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进食也会从众,你的美食偏好可能不是真的!

不管是美食还是其他,我们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似乎总在不停地妥协,慢慢地,喜好也会随着某些重要的人或事而发生改变。心理学领域称此为从众心理,从众心理是指为了融入社会或集体,个体在认知、行为上所作出的符合群体规则的行为或选择的心理。从众心理的出现有两个原因,一个是通过获取信息认识到自己的认知或者行为错误而产生的一种从众;另一种是不想辜负他人的期望,并以此来获取好感度。

美国心理学家所罗门·阿希设计了阿希从众实验:实验者会将被试分组,每组7个人,在这7个人中只有1个人是真正的被试,另外6个人是助手。给到每组看一条笔直的黑线Y,然后给出另一张图,图中有三条直线a、b、c,让每个人选出与Y长度相等的一条,助手先作答,被试最后作答。通过反复试验,结果表明被试有四分之三的概率选择了助手引导的错误答案,只有四分之一的概率坚持了自己的想法,保持了独一性。

从众心理是普遍存在的,有时候我们也可以利用从众心理来获取自己想要获得的信息。我们往往会迫于社会压力选择从众,因为这样能够减少我们的损失,少数服从多数,展现的就是力量型的压倒优势。有时候我们也会为了讨好某个人而选择妥协,这样我们就可以获得更多的认同感,也能更好地获得对方的好感以减少因为意见不同所带来的摩擦。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为了获取信息而选择的从众行为会比逃避惩罚来得更为长久,如果我们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并且无所适从,那么我们一般会选择从众,跟随大多数人,看他们怎么做,以此来尽量获取更多的了解。

从众可以分为真从众和权益从众,真从众是指外显行为和内心都从众的现象,这样的从众不至于引起个体心理的冲突,属于最理想的从众方式。权益从众是迫于群体的压力表现为行为上的认同,而心中的想法是与群体相左的,权宜从众会由于内心看法与自身行为的不一致而造成认知失调。

如果个体对于群体的依赖程度非常高或者个体对自我的评价非常低,那么就更容易产生从众行为。群体的一致性越高也越容易发生从众,在未知即情境模糊的状态下,从众也非常容易发生。

此外,我们对外的趋同反应还有服从、依从、认同和内化。

对于服从和依从而言,最重要的是权力成分。服从是按照他人的命令开展行动,一般来说,服从具有合法的关系。耶鲁大学心理学助理教授斯坦利·米尔格兰姆的服从实验同样选择被试与助手共同完成,采用两两配对的试验模型,被试将扮演教师,助手扮演学生,二人被分到独立房间,彼此之间看不到,但可以听到。“教师”会向“学生”提问问题,“学生”答错,“教师”需要向其施以电击惩戒,且电击程度逐步上升。电击器械其实是假的,助手会故意答错,并发出被电击后的惨叫,而被试则不知情。听到“学生”的悲鸣,“教师”开始承受莫大的痛苦和心理折磨。但研究人员严肃地告诉“教师”,必须将实验继续下去,虽然精神几近崩溃,这些被试还是服从了研究人员的命令,继续实验以至完成。依从是最能体现奖惩的行为,它具有短暂性,其影响也非常小。人和动物都具有依从性,人们会跟随导游的引导进行参观,会为了获得奖励而去做任务。动物也是一样,迷宫实验中受挫的小白鼠会沿着我们设定的路线走以防再次被电击,狗狗为了获得更多的骨头会不停地摇尾巴。服从具有强制性的特点,而依从是内在的,个体和其他人之间并没有特定的关系。

与依从一样,认同需要的仅仅是行动上的一致性,而非认知。认同最大的动力并非奖惩,而是为了与某些群体相像,并以期加入其中。认同是个体相信自己跟随的价值和观点,但这种相信的程度依然不完全,仅仅是希望和被认同者保持一致,即被认同者具有较高的吸引力。通过认同,个体与被认同者建立起某种个体认为的比较满意的联系。

内化是信念的作用,在某种观念的影响下,个体的认知会发生改变,并会将这种观念嵌入自己的信念,成为最牢固最具影响力的部分。内化是非常牢固的影响,内化的对象一般是具有影响力和判断力的人的观念,一旦形成便不容易改变,形成之后也会“切断”与外部的联系,不再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内化的动机是希望自己保持正确,内化具有自己的内在奖惩系统。我们相信吃饭必须营养均衡,并且认为这是有价值的,这就是内化。

不管是从众、认同、依从还是内化,都具有它的心理生存价值。一种食物从喜欢到不喜欢的变化,更多的是外在的影响,也许我们必须吃它以保持与朋友的一致性,也许我们了解了吃这种食物真的对身体有好处,也许仅仅是因为喜欢的人爱吃…… FEJovNYRK9yJIkY4eg2TlGdZVunfOE2qc+t4f2C66YYZV52b8u6JcQZWJrk+pgJ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