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50年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提出了著名的ABC情绪理论,即合理情绪疗法。该理论认为,产生情绪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A是Activatingevents,即促使产生情绪的事物或者情节;B是Beliefs,即发生或者遭遇某件事情后所产生的认知;C是Consequence,即人在这一系列情况下所做出的行为结果。人的情绪或者行为结果C并不是由事物本身A直接引起产生的,A对于C的产生只起到了间接的作用,真正引起C的是人对A的认知B。打个比方,甲乙两个人去吃牛肉板面,两人吃的是同一种味道的面,甲觉得好吃所以很高兴,乙觉得不好吃而不高兴,在这个过程中,面本身没有引起情绪,引起情绪的仅仅是认知不同而已。也就是说,在A相同,即同样的情境或者面对同样的事物时,产生的B,即认知或者理解不同时,所引起的C的结果也是不同的。因此,困扰我们的糟糕情绪的来源一般是认知信念的不合理。
不合理的认知包含三个特点:不合理的要求、评价以偏概全、结果太过糟糕。不合理的要求主要体现在要求过于绝对化之上,具体表现为个体以自身的意愿出发,认为某件事必须发生或者必然发生,而不是希望发生。例如,“我最帅”“女朋友必须对我温柔”等,这种过于绝对的主观要求违反了客观的规律进程,而人只有在尊重客观的前提下,才能发挥主观的能动性作用。评价的以偏概全是指看待事物不全面,没有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果太过糟糕是指,期望中的某件事要是没有发生便会糟糕极了的感觉。比如,“考不上大学,一切都完了”,“女朋友和我分手,人生没什么意义了”。艾利斯也提出了包含情绪外控的十种不合理理念的代表。
若想稳定和改善情绪,就必须从B着手,针对性的改变那些不合理的认知,使之合理化。这样便有了D, Disputing,即对不合理的认知的怀疑否定,以及E, Effects,即通过D产生的积极的情绪行为。ABCDE共同组成了情绪的合理管理方法,D和E需要长久的训练。举例来说,如果你午餐吃了红烧肉,却因不好吃而恼火,但是转念一想,以前光顾的时候还是很好吃的,那么是不是因为自己今天心情不好呢?若真如此,接下来的红烧肉吃起来便没有那么难吃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绪,也会因各种事情而发脾气,若要进行情绪管理,就要学会在情绪波动时思考以下几个问题:自己这样做对吗?我该怎么做?是不是过于消极了?事情比较乐观的方面是怎样的?古人云“三思而后行”,就是为了防止过于冲动,思考不全面造成让自己后悔的行为结果。与其宣泄完情绪再说“对不起”,不如从源头上去改变,去管理。
认识到情绪的发生,才能进行情绪的管理。如果意识不到,便会出现喜怒无常的情况。情绪化的个体很习惯用自己当前的情绪去判断外在的事件和人物,而自己对此却不自知。心情好的时候大雨滂沱也别有一番韵味,心情坏的时候晴空万里也会莫名出现一丝阴郁。
就情绪管控的影响因素来说,人格也发挥着不小的作用。黏液质的人天生对情绪的反应“慢半拍”,他们性情温和,喜怒情绪的强度也相对较小。抑郁质会更容易悲伤,情绪的波动强度也会更大。胆汁质暴躁易怒,情绪的波动就像六月天,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多血质算是情绪上最稳定,很乐观的人格特质。
好的情绪管理需要练习与积淀,脾气好的人发起脾气来往往会吓坏众人,其实他们不是脾气好而是懂得克制。一般而言,拥有社会经验的人,准确说是社交经验丰富的人更懂得去把控自己的情绪,大多数好脾气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的经验加上“善良”所形成的。地球离了谁都照样转,经历得多了也就知道了什么是“沧海一粟”,我们作为世界上最独特的存在,来到社会无非还是一锅大米里的一颗小米粒,没人在乎这万分之一的存在,除了自己。当深刻地认识到如此残酷的现实之后,认知已然发生了变化,喜怒哀乐都不会再主导个体,取而代之的是冷静与客观。
生物学认为,脾气可能是吃出来的。很多食物所含的成分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神经递质,或多或少地影响到整个身体的“司令官先生”——大脑,生理是心理产生的物质基础,自然也会受到影响。
正如上述所说,吃辣多了可能会增强攻击性,吃肉多了会刺激肾上腺激素分泌,进而也会导致易怒的情况。如果情绪大起大落,很有可能是缺钙了。钙是骨骼发育生长的必备元素,而且还能辅助传达神经系统需要传递的信息,也能稳定神经系统的功能,人如果缺钙就会引起包括神经系统在内的身体各项机能混乱。B族维生素主导着能量的消耗与产生,也会对情绪产生重大影响。萝卜中含有大量维生素,“吃萝卜通气”,爱生气的人可以多吃萝卜,顺气顺心,多吃些玉米、水果、鸡蛋、奶制品也是补充维生素B和钙的有效途径。当然还要多多户外运动,晒晒太阳,有助于维生素D的合成,从而促进钙类的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