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相信你也爱吃:虚假同感偏差效应

我们总是习惯性以为自己喜欢的是非常大众的,别人也一定会非常喜欢。现下时兴的“安利”一词就是如此,我们精心准备了想要推荐的内容并且无比自信地认为这是最好的,并将其推荐给他人,不管后者是不是真的喜欢,就算碍于情面的接受,我们也会觉得这是相当成功的“安利”。

很多时候,我们总会怀揣莫名的自信,我们不会在乎这种自信从何而来,又是否有所根据,这一点也不会妨碍我们发挥自信的作用。这在心理学上可以用虚假同感偏差来解释。

虚假同感偏差,又可以称作虚假一致性偏差,指的是个体会认为自己的行为、信念非常普遍,进而会在一定程度上高估自己的想法或者行为,忽视“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认知,就此将自己的特性放大到群体,将自己的观念强加给别人。当然,这也是人们能够坚持自己的信念或者观点的重要方式。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社会心理学教授李·罗斯为证明虚假同感偏差对人们认知和行为的影响作用,进行了两项实验:

在第一项实验中,被试阅读关于冲突的资料,并被告知了能应对该冲突的两种方法。被试需要回答实验者:

(1)被试认为其他人会选择哪种方式应对冲突;

(2)被试自己会选择哪种方式应对冲突;

(3)被试认为分别选择两种应对方式的人有什么特性。

实验表明,大多数被试都会认为自己的选择是相对普遍的,觉得其他人也会选择与自己相同的应对方式。我们每个人都会以为别人和自己想的一样,而事实却并非如此。这就是在人们思维中普遍存在的虚假一致性偏差。

实验人员同样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被试描述对两种应对方式进行选择的人的特性时,多数被试会倾向于将与自己做不同选择的一方极端化,认为不同选择的一方可能存在心理问题。

在第二项实验中,实验人员以挂在身上的巨大广告牌代替了实验假定的情境和纸笔测验。

实验者选定的新被试是一群在校大学生,实验者会告诉被试实验中可以学到东西,实验出于自愿,如果不愿意可以拒绝,被试需要挂上写着“来Joe’餐馆吃饭”的广告牌在校园中进行30分钟的闲逛。餐馆的菜的味道和服务质量将不会被告知给被试。

第二次的实验结果证实了第一项实验的结论。同意悬挂广告牌的学生认为,大约有62%的人会和自己一样愿意挂上广告牌。而拒绝悬挂广告牌的学生则认为只有33%的人才会愿意挂广告牌。

同理,在对特性的预测中,被试也极端预测了持不同观点的人的人格。同意挂广告牌的人无法理解拒绝的人,认为他们是“装模作样”,拒绝的人同样认为那些同意挂广告牌的人十分古怪。

显而易见,他们的预测以及对他人的判断都不正确。偏差是普遍存在的,人们习惯于将一些主观的特点加注在别人身上,也习惯性地相信自己的价值观的普遍性。

认为别人和自己一样还会令个体产生更多的归属感,比如你喜欢吃甜食,你就会觉得周围的人都爱吃甜食,当你得知吃甜食的人更温柔时,你就会把“甜食”与“温柔”这两个信息联结在一起,即吃甜食的人一定也很温柔。我们经常利用虚假同感偏差获得自尊、自信,这也让我们对认同的东西坚信不疑,即便明知自己的观点是错误的,人们还是很容易在虚假同感偏差的影响下去坚持错误的行为。

虚假同感偏差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表现出来的强度也不同:

(1)当内部归因比外部归因弱时;

(2)某种行为或者事件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时;

(3)当个体对自己的观点异常坚定时;

(4)当个体的生活受到极大影响时;

(5)当与个体某种积极的特质相关时;

(6)当个体将某人看作相似时。

虚假同感偏差如同其他的心理学效应一样,适当的应用能够帮助我们解决问题或者带来益处,而应用不当就很可能被“一叶障目”,导致偏听偏见。

当我们需要很多支持与鼓励时,我们可以自己给自己精神力量,这时虚假同感偏差就会帮助我们变得自信、勇敢,克服前进路上的艰难险阻。而当我们的信念背离现实、认知也与现实脱节时,虚假同感偏差就会让我们变得盲目自信甚至自大,看不到问题的本质,造成自身的能力不足以撑起自己的野心。

虚假同感偏差的应用并非完全由我们控制,在我们了解它之前,我们完全是自发的去使用,在了解之后,我们依然无法控制它,只能尽自己所能去调整它。我们无法保证自己的每一个决定都是正确的,理性与情感总在相互纠缠,我们的决定也总被二者拉扯,因此只能多听、多看、多思考,多方面全方位地了解一件事,最后经过慎重的思考做出决定。古人说:“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我们只能尽量避免“偏听”。 VQ1UNuAZOHs+1/WSd/9OW1IO0TyEtw0AvrFG4fzRoVUfxfFm9CsaQIipCKV+hdC8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