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是身体和大脑都喜欢的营养成分,脑部就像一个爱吃糖的小孩子,就算不饿,也会吵着向你索取一些它认为很必要的营养。糖中分解出的葡萄糖是脑部能量的主要来源,如果能量水平达不到,大脑的工作效率就会降低,我们就会因为缺糖而出现一系列头晕目眩、注意力无法集中、记忆的效率降低等情况。减肥作为一个目标性事件,特别需要的就是大脑的参与,以及心理状态的把控。从整个身体构造上来讲,食物是能量,脑与身体各部分是团结协作的关系,更加是一个整体,所以如果“没吃饱”,真的会影响减肥。
饥饿是一种类似情绪的心理状态,而情绪的管控本身就是个难题。意志力之所以值得称赞,是因为真正能够靠意志力去主导某些事情的人寥寥可数。
过于关注一件事,就会为此耗费更多精力。心理倦怠所产生的消耗活动也会产生疲劳,当持续减肥一直没有成效时,多数人便会自我放弃,然后“听天由命”,不再刻意控制进食活动。这就是心理状态的倦怠。
人们在长期从事某件事的时候总会产生倦怠心理。倦怠的提出源于对职业的研究,观察发现,工人们长期从事单调乏味的工作会产生身体和精神上的疲劳。心理倦怠类似于连续工作导致的肌肉疲劳状态,却又不尽相同。它是指人们长期从事某件事或者进行某项工作,心理处于长期的紧张状态,大脑中枢神经出现了抑制,使人们对于该项工作产生厌倦、疲惫的感觉,对于从事这项工作的兴趣明显降低的现象,属于情绪的一种耗竭。
当今社会,尤以从事高强度工作或者需要投入大量精力的工作最容易出现心理倦怠,包括医生、教师、心理咨询师等职业。心理倦怠不仅仅会出现在从业人员之中,学生在学习之时也会出现学习倦怠的情况。心理倦怠成了发生频率极高的问题。
心理和生理总是息息相关,相互作用的。当生理出现问题的时候,心理就会出现相应的反应。比如疼痛触发的紧张心理。当心理出现问题的时候,生理也会出现外在的相应表现。催眠是一种针对心理的疗法,真正技术上乘的催眠大师可以通过催眠个体使其在过程中感受过往经历或者塑造场景,研究发现,如果让个体以为他被烫伤了,那么接受催眠的个体就会真切地感受到躯体上疼痛,这时候,躯体的一系列反应与变化和真正烫伤的生理变化是相似的。也就是说,心理上的疲惫便会造成生理上疲惫不堪的一种状态。减肥也是一样,长期关注减肥所耗费的精力会造成减肥人群对减肥这件事的投入减少,造成心理疲劳,表现为外在便会出现自暴自弃的情况。
产生倦怠一般存在三个维度:个人成就感低、去人性化和情绪耗竭。
个人成就感低主要表现为个体在从事某件事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工作的形式化,工作变得像“流水线作业”,个体在工作过程中自我效能感降低并且对于自我价值的评估也降低了,心理上产生了极大的挫败感,感觉自己所从事的事情变得没有意义、没有意思。放在减肥层面,多次减肥不成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就是这个道理。
去人性化表现为态度消极,诸如自我否定,对外界和自身都漠不关心。最大的转变形同从小绵羊变为刺猬,从开始的温柔冷静到出现倦怠之后的暴躁易怒、富有攻击性。在从事的事情中遭受的挫败感会作用于亲朋好友的身上,诸如无端发脾气,毫无来由的指责等等。对于社交的伤害也极大,个体会变得不合群,社交行为减少或者低社交性等。如同减肥人群过于在乎苗条与否,而减肥却不能立见成效,使得个体开始仅仅是对身材不满,随后逐渐演变成了对自己很多方面的不满。表现为外在,便很容易攻击别人,一个很小的火星都能成为他们发怒的导火线。
情绪耗竭表现为情绪低落,面对压力、对抗压力的动力减小,变得十分消沉,感觉自己的才智不够用,参与工作的效率大不如前。减肥的失败并不会让我们越挫越勇,反而会导致安于现状,即便继续减肥也不过是一次又一次的“开始——结束”的轮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