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吃出的快乐:寂寞、忧愁统统吃掉

相比普通人而言,肥胖人士对于吃有着最深的理解。肥胖人士爱吃,从不挑食。有时候看着别人吃饭,也都能感受到快乐和满足。将所有的烦恼、痛苦都吃掉,转化成快乐进行传播。

饥饿是烙印在基因里的,是本能的存在,很多时候我们无法靠意志力去抵抗本能。需求得到满足就会感到快乐,这一点就要讲到弗洛伊德关于人格的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由自我、本我、超我三个部分组成的,三个体系相互作用,当它们处在平衡的状态时,我们便会表现出健康的心理状态。而当它们处在失衡的状态时,也就是个体的人格系统产生了问题,人的心理状态就会失调。

本我,遵循的是快乐的原则,指的是个体最基本的冲动、需求和性,在弗洛伊德的理论里,性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不同于我们所以为的欲望,他对性的定义是可以涵盖几乎所有原始的欲望。本我是整个人格系统的动力支持,如同我们饿了要吃饭、渴了要喝水、冷了要取暖,它是我们最本能的需求,一种不假思索就知道该如何应对的心理需求,是人格里不会顾及任何道德底线的部分。当我们饿了,我们的脑海里就会浮现出食物的样子,这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饥饿感,弗洛伊德称这是原发的本我产生的无意识意向的过程。原发过程具有自发性,相当于我们所说的“理智与情感”的情感部分。假如我们被另一个人惹怒,在怒火冲天的情况下,理智未必能占据上风,我们很可能在被激怒的状态下行为失控,这就是原发性冲动,过后往往会后悔。而理智在这时候便形同事后诸葛,姗姗来迟。

自我,遵循的是现实的原则,它是社会人的表现,往往是后天交往中形成的。自我更加关注社会的看法,如果饿了,却没有食物果腹,自我会管控你不能偷、不能抢,那样会脱离社会,也得不到想要的东西。自我就像社会约定俗成规则的执行者,它来保证本我不出偏差,不至于太冲动。自我与本我之间时常开展拉锯战,就像早晨需要早起,本我的部分觉得睡觉最重要,自我的部分认为约会比睡觉重要,僵持之下,总有一方会占据上风。

弗洛伊德曾经把本我比喻为马,将自我比喻为驾车的车夫。车夫需要驯服马,马也保有自己的想法,共同协作,马车才能前进。

超我,遵循道德的原则,顾名思义,即“超越自我”,它是比自我更高层次的追求。基于奖惩机制建立的超我,更倾向于“善”的原则,它执行的标准更加贴近家庭教育形成的道德观念以及社会普遍约束力的法律。父母会教给我们许多做人的道理,教我们明辨是非善恶。比如孩子顽皮砸坏邻居家的窗户,父母很生气,便会惩戒孩子,孩子就会知道这样做对自己是不利的,会受到惩罚。如果考试得了一百分,父母就会夸奖孩子,孩子就会了解这样做对我是有利的。孩子并非一开始就知道对错,他首先知道的是功利性的选择,经过父母长期的奖惩教育,孩子便会形成属于自己的一套关于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的准则,等到融入社会,他还会在社会中接触更多的道德原则。

在本我、自我、超我组成的体系中,自我扮演着中间角色。本我追求最原始的冲动、最基本的需求,超我追求道德理想化更近乎完美的方面,二者就像两个极端,我们常说法不外乎人情,在这里可以用来比喻二者的关系。自我虽然与本我不同,却不算是完全相反,自我的存在有着润滑作用,使得个体不至于太过压抑本我张扬超我,也不至于太过遵循本我忽视规则。

“吃”满足的是基本的生理需求,也就是本我的需求,本我一直遵循“快乐”的原则。所以这一原始而基本的本能能够在我们不开心的时候通过满足我们被压抑的本我带给我们几不可察的“快乐”。

肥胖人士更能体会此间的快乐,调查发现,肥胖人士于儿时就加深了吃的“快乐”。孩子在哭闹的时候,家长更倾向于他是不是饿了,即便原因不在于此,但是只要家长给到孩子吃的,孩子就会停止哭闹。长此以往,孩子只要哭闹,家长就会给他吃的,孩子就会在本能中获得吃到食物的满足感,长大之后,只要接触美食自然也就会觉得快乐。这其中也会有一部分童年经验的影响,童年经验会造就进食与快乐的联系。 d4BCTje/J8IlnxC+9yy4DJdvXj0k/DWeJLYI19/VmPOPt2DJLQj86zD9tTHB/P+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