快慢,但奇怪的是,我们却能体会到时间那恒久不变的速度似乎变快或者变慢了。
当我们从事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时,时间会过得飞快,而当我们去完成某项任务或者自己不感兴趣的事情时,时间则会过得相当慢。对于这个关于时间的小把戏,心理学领域可以从情绪和主动性等方面进行解释。
《情感神经科学》的作者雅克·潘科赛普,在著作《精神病学中的情绪内表型》中,将人类的基本情绪分为了七个子系统:期待、追求;贪心、爱欲;养育、抚慰;欢乐、安全;气愤、暴怒;害怕、焦虑;孤独、惊慌。适用于包括人类在内所有的哺乳动物。
七类情绪又可以分为生物学阳性情绪和生物学阴性情绪。前者是指由生命体的本能驱动的情绪,如饥饿、性、渴等最基本的需求带来的生命的驱动力,是个体的需要得到满足时所产生的情绪。这时人们的情绪会呈现出愉悦的状态。后者是指当人们遇到危险或者困境时为了摆脱危险而产生的情绪,这种情绪也会伴随着攻击行为出现。
七类情绪分别对应不同的脑神经基础。心理学对于快乐的认知是:在保障食物和安全的情况下,生命体之间会通过相互之间的嬉戏打闹而产生快乐的情绪,间脑的背内侧区和下丘脑是快乐的基本脑区,甲状腺激素的释放会刺激神经系统使人感到快乐。快乐的情绪就像一种奖励,一旦达到某种快乐的状态,人们就会变得更加积极,大脑对于时间的概念也会受到影响,时间就会过得很快。情绪产生时,人们依然秉持着“趋利避害”的原则,生物学阴性情绪往往会让人变得不耐烦,这样的情绪并未给到大脑任何奖励,看起来反而像是惩罚,人们会迫切想逃避这样的惩罚,无形之中便把时间“放慢”了。
2012年,伦敦大学神经科学家帕特力克·哈格德首次提出人们在主动行动的过程中会感受到时间缩短的现象。他设计了一个实验,参与实验的被试需要根据要求按压一个能够延迟时间发出声音的按钮,被试需要估计按下按钮与发出声音间隔的时间。实验人员发现,当被试被动按按钮时预估出的间隔时间要比主动按按钮预估出的间隔时间要长。在实验中,如果给被试设置一个由脑电刺激而触发按钮的对照组,对照组将不会感受到间隔时间的长短。所以,哈格德等人据此提出,决定人们感受到时间缩短的是人们是否具有主观的愿望。
后来,埃米莉·卡思帕等人将哈格德的研究与著名的电击实验相结合,实验发现,当被试主动电击“受害者”时,他们会感到时间非常短。当被试在不可抗拒的要求下被动电击“受害者”时,时间差会变得很长。这说明,在人们的主观愿望被忽视,或被迫去做某件事时,感受到的时间往往是非常长的。我们常说“一日不见,如隔三秋”,除了情绪使然,主要原因是相思并不是人们愿意承受的。
我国心理学家、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傅小兰教授在类似的实验中同样证明了时间缩短与主观愿望的关系。
英国哲学家休谟认为,人们往往会对时间上相邻的两件事产生知觉中的因果关系。美国心理学教授艾里克·诺勒思也公开发表了这一发现。卡迪夫大学的心理学教授马克·波纳认为,这一理论反之也是成立的,并提出了著名的时间压缩理论:当人们知道两件事物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时,人们会尽可能地减短两件事物之间的时间差距,而且不论事件是否符合人们的主观愿望,只要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我们都会对事物的结果和时间本身产生一种缩短的感觉。
不仅是时间的感受,我们的味觉、嗅觉等多种感觉都会受到我们主观愿望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