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陆:

始皇帝的“灭胡”运动

后世其实有很多低成本地应对北方游牧民族政权的办法,比如和亲,也就是送女人和慰问品;比如互市,也就是搞贸易,你拿牛马换我的日用品;比如岁币,也就是赏零花钱。

匈奴之所以会总来骚扰中原,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很多东西他们造不出来,但又都是生活必需品。没有铁锅,手把肉怎么做?做不出来就只能抢。

人家的“犯罪成本”比较低,进了村抢一通就跑,你还追不上。

即便如此,在这个时代(汉初匈奴是例外),匈奴的破坏性也就仅限于此了。

因为当时马镫还没发明出来,马的冲击威力还没有凸显出来。对于游牧民族,其实直到三国时期,中原政权打他们的最大问题不是打不过,而是打不起。

例如,哪怕南匈奴后来因为刘秀的好政策,一百多年后发展到了并州大部,貌似挺厉害,其实还是被曹操随便安排。

直到南北朝时期,马镫全都配齐了,骑兵军团对于步兵方阵的碾压效果才真正出现,那时中原才是真的打不过了。

不过,就算游牧民族打中原此时随便打,但他们的文明还处于原始阶段,人数又少得可怜,中原如此复杂庞大的统治技巧,也是经历了两晋南北朝近四百年的摸索才逐渐成形的。

所以,游牧民族的“基因突变”,是在两晋这个关键时期才开始的。

现在的匈奴对于中原来讲,其实更形象的说法就是一个“飞车党”。

一个“飞车党”会颠覆政权吗?

不会,它没那个能力,但它始终让你如芒在背。

对于游牧民族的问题,像和亲、互市、岁币这些做法,都是从根本上来缓和矛盾。

把你最需要的东西给你,你还打什么劲呢?毕竟抢又不是那么轻松,历朝历代的中国北方边防军都不是吃素的;长城又始终建在易守难攻的地方,突破了也不好出去,再把命弄丢了,实在不划算。

所以,此时对待游牧民族的问题,实际上并没有必要上升到这种高度。

不过,后世发明的诸多做法,也是在摸索了成百上千年后得出的智慧结晶。当时的秦始皇选择了拿拳头说话,也不能怪他,毕竟人家在逮谁灭谁后,就会产生一种谁都能灭的强大自信,六国都能灭了,一个小小的蛮夷算什么!

但他毕竟开了一个不好的头,几十年后又带坏了另一个谜之自信的男人。

都是自认为的千古一帝,你能打跑我就打不跑?不光要打跑,打残是不够的,打死才是必需的!

在下定决心扫平匈奴后,公元前215年,秦始皇开始了亲自巡边,从碣石沿着北方的这一线,从渔阳、代郡、雁门,直到上郡,然后回到咸阳。

在观察了北方的防务情况后,专业解题高手秦始皇给出了他的解决方案:四拳出击,打跑胡人。

第一拳,开筑“秦直道”,自咸阳直通北边边境的一条专用车道,利于运输军粮、给养。

第二拳,派出大军,将匈奴打跑。

第三拳,修复原有的秦、赵、燕三家长城。

第四拳,迁移内地的百姓到边境定居。

这四步从解题的角度来说绝对是正解。

从开拓市场(修直道、打匈奴),到筑护城河(修长城),再到稳定吞下的既得利益(移民戍边),秦始皇的这一套方案的设定也是轻车熟路,但他忽略了一个问题。

这个问题就是,北方的情况和别的地方是不一样的!

什么情况不一样呢?

还是成本问题。

秦灭六国时,吞并的六国土地在打下来之后, 只要政策一稳定,老百姓的心就踏实下来,很快就能自给自足,不再成为秦国的包袱。

灭六国的大军所到之处, 沿途还能获得一定数量的给养,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千里运粮的成本损耗。

每个地方的粮食基地负责运送二百里的粮食和往遥远的千里之外运送粮食,这种成本可不是简简单单差五倍的概念。

走得越远,运粮的成本就会成几何倍数增加。

据史书记载,秦攻匈奴,调用的是全天下的资源去运粮,从山东往西北运粮,每三石粮食中仅仅能运到一石, 成本达到了可怕的二百倍

而且,还有运输的成本。

陆运和水运的成本自古以来就差别巨大。

例如,秦始皇灭六国时设的总枢纽敖仓。全国所有的粮食都可以经那些河流在此汇集,然后再根据所需,从那些条水路送过去。

狡猾的王翦敢带领六十万士兵打仗,不是没有道理的。

再看看当时灭匈奴的路线图呢?

这片大高原发展到今天,自咸阳往北走也就一条干道。

你可能会问,右边的黄河也是水路啊,怎么不逆流而上呢?

那可是黄河西线,是我们的母亲河中水流最湍急的一段。

所以,这一战的物流成本很高。

不仅如此,秦灭六国时,所到之处还能划拉点给养,就地解决一些问题,但这次就别指望了。

都说陕北好风光啊。

所以,这仗基本上是一场把国家资源榨干的大赌局。

不过,好在秦始皇知道成本高,所以他要修一条“高速公路”。

按理说,应该将一系列准备工作做好后,再进行征伐,但秦始皇根本没有等!

公元前215年,他派出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去扫平匈奴。

后来的南起今陕西林光宫,北至今内蒙古包头市西南的一条南北长达七百多公里的秦直道,实际是在三年后才开始修的。

也就是说,这条世界历史上最早的“高速公路”,并没有在这次战争中帮上什么忙,所以这次军事行动的成本也就达到了天价。

倾全国之力打匈奴,简直是“大炮打蚊子”。

我们再往深处想一想,为什么秦始皇要在三年后才修直道呢?

因为这三十万打狼的人出去后,需要全国好几百万人输血。这帮人打完狼后还没完,是要驻军的,当地又养不起这么多小伙子,每年还得好几百万人不断地输血。在此基础上,再腾出人手来,才能修这条“高速公路”。

这一掰开揉碎讲,我们就能知道,很多时候大方向已经错了,领导再一拍脑门,将会造成多么大的惨剧。

不过,蒙恬不负众望,将河套地区的匈奴全部扫荡、肃清,匈奴慑于秦国兵威,向北方远遁。

幸亏把匈奴打跑了,秦国百姓感谢蒙大将军。

在收复河套地区,恢复往昔秦、赵北方旧疆的同时,秦始皇打出了第三拳和第四拳,修长城和移民戍边。

在这里要为秦始皇澄清的是,万里长城并非全部是秦朝修建的。在秦始皇修复之前,战国时期的秦、赵、燕三国,均建有防备边患的长城。秦始皇的主要工程是新建西北方的长城,以及将过去秦、赵、燕三国的长城进行修复和串联。

这个世界奇迹万里长城是无法绕过的一个话题,它的意义同样是重要且深远的,并非一个莫名其妙的摆设。

本章由于秦始皇的大事件太多了,都在一章叙述的话骨架就散了,所以长城的话题留到引出汉武帝刘彻时再细谈。

修长城和戍边移民,每一项都会产生无底洞般的巨大耗资。

这些都是要老百姓埋单的!

与此同时,在驱逐“北胡”后就完事了吗?

没有,还有“南胡”呢!

过去的楚国南部,还有散居的群蛮和百越。自打秦国灭楚后,群蛮百越诸多部落因为害怕中原的兵威,纷纷举族南迁,避居在没有开发的原始森林十万大山中。

本来人家已经主动搬家了,但即便这样,秦始皇也没有打算放过他们,谁让你们是“胡”呢。

就这样,秦始皇又强行征调无业游民、商人组成远征兵团,与此同时还发配了五十万罪犯和倒霉的平民前往没开发过的南方。

具体过程就不说了,艰难程度跟前面说打匈奴时差不多。区别就是,路况由黄土高坡变成了原始森林。

一南一北,秦始皇又施展了超大手笔。

但他有完吗?

还没完!

在南北两个拳头出击的“灭胡运动”的两年后,即公元前212年,秦始皇三十五年,修秦直道的同时,秦始皇又征调了囚犯七十万人,开动了“天下第一宫”的阿房宫和投入已经修建了三十五年的秦始皇陵中。

真能折腾啊!

由此看,秦国的囚犯真多啊!

据估算,当时的秦国人口在两千万左右,除去一半女人,还有一千万左右的男人,成年男性按八百万算。

刚刚我们说光囚犯就已经一百多万了,这样比例的犯罪率,古往今来,从未有过。

真的有这么多罪犯吗?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啊!在如此大的工程量面前,很多良民变成了罪犯、无产者。

即便在如此多的巨大工程项目下,古老的华夏民族还是表现出了极强的韧性和忍耐力。

一般来说,一个前线的士兵或役夫,大约需要三个民夫的运粮支撑。据此测算,此时的秦王朝对百姓的奴役与动员已经达到了极致。

种地的基本上都是妇女和老弱病残,所有的男人几乎都被征发到了前线和工地上。

与此同时,整个华夏大地成百上千年的储备,在短短的十多年间被全部掏空并严重透支了。

公元前210年,七月,秦始皇在出巡途中驾崩,他的传位诏书被权臣赵高篡改,他的指定接班人扶苏被伪书逼得自杀,他的尸身在臭咸鱼的陪伴下运到了咸阳,葬到了他的伟大工程始皇陵中。

秦始皇确实称得上是千古一帝。

论君臣关系,他的所有功臣宿将几乎全部被重用至善终,这很难得。

论治国能力,无论后世朝代的哪项改革与政令,都没有他的“三功”(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和兴建的水利,以及布局全国的交通网伟大。

但他的后世之名却复杂得多。有说他是一代雄主的,也有说他是一代暴君的。

毁誉参半,争论千年。

但这些都是他。

他最后的五年,开展了如此多浩大的项目,这些项目只要做成一项,就是了不得的大功业。

但他却没有控制自己的欲望。在他所生活的那个年代,他万万没有想到底层百姓会有如此大的力量。

公元前209年七月,在秦始皇周年祭之时,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起义。

有人说,唯一那个能拢住秦国各方面力量的秦始皇消失后,秦国这台机器就开始散架了。

其实,秦国灭亡,跟秦始皇的死关系并不大。

因为不管他死不死,这个帝国都会崩塌!

秦国灭亡的原因就是四个字:气数已尽!

先来说一下表面现象吧,也就是大量农民起义的诱因,“失期当斩”! 4HR0kGltNTF91kKRg3SYrF+c2x1JdkxkHbUvxl3gNsc7pa1lM+EWxTTqGGrA7hd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