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9章
罗马共和国的得与失

一、入侵迦太基西部

“条条大路通罗马”这句话不仅仅说明了罗马道路系统的发达,也说明了罗马的强大。按照正常的情况分析,身处这样一个强大的国家,罗马的民众应该感到无上的自豪,并且愿意为了这个国家更加努力地奉献,但是罗马的农民和士兵显然没有这样的觉悟和意识。

贪婪和恐惧 罗马人入侵并占领迦太基,真实的原因就是他们感到了恐惧和发自内心的贪婪。恐惧的是迦太基的国力日渐强盛,担心它终有一天会吞并自己的国家;贪婪的是迦太基有着辽阔的土地和丰厚的资产,希望能够将这一切据为己有。

迦太基是布匿人(腓尼基人的拉丁名字)的骄傲,也是腓尼基人最大的殖民地,有着比罗马更为悠久的历史,也比罗马更富足。迦太基的海上贸易非常发达,海港里每天都会有大量的商船进出,将大量的商品运到迦太基,然后又满载当地的特产前往其他的国家。在迦太基的众多出口商品中,红色的丝织物是最出名的,也是最受欢迎的,行销整个地中海地区。对于迦太基来说,庞大的地中海只是它的一个内湖,它对地中海拥有绝对的控制权,曾经有一个船长骄傲地说:“如果不经过我们的允许,罗马连在地中海洗手的资格都没有!”

有了强盛的国力和巨大的财富,也就有了更大的野心,再加上罗马的贪婪和恐惧,这就是发生布匿战争的最根本原因。

第一次布匿战争 伊庇鲁斯的皮洛士在西西里战役失败后,曾经仔细分析过自己战败的原因,他认为并不是自己的军队战斗力太弱,而是罗马和迦太基联合在一起的力量太大了,也就是“非战之罪”。接着他又分析西西里岛在自己离开后会发生什么,结果发现,罗马人和迦太基人都不可能放弃这个富裕的地方,也不会向对方让步,更不会与对方分享西西里岛,最后两国必然将以战争来解决这个问题。事实证明皮洛士的预测是正确的,西西里岛果然成为布匿战争的导火索,双方争夺的目标就是西西里岛的控制权。布匿战争开始于公元前264年,一直到公元前146年才最终结束,整整持续了119年的时间,给罗马、迦太基的人民都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在第一次布匿战争时,罗马人投入了一支规模庞大的舰队。有了这支舰队,罗马人既可以在西西里岛上和迦太基的陆军争锋,也可以在海面上对迦太基人进行打击。公元前260年,著名的米拉海战爆发了,这场战斗也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罗马人用胜利向世人宣告,罗马军队不仅是陆地上的强者,也是一个海上的强者。据记载,第一次布匿战争打了24年的时间,有700条舰船沉没、20万人牺牲,其他的损失也不计其数。但是迦太基人损失比罗马人更大,到了公元前241年的时候,迦太基已经无力将战争继续下去了,只好接受了罗马人的停战条件,最后赔偿了大量的黄金,还放弃了在西西里岛上的所有权益。迦太基以巨大的代价获得了和平,然而和平的时间很短暂,充其量也就是一个中场休息,让大家都喘一口气。

罗马人获得了整个西西里岛,从这里获得了极大的利益,仅仅是西西里岛的税收,就给罗马的国库每年增加100万元的收入。随后的几年里罗马加大了海军投入,又从迦太基人手里抢走了科西嘉岛和撒丁岛,不过这两个小岛是填不满罗马的欲壑的,紧接着它又渡过亚得里亚海,占据了伊利里亚的一部分。罗马的这种“既得陇复望蜀”的做法让迦太基人极为不满,这就为第二次布匿战争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第二次布匿战争 到了公元前218年,第二次布匿战争终于爆发了,这场持续了17年的战争可谓是“巨人之间的较量”,双方的统帅都是有名的将领,罗马方面是费边和大西庇阿,迦太基方面是哈斯德鲁拔和汉尼拔。汉尼拔的父亲叫哈米尔卡·巴卡,绰号巴尔卡(闪电的意思),是第一次布匿战争时迦太基军队的主要将领之一。据说汉尼拔从小就表现非凡,哈米尔卡尔对他抱有很大的期望,于是就让9岁的汉尼拔在神庙发下誓言,保证永远将罗马视为仇敌。或许是因为自己发下的这个誓言,成年后的汉尼拔和他的兄弟哈斯德鲁拔一起发动了第二次布匿战争。

作为一个杰出的战略家,汉尼拔清楚地知道迦太基不可能放弃地中海西北的控制权,罗马同样也不会把这里让给迦太基,双方必定会以战争的方式最终解决这个区域的归属问题。汉尼拔牢牢地记着自己幼年时代的誓言,一心要洗掉父亲失败的耻辱,于是故意对罗马挑衅,掀起了第二次布匿战争。公元前219年,汉尼拔占领了罗马属国西班牙的一个城市,罗马人暴跳如雷,要求迦太基交出罪魁祸首,结果被迦太基以强硬的态度拒绝了。于是罗马决定给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家伙一个教训,准备兵分两路,一路兵临迦太基本土,断掉汉尼拔的后勤,一路直接攻打身在西班牙的汉尼拔,让他无法回援迦太基。然而汉尼拔看穿了罗马人的计划,率领军队避开罗马的主力横穿阿尔卑斯山,抵达罗马人的后院波河流域。在横穿阿尔卑斯山的时候,因为天气太冷,他损失了全部的战象和大量的战士,只剩下了6000个没有马的骑兵和不足2万的步兵。不过汉尼拔却不认为自己兵力单薄,因为他知道罗马同样也没有足够的兵力来围剿他。按照罗马的习惯做法,虽然他们有28万的后备兵员,并且可以从意大利的盟邦那里征召更多的士兵,但是通常只让4万人上阵,而且其中大部分人都因为长期的和平失去了作战意志。汉尼拔还乐观地认为,自己将会得到高卢人的援助,因为这里的高卢人在罗马人的盘剥下苦不堪言,早就想把罗马人赶出自己的家园。事实也正像汉尼拔分析的那样,当地的高卢人纷纷来投,仅仅几个月的时间就让他得到了25000名身高体壮的高卢士兵,这也让他有了和罗马人直接对阵的实力,于是他的进攻开始了。

汉尼拔在意大利征战了15年的时间,一次接一次地将罗马军队打败,但是一直没有办法让罗马人屈服。汉尼拔也知道,想要让罗马人投降就必须攻下罗马城,但是这个城市固若金汤,如果没有足够的攻城器械根本就没法打开,而他最缺乏的就是这些,仅仅依靠士兵的肉体和意志显然是无法完成这个任务的,如果强行攻打必定会让他铩羽而归。

在公元前216年,汉尼拔的军事生涯达到了辉煌的顶峰。当时罗马军队的统帅是名将费边,外号“拖延者”,最擅长的战术就是侧翼突击。不过这次他采用的是坚壁清野的战术,一直不给汉尼拔找到罗马军队主力的机会,试图拖垮迦太基军队。然而罗马太需要一场胜利来鼓舞士兵日益低落的士气了,于是就免去了费边的职务,让瓦罗来指挥罗马军队。8月,双方在坎尼展开决战,汉尼拔再次创造了一个以少胜多的战例,击杀、俘虏罗马士兵将近7万人,而己方的损失还不到6000人。据保存到现在的古书记载,汉尼拔在战斗后获得了数量惊人的战利品,仅仅从战死的罗马骑士手上取下的戒指就有一斗多(有些书上写的是三斗)。迦太基人高兴地品尝胜利的果实,罗马人只有痛苦地吞下失败的苦果。不过罗马人有一个难能可贵的品质,那就是永不言输,他们迅速地从失败中恢复过来,调集更多的兵力围剿汉尼拔。

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汉尼拔在意大利的征战之路在罗马人的顽强抵抗下越来越窄。由于常年战斗,汉尼拔的军队伤亡很大,但是却一直得不到后方的补充,所以他的队伍越来越小,以前被征服的地盘也逐渐被罗马人夺走。哈斯德鲁拔知道他处境困难,就决定率领军队来支援他的哥哥。不幸的是,就在翻越阿尔卑斯山的时候,他遭到了罗马人的埋伏并被杀害,军队也溃散了。

公元前203年,罗马年轻的天才名将科尔内利乌斯·西庇阿闪亮登场,率领军队打下了位于西班牙的新迦太基,随后又从罗马出发远征北非的迦太基本土。迦太基无法阻挡大西庇阿的攻势,只好从意大利召回了汉尼拔,试图用他过人的军事才能挽救迦太基。此时的汉尼拔虽然在意大利的地盘越来越小,但是他的威望和影响力还在,不久就组建了一支新的军队,带领着他的人民继续同罗马人作战。然而,好像失败的结局早就已经注定,就在公元前202年,汉尼拔和大西庇阿在扎马的战场上相遇,他也第一次尝到了失败的滋味。扎马战役中迦太基损失了将近5万人,而罗马的损失只有微不足道的1500人,这次战役的失利预告了迦太基将会输掉第二次布匿战争。

大西庇阿用胜利洗掉了他父亲的耻辱(他的父亲曾是汉尼拔的手下败将),也洗掉了罗马人的耻辱,所以回国后迎接他的是盛大、热烈的欢迎仪式,而战败的汉尼拔获得了一个“非洲的西庇阿”的称号,这对他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讽刺。

战败的迦太基只好又一次接受了罗马人苛刻的停战条件,再次把大量的黄金作为战争赔款;海军的战舰只能留下来10艘,剩余的都要交给罗马人;在西班牙的殖民地(包括这里储量丰富的银矿)全部割让给罗马;最后一条最屈辱,除非罗马同意,否则迦太基永远也不能挑起战争。

第三次布匿战争 此后双方又开始了安静平和的生活,但是他们对这样的状况都不满意:迦太基人因为受到了屈辱和不平等的待遇而愤愤不平,罗马人则还是因为心中的恐惧而忐忑不安。不过这时候的罗马人恐惧的已经不再是被迦太基征服,而是害怕迦太基人在农业和商业方面和他们进行竞争。在他们看来,迦太基的商人和农民必须受到限制,如果他们在这两方面超过罗马,就必然给罗马带来极大的灾难。当时在罗马有一个对迦太基极端仇恨的组织,领导人是一个性格狭隘的叫作卡托的老农,每次他在元老院或者其他的公共场合进行演讲的时候,不管演讲的内容是什么,结束词都是“迦太基必须毁灭”。但是罗马一直没有找到毁灭迦太基的借口,他的愿望也就一直停留在愿望这个阶段。

到了公元前149年,迦太基和它的邻国努曼提亚发生了矛盾,为了惩罚这个国家的国王,迦太基悍然出兵努米底亚。这件事情给了罗马一个很好的借口,罗马人将军队调到了迦太基,第三次布匿战争爆发了。慑于罗马的军威,迦太基人交出了自己的武器,同时把300多人送给罗马人当作人质。然而罗马人对此并不满足,罗马执政官冷酷地命令他们放弃自己的家园,搬到非洲的内陆。这个要求超出了迦太基人的底线,他们无法接受这样的条件,于是决定用武力来保卫自己的家园。所有的人都上了城墙,没有武器,他们贡献出了家里所有的铁器来打造;没有弓弦,妇女们剪下了她们美丽的长发。迦太基人众志成城,坚守了两年的时间,最后弹尽粮绝,迦太基城还是陷落了。罗马人进城后,几乎杀死了所有参加过抵抗的人,即使没有杀掉的也被当作奴隶卖掉。为了彻底毁掉这个城市,他们用犁翻起了城中所有的地面,还在城市周边的田地里撒上了盐,并且宣布这个城市永远都不得重建。腓尼基人最大的城市就这样变成了一片废墟,持续119年的布匿战争自此落下了帷幕,老农卡托的愿望也终于实现了。

布匿战争的结果 布匿战争的失败者迦太基人就此销声匿迹,然而作为胜利者的罗马人也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并且收获的也不全部都是甜美的果实,还有难以吞咽却又不得不吞下的苦果,例如罗马内部不同阶层之间的冲突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穷人反对富人、小自由农反对大农场主、底层民众反对政府,等等。但是从整体来讲更多的还是积极意义:

第一,布匿战争让地中海的古代文明传播到了更远的地方,而且这个过程的通道是欧洲而不是非洲;

第二,罗马占据了西西里岛、科西嘉岛、撒丁岛、西班牙和非洲的西北部,成为地中海西部名副其实的霸主;

第三,拥有强大陆海军的罗马出现在了历史的舞台之上,并且成为一个主角;

第四,对希腊精神的崇尚说明希腊文化已经征服了罗马人。

二、征服希腊化的东方世界

战后的罗马 罗马在征服西方国家的同时,也没有放过东方的世界。埃及和罗马有着相当友好的关系,原因是当年汉尼拔入侵罗马的时候,罗马发生了大面积的饥荒,而埃及及时伸出了援助之手,送去大量的谷物帮罗马渡过了这个难关。罗马对希腊文化非常推崇,希望自己的国家也能拥有希腊精神,而且这种热情和希望越来越强烈。此外罗马对马其顿有着强烈的恐惧感,因为当时的马其顿国王也是一个英明的君主,一心想要成为第二个亚历山大,并且对汉尼拔入侵罗马的战争提供了帮助。

崇尚希腊精神 在第一次布匿战争期间,罗马人在西西里岛直面了希腊文化,那些大理石建造的神庙、美轮美奂的雕像、充满艺术气息的绘画、演出各种剧目的剧院……总之,城市中有着希腊文明气息的一切事物都让他们惊叹不已,他们渴望用先进的希腊文化装点自己的生活,于是大量的希腊戏剧被翻译成拉丁语,然后在罗马各地巡回演出。

在第二次布匿战争的时候,因为叙拉古、卡普亚、塔兰托等城邦为迦太基人提供了帮助,罗马人对它们进行了严厉的惩罚,从这些地方掠走了大量金银财宝和来自希腊的顶级艺术品。于是来自希腊的奢侈品开始在罗马的上流社会中流传,民众对希腊的文化艺术也开始狂热地追求。前面说过的那个性格狭隘的老农卡托曾对这种现象嗤之以鼻,还和保守的人一起斥责那些崇拜希腊文化的罗马人,但是到了最后,他也不得不学习希腊文字。

希腊化的东方诸邦 马其顿帝国在亚历山大死后分裂成了三个部分,分别是安提柯家族统治的马其顿本土、托勒密家族统治的埃及和塞琉古家族统治的西亚。这三个国家都位于地中海的东部,在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前2世纪之间的这段时间里都发展成为世界性的强国,而且君主们也对希腊的艺术和文化十分推崇,大力支持希腊文化在本国的发展,所以在这三个国家境内随时都可以看到教授希腊文化的老师和贩卖希腊商品的行商坐贾。

地中海地区当然不止这三个国家,还有另外一些小规模的城邦。例如希腊曾经的领军城邦雅典,虽然这时候走了下坡路,商业规模和经济实力大不如前,但是在艺术和哲学方面仍然保持着辉煌的状态,被人们誉为“艺术的圣地”“哲学的故乡”;海岛城邦罗得也发展起来了,成为希腊的商业、文化、外交的中心;位于小亚细亚的帕加马也崛起了,并且迅速超越了雅典,成为希腊又一个繁荣的艺术中心,也成为一个超级大国的首都。这时候希腊在地中海周围的城市都已经是埃及的一分子了,其中大多数位于伯罗奔尼撒半岛的城邦结成了亚加亚同盟,而希腊北部、中部的城邦则结成了埃托里亚联盟。尽管有了这两个联盟,希腊人仍然把他们独立自主的古老传统保持了下来,这些城邦仍然拥有一定程度的独立性。

科林斯的欢庆 希腊在公元前196年召开了地峡运动会,许多城邦都派出运动员参加,还有很多民众不惜长途跋涉来观看这一盛况。就在这时,罗马的执政官宣布,科林斯和其他的一些希腊城邦脱离了马其顿的统治,让这个大会达到了高潮。

希腊人为什么这么高兴呢?原来,就在不久之前,继承了亚历山大遗志的马其顿国王悍然入侵希腊,试图成为希腊的主人。这个消息立刻震动了整个希腊世界,雅典、罗得、帕加马、埃及,以及埃托里亚同盟的成员都惊慌不已,因为自己没有抵抗的力量,只能把希望寄托在罗马的身上。而罗马因为一直都对希腊的文化很感兴趣,所以对希腊的这些城邦也都有着深厚的感情。简单商议后,罗马的政治家们一致认为应该出兵,帮助希腊反击马其顿的无耻的入侵行径。为此罗马人派出了一支庞大的、战力强横的军队,他们高举着描绘着金色飞鹰的旗帜,在库诺斯克法莱山(民间称为“狗头山”)击败了马其顿的军队,粉碎了马其顿国王的企图。

虽然罗马人拯救了希腊,但是他们并没有提出任何过分的要求,和4年前罗马要求迦太基赔偿大量黄金、割让大片土地不同,这次罗马人显得如此仁慈、宽厚。从此罗马成为希腊的保姆、拥护者、保护人,并且为希腊人提供了更多的权利和自由。科林斯也是这场战争的一个赢家,战后成为罗马在希腊的执政中心。

安条克 公元前191年,叙利亚的国王安条克横渡爱琴海发动了入侵希腊的战争,罗马立刻“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同样派出军队横渡爱琴海侧击安条克。安条克曾经希望能够像斯巴达人一样在温泉关挡住罗马军队,但是他显然高估了自己军队的战斗力,在这场战役中蒙受了巨大的损失。到了第二年,远在非洲的小西庇阿也率军赶到,将安条克一路追杀到了小亚细亚,最后在马格尼西亚彻底消灭了他的部队。安条克这个不自量力的行为其实是汉尼拔挑拨的,虽然这时候的汉尼拔已经被放逐,但是罗马不会忘记这个曾经强横无比的对手,而汉尼拔好像也没有忘记小时候的誓言。给了安条克致命一击的并不是小西庇阿,而是安条克的盟友。在战争之前,埃托里亚同盟承诺,只要安条克进攻希腊,就会给予他力所能及的帮助,可是当安条克挑起了战争之后,埃托里亚同盟却食言了,孤立无援的他除了失败再也没有了任何选择。在希腊人之间,这种背叛的现象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他们没完没了地一再上演这样的节目,这不是第一次,也绝对不是最后一次。

这次战争还出现了一些迹象,我们必须予以一定的重视。战后罗马要求安条克割地,并纵容部队大肆抢掠,将大量的财物以战利品的名义带回了罗马。这个事件其实就是一个信号,说明罗马人以后将会发起一次次的对外战争,目的就是获得更多的财富。以老年卡托为代表的上层念念不忘的就是战利品,军队也是为了利益作战,当时的罗马民众普遍有这样一个认识:既然我们交税供养了军队,那么军队就必须用刀剑为我们抢来更多的领土和财富,让我们也能享受到战争的红利。在这种思想的驱使下,罗马人在公元前168年打败了马其顿国王佩尔修斯,而且改变了以往的做法:他们解散了马其顿政府,将王室全部送到了罗马;不再让军队抢掠,而是将马其顿分成了四部分,每一部分都建立了一个独立的共和国,这些共和国每年都要向罗马缴纳沉重的赋税。这个做法是罗马实际掌控马其顿的具有决定意义的第一步,从此马其顿不再以一个独立的国家的形式出现,这片土地也成了罗马人的提款机。虽然罗马的这个做法看起来非常“宽厚”,但是周围的国家也不是傻子,完全可以看到“宽厚”背后的冷酷无情。

科林斯的伤心日 又过了22年,也就是公元前146年,罗马人彻底撕下“宽厚”的面纱,露出了为了利益不择手段的狰狞面目:他们把科林斯洗劫得干干净净,然后又一把火烧掉了这个城市。和50年前的满城欢呼、鲜花满地相比,这个时刻的科林斯是血泪满城、遍地疮痍的,那个原本宽厚仁慈的保护者已经蜕变成了一个暴虐残忍的征服者。

这个结局虽然令人惋惜,但是科林斯在一定程度上讲也算是咎由自取。罗马人曾经指天画地地发誓说,要给包括科林斯在内的所有希腊城邦自由和民主的权利;但是同时他们也要求说,希腊的各个城邦必须服从罗马的领导,任何时候、任何事情都不能违背罗马的意志、伤害罗马的利益。另一方面,罗马人所说的“自治”也是不公平的,权力全部掌握在贵族那里,民主派没有得到丝毫的实际权力,这就让民主派极为不满,一直试图反抗贵族和罗马人的统治。不但民主派和贵族有矛盾,希腊的各个城邦之间也是矛盾重重。

在第三次布匿战争期间,罗马人的主力集中到了北非,国内兵力空虚,而希腊内部也是纷争不断。科林斯和亚加亚同盟认为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良机,随即组织了一支联军入侵斯巴达。不过联军严重低估了罗马的实力,很快罗马的留守部队就把这个联盟打垮了,科林斯也就发生了上面所说的一幕人间惨剧。很显然这是罗马人杀鸡儆猴,给所有希腊人的一个严厉警告:任何人如果不服从罗马的统治、挑战罗马的权威,科林斯就是他们必然的、唯一的下场!

从时间上来说,科林斯和迦太基都是在公元前146年毁灭的,下手的也都是罗马人。我们有理由相信,除了政治和军事因素,经济因素应该也是罗马人毁灭这两个城市的重要原因,甚至是最主要的原因,抑或说是初衷,因为它们在经济上的发展已经足以对罗马形成威胁了。

罗马在维护权威方面一直是不遗余力的,就在前两年,马其顿的国王对此表示了蔑视,罗马人随即派兵灭掉了这个国家,把它当成一个行省并入了罗马。

米特拉达悌 东方国家的君主们都是一些野心勃勃的家伙,例如叙利亚的安条克和马其顿的国王,他们一再挑战罗马的底线,最终让罗马从一个保护者变成了一个征服者,他们的行为要比那些民主派喋喋不休的争吵要有效率得多了。此外,本都的米特拉达悌也是幕后推手之一,或许他的初衷并非如此,而且也不想得到这样一个下场,但是他的行为在客观上就是在挑战罗马的权威。

本都王国只是一个黑海南岸的小国家,原本没有什么名气。在公元前89年,罗马和它在意大利的盟邦发生了内战,看起来似乎无暇他顾,本都认为自己的机会来了,就袭击了罗马在小亚细亚地区的盟友。罗马当时没有立刻采取行动,但是在解决了亚平宁半岛的纠纷之后,转身就派出了苏拉和庞培两员大将,不费吹灰之力就把本都给灭了。当时还有雅典以及其他几个希腊城邦参与了本都的行动,罗马也同样没有放过它们,给予了严厉的惩罚。就这样,米特拉达悌自己作死把本都变成了罗马的一个行省。

下一个被罗马变成行省的是叙利亚,而且是罗马最重要的行省之一。

就这样,位于小亚细亚的许多城邦要么被灭国,成为罗马的一个行省;要么丧失了主权,向罗马称臣纳贡,成为罗马的附属国或者附庸国。

三、经济和社会的变迁

阶级冲突 在布匿战争期间,因为所有的力量都要为战争服务,罗马的权力又被集中到了元老院,由这个机构负责管理包括军事和外交在内的所有事务,所以公民大会和保民官几乎没有任何权力。在这种情况下,罗马已经在事实上恢复了贵族政治,富人们也大发战争财,使自己的财富迅速增长;见利忘义的商人也不会放过这个良机,他们低买高卖、投机倒把、囤积居奇,导致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而作为军队主力的士兵大多都来自农民,当他们回到家乡的时候,却悲哀地发现自己的田地已经成为别人的了,留给他们的只有满身伤疤。

元老阶级 在多年的征战中,获得利益最大的是那些贵族。这些贵族家中都有人在元老院、军队、政府身居高位,他们分享了大部分的战争红利,这使得原本就是富人的他们变得更富了。这些人的经济头脑也很好,并没有坐吃山空,而是把新增的这部分财富投入到了农业,试图以规模化生产来提高农业的效益。

在第二次布匿战争后,罗马从新征服的行省和意大利那里获得了大量的土地。这些土地被划分成大小不一的小块,按照一定的标准分配给那些无地的罗马农民。不过农民分到的那些土地是微不足道的,大部分都落到了大农场主和大牧场主的手里。从法律上来说,这些大农场主和大牧场主并不是土地的所有者,因此他们也就光明正大地不用交税了。这些人也不会亲自管理,而是派一个管家带着一些奴隶负责这些农场或者牧场的生产,他们自己则负责在罗马花天酒地,有兴致的时候来视察一下就可以了。不过说是视察,其实就是度假。他们在自己的土地上修建了豪华的乡间别墅,地面上铺着高级的地板,用大理石做成柱子,此外还有浴室、游泳池、人造喷泉、私人花园等。

随着罗马人接受了越来越多的希腊文化,他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奢侈,古罗马流传下来的习俗和文化也逐渐消失。越来越多的人不再尊敬古老的传统,不再祭拜罗马人自己的神灵;离婚的人数日益增多,社会风气每况愈下。希腊文化对罗马的不利影响还不仅于此,它已经对这个国家的统治者元老阶级造成极大的影响,共和国的统治基础也被它侵蚀得越来越薄弱。

有产者 罗马的有产者也是布匿战争的得利者。“有产者”这个概念不包括元老院的那些贵族和地主,主要指的是那些居住在城市中的富裕商人,这些人还没有成为元老院元老的资格。罗马人还把这些有产者称为“骑士”,确切地说他们都是罗马的资本家,属于先富起来的那一部分人。这些有产者也不都是罗马的原住民,有些是其他行省在这里的商人,也有一些是希腊人或者叙利亚人(之前是奴隶,后来被释放,成为自由民)。除了商人还有很多包税人(承包某个地区的税收)和承包商(承建政府批准的各种公共工程),这些人也有自己的政府代言人,例如庞培就是某个包税人的后台,能言善辩的西塞罗也是其中的一员。

农民 和元老、有产者的政治权力和经济利益不断增长相反,农民的日子却越来越难过了。在罗马,农民一般指的都是自己拥有田地的自耕农,他们曾经是这个国家的基础,既是供应粮食的人,也是军队的兵源,更是最拥护民主的一部分人。在战争期间,战士的大量伤亡让农民的数量大大减少,他们的田地也因为战争荒芜了,或者因为债务而被贵族吞并了。失去土地或者无力耕种的农民只好来到城市,靠打零工或者给贵族、富人当用人为生,但是他们仍然属于自由民的范畴。此外还有大量的佃农失业了,因为对于地主来说,使用奴隶耕种要比用佃农获得的利益更大。对于罗马来说,农民进城最重要的意义就是让更多的贵族、富人成为与土地脱离的领主,这些领主有着大片的土地、大理石建造的豪华别墅和来自异国他乡的奴隶。如此一来,罗马的基础就已经不再是以农民为主的公民了,它已经蜕化成了一个为元老和有产者服务的暴力机构。

奴隶 罗马的奴隶来源有两个,一个是战争中的俘虏,一个是被海盗掳掠的平民。当时最大的奴隶市场就在罗德斯岛上,大量的奴隶从这里被卖到意大利,在农场、橄榄园、葡萄园、牧场或工厂里从事体力劳动。来自希腊的奴隶境况要好一些,如果某个奴隶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就可以从事抄书、教书的工作,甚至还可以成为某个贵族的门客或者顾问。如果这个贵族是军方的将领,还有庞大的资产——例如庞培这样的百万富翁,完全可以自己组织起一支私人军队。庞培就曾经说过:“只要我愿意,一招手就可以集中成千上万的士兵。”

士兵 罗马的军队也发生了变化,大部分都是脱离劳动的职业军人。农民的工作就是种地,只有发生临时冲突的时候才会短暂地服一段时间的兵役。当然,如果是参加远征法国或者亚洲的战争,他们的身份就已经不是农民,而是一个士兵了。不管是将军还是士兵,为国家打仗就是他们存在的意义,也是他们要为之奉献鲜血乃至生命的事业。当然,他们也会从战争中得到荣誉和战利品,这也是他们应该获得的。

无产者 无产者指的是那些奴隶和一切不占有资产的人,他们没有能够让他们养家糊口的长期工作,只能靠短暂的体力劳动或者贩卖一些小商品为生。即使是那些正在工作的人,一旦失业或者破产,也会沦落为无产者。人们只看到了罗马城内金碧辉煌的高大建筑,却没有看到隐藏在背后的那些凄惨的贫民窟。这里的环境极端恶劣,很多家庭都拥挤在一间狭小低矮的棚户里,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这些贫民窟是罗马的一个隐患,逐渐成为罗马安定生活的威胁。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无产者仍然属于公民,也就是说他们并没有失去选举的权利,他们手中的选票仍然是有效的,他们仍然在罗马政治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果一个候选人是有钱人,那么他就可以贿赂这些选民,用钱财换来他们的投票;如果这个候选人足够聪明,他就可以向这些无产者许下土地随便占、面包不要钱、借债不用还之类的诺言,同样也可以获得他们的拥护和支持。

四、煽动与独裁

罗马当时的政治环境是极其复杂的:无产者阶层不掌握生产资料,所以他们最经不起诱惑,不管是金钱、食物、土地还是权力,总有一样可以收买他们;有产者虽然有着一定的财富,但是他们更希望能够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力以彰显自己的地位;掌握权力的是元老院的贵族,他们倒是不再追求更大的权力和更多的资产,但是他们害怕失去目前的一切;军队中的将领虽然有着赫赫的战功,但是他们仍然想要取得新的胜利,在为罗马开疆拓土的同时也获得更高、更多的荣誉。总之,罗马想要建立一个公平公正的政府越来越困难,那些满腹经纶又心怀大志的人越来越有成为煽动家、独裁者的可能。

格拉古兄弟 政客也不代表着就是坏人,大多数政客还是想为这个国家和老百姓做一些好事的,虽然有时候他们也会做出某些不理智的事,但是我们也不能以此就判定他们做得不对。格拉古兄弟就是这样的政治家,哥哥叫提比留·格拉古,弟弟叫盖约·格拉古,他们出身于非洲的一个贵族家庭,但是长大之后却成了无产者的代言人、支持者。

公元前133年,提比留·格拉古提出了一项土地改革的建议,受到了贫民的欢迎,也因此被选举为保民官。这个建议的主要内容就是:富人可以占有公共土地,可以把它们作为他们的牧场,但是面积不能超过1000犹格(合270公顷、2.7平方公里),剩下的土地分成一小块一小块的小型农场,分给那些没有土地的公民;如果分到土地的公民无力耕种,政府还可以提供一定数量的贷款,供他们购买农具和牲畜。

这个建议虽好,却严重损害了那些侵占公共土地的贵族的利益。就在提比留的这个建议付诸表决的时候,代表贵族利益的另一个保民官否决了它。提比留没有气馁,马上就发动了反击,敦促平民大会罢免了那个保民官,为他的那些土改方案的通过扫清了障碍。提比留的这种无视元老院利益、无视宪法的行为激怒了元老们,他也成了元老们的眼中钉肉中刺,元老们想要将其除之而后快。就在提比留参加连任保民官选举的时候,一群元老带着自己的武装奴隶刺杀了他,他所推行的政策也被废除了。

历史的车轮是无法阻止的,仅仅过了10年的时间,土地改革的提案再次出现在公众的面前。这次提出改革的是提比留的弟弟盖约·格拉古,他也是一个保民官。在平民大会上,格拉古提议重新制定、推行提比留的土地法案,并且提出、通过了一系列对无产者有利的措施:修整道路以改善运输条件,让外国的农产品能够更迅速、方便地进入罗马;号召无地的罗马人迁到迦太基、卡普亚、塔兰托等地的殖民地,并且取得更多的殖民地来安置他们;平衡物价,政府卖给贫民的谷物只有市场价格的一半。平衡物价的措施太激进了,严重损害了那些商人和富人的利益,使格拉古为自己树立了许多敌人。

因为经费不足,格拉古的这些措施无法真正地实施下去。于是格拉古就提议修改税法,提高罗马在亚洲地区的那些行省的税率,以获得启动资金。由于罗马帝国实行的是包税制度,这对亚洲地区的那些包税人来说无疑是一个好消息,所以得到了他们一致的支持。此外格拉古还提议扩大公民权的范围,让意大利地区的人民也成为罗马公民,虽然这个提议最终没有获得通过,但是对格拉古的声誉是一个极大的提高。

政治上的努力让格拉古成为一个风云人物,也成为无数无产者崇拜的偶像,他也顺理成章地再度当选为保民官,并且成为罗马政坛上的一个举足轻重的大人物。但是他的这些措施也开始让更多的人反对他,特别是元老院的那些元老。就在他竞选第三任保民官的时候,他的敌人用调虎离山计让他去迦太基建设一个新的殖民地,然后让他的竞争对手在竞选大会上发动暴乱,使他最终功亏一篑。当格拉古回到罗马的时候,恰好赶上城中发生的暴乱,元老们又指使自己的武装奴隶趁机在混乱中杀害了他,这件事情发生在公元前121年。又过了几年,格拉古土地法被修改得面目全非,小农场的分配工作被全面叫停,而贵族们霸占的公共用地一点也没有吐出来,格拉古兄弟的改革也无疾而终。

马略和军队 格拉古兄弟的改革之所以没有成功,就是因为他们只有无产者的支持,而没有掌握军权。不管是哪一个国家,也不管是什么时候,想要成为一个言出法随的政治家和独裁者,没有军队的支持是不可想象的,盖约·马略就用自己的经历对此进行了诠释。

盖约·马略出身行伍,退役后依靠承包工程变成了有产者,随后又走上政坛。公元前119年,他当选为保民官,接着又在公元前107年当选为执政官。在执政期间,马略击溃了努米底亚国王朱古达,同时还带着罗马军队打退了日耳曼部落辛布里人和条顿人的入侵,军事上的成功让马略在政坛上的地位如日中天。和格拉古相比,格拉古只掌权两年就身死政消,而马略却当了6年的执政官,两人最大的区别就是格拉古没有获得来自军方的任何支持,而马略却有一支愿意为他卖命的军队,一直支持他至退出政坛。

社会战争 在马略卸任之后,意大利人和罗马人产生了冲突,这次冲突在历史上被称为“社会战争”,但是我们觉得用“内战”这个词来命名更为恰当。内战的起因是罗马一直不肯实行格拉古提出的扩大公民权范围的提议,而意大利人也不愿意一直做二等公民,当矛盾无法调和的时候,那就只有用战争来解决了,于是内战终于无可挽回地爆发了。虽然双方战斗了3年,可是罗马最终也不是依靠武力取得胜利的,而是依靠外交手段。罗马先是用武力威慑住了所有的共和国,然后告诉这些国家的人民,如果投降就让他们获得公民权。意大利人要求的就是这个,哪里还有不同意的道理?自然都答应了罗马的条件。从此,意大利就是罗马,意大利人也成为罗马人。

苏拉和他的公敌宣言 卢奇乌斯·科涅利乌·苏拉是一个贵族,曾经向马略学习如何打仗。后来在意大利内战的时候他开始独自领军,并且取得了许多胜利,战绩甚至超过了马略。后来在罗马准备东征米特拉达悌的时候,他和马略都希望能够成为这支部队的统帅,以便建立更大的功勋。由于此时正值他的军队从意大利载誉归来,并且得到了元老院的支持,于是他顺利打败了马略和马略的拥护者,成为东征部队的统帅。

苏拉在米特拉达悌征战了4年的时间,当他在公元前83年取得胜利回到罗马的时候,得到的不是鲜花和荣誉,而是当头一棒:他原来的竞争对手——主要就是马略的朋友们,马略此时已经去世——没收了他所有的财产,还剥夺了他的公民权,他的支持者和朋友因为不肯投降而惨遭杀害。被激怒的苏拉马上开始了报复,他每天都会在罗马的广场上公布一份名单,上面所有的人都被宣布为公敌,意思就是说,名单上的所有人都将会被剥夺公民权、没收全部家产,而且也保不住性命。苏拉用这种方式杀死了几千个政敌,不少人都是富裕的有产者,然后他把他们的土地和房子作为奖励分给了他的士兵和支持者。

在公元前82—前79年的这段时间里,苏拉成为罗马的独裁者,当然主要原因就是他有军队和贵族的支持。这个时期的苏拉实际上已经可以被称为国王或者皇帝了,但是他并没有这样做,而是保持务实的作风。为了让罗马的政策更加符合一个帝国的需要,他对其进行了细微的改动,此举当然是为了恢复元老院的贵族政治。苏拉应该完全掌握了当时罗马的政局,因为不久之后就交出了全部的权力,回到他美丽的海滨别墅安享晚年了。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78年,卢奇乌斯·科涅利乌·苏拉安详地离开了人间,享年61岁。

然而,人民总是健忘的,不久就忘记了他所制定的法律,因为还有更多的人希望能够做一个煽动家和独裁者,可以说苏拉为这些人树立了一个榜样。

克拉苏和庞培 马库斯·李锡尼·克拉苏和格涅乌斯·庞培都曾经是苏拉的部下,都希望能够在政治上做出超过苏拉的成绩。和苏拉一样,这两个人也是马略和民主派的反对者,但是后来他们和无产者达成了某种交易,获得了无产者的支持,随后在无产者、有产者、军队的三方支持下,威逼元老院同意提名他俩作为执政官的候选人,并且成功当选。庞培在任期间还获得了名将的称号,因为他不仅消灭了地中海的海盗,还再次击败了米特拉达悌并成功地让叙利亚成为罗马国土的一部分。而克拉苏则好像对发家致富更感兴趣,积极投身于贩卖奴隶、开采银矿和罗马的地产行业,拥有的资产越来越多。不过这些成绩并没有让他们满足,他们希望的是能够在政治上取得更多的成绩、更大的荣誉,所以他们一直在密切关注着罗马政坛的变化。

五、尤利乌斯·恺撒的独裁

和克拉苏的联合让庞培获得了成功,也让庞培意识到了联合的好处。但是庞培同样也知道,仅仅只有他和克拉苏的联合是不够的,他们应该联合更多的人,让自己这个团体的力量更大,才能取得更高的成就。之后果然第三个人出现了,他就是尤利乌斯·恺撒。当恺撒加入后,他们三个人果然取得了举世震惊的成就,也让罗马成为历史上最伟大的帝国之一。但是不管是庞培还是克拉苏都没有想到,这个叫恺撒的年轻人会如此成功,甚至让历史都铭记住了他。当庞培真正明白他把恺撒拉进来意味着什么的时候,已经无能为力了。

第一次的三头政治 庞培、克拉苏和恺撒三个人联合成立的政府被人们称为“三头政治”,意思就是三个人的政治团体。这三个人的联合可谓珠联璧合,庞培是一个军事天才,克拉苏擅长经济领域的事务,而恺撒就更不简单了,既是一个聪明能干的政治家,也是一个雄辩无双的演说家,还是一个能力出众的法律专家,同时还是一个有着丰富战斗经验的军官。当年苏拉曾经把自己称为“幸运的人”,把庞培称为“伟大的人”,把克拉苏称为“大富翁”,虽然这个时候的恺撒还没有任何称号,但是不久之后他就自己创作出一个前所未有的伟大称号。此时的恺撒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作为政坛新星的他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力。恺撒出身于名门望族,但是和家族中其他人都是保守派不同,他的政治观点比较倾向于民主派。恺撒的家族和罗马的其他大家族有着盘根错节的关系,例如他的外公担任过执政官,他的姑姑嫁给了马略,他第一个妻子的父亲是一位民主派的领袖,他第二个妻子是苏拉的女儿,他的女儿尤莉亚后来嫁给了庞培。

恺撒在高卢 公元前59年,恺撒的朋友用尽一切办法,终于把恺撒送上了执政官的宝座。恺撒为了报答这些人的帮助,在任职期间利用职权通过了很多对他们有利的法案。例如为庞培麾下的许多老兵分配了公共土地,允许庞培在亚洲的一切活动,他还答应那些和克拉苏关系比较好的包税人,将他们应该缴纳的特权税减少三分之一,类似这样的事情不胜枚举。

庞培、克拉苏、恺撒三个人划分了各自的势力范围,将整个罗马帝国瓜分得干干净净。克拉苏的地盘是罗马的东部,西部归了恺撒,剩下的中部和南部都属于庞培。在此期间,恺撒曾在高卢和其他地方出任总督;克拉苏曾率兵征讨波斯;庞培则一直待在罗马,作为意大利军队和地中海舰队的统帅,虎视眈眈地寻找合适的机会。

恺撒在高卢时取得了赫赫的战绩:征讨并“安抚”了一个个的部落;为了打击日耳曼人,他还在莱茵河上建造了一座横跨两岸的桥梁;为了征服不列颠,他曾两次率军渡过英吉利海峡。恺撒还是一位渊博的学者,曾经写过很多作品,其中一本用拉丁文写的名叫《高卢战记》的书,即使到了现在仍然是中学生最喜欢的书籍之一。恺撒的高卢总督的任期一再延长,从5年最后到了10年,他所率领的军队规模越来越大,战斗力也越来越强。在恺撒的征战下,罗马的边界北边到了莱茵河、西边到了大西洋,他所建立的阿尔卑斯北高卢行省,几乎是罗马面积最大的一个行省。作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他知道治下的百姓需要的是什么,他曾公开宣布,高卢士兵是罗马军团里出色的战士,高卢人也是合格的罗马公民。

恺撒和另外那些政治家、军事家使罗马成为地中海地区举足轻重的强国,但是他们也使得军国主义势力抬头,而且军国主义势力逐渐强大起来,已经能够左右罗马帝国的命运了。但是我们不能因为他们的错误而抹杀他们的功绩,功就是功,过就是过。

跨过卢比孔河 公元前53年,三巨头之一的克拉苏在和安息帝国的战斗中被俘身亡(也有说阵亡的),罗马的政权开始由庞培和恺撒两个人掌握。这时候恺撒和庞培之间的关系出现了一丝微妙的变化,他们原本亲密无间的关系逐渐变得疏远,就在庞培担任罗马唯一的执政官的时候,受元老院挑拨,他还试图解除恺撒的兵权,搞垮恺撒在高卢建立的庞大势力。后来他们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越来越表面化,已经从政治对立演变成了军事对峙。对于罗马原本稳定的政局来说,这无疑是一件令人痛惜的事情。

公元前49年,元老院向恺撒送去了最后通牒,如果他不立刻返回罗马,就会宣布他为“国敌”。恺撒大怒,立刻带着他战力强横的军队返回罗马。庞培和元老院闻讯后,也立刻召集起军队,以应对恺撒随时可能发起的攻势。

就在恺撒到达罗马以前在北方的边界卢比孔河的时候,他有些犹豫了,因为他知道,一旦他跨过这条河流,就意味着罗马内战的开始,罗马将生灵涂炭,他可能成为历史的罪人。但是恺撒从来都不是一个优柔寡断的人,他更知道他和庞培之间必须有一个人退出罗马的政坛,才能彻底结束目前的局面。既然进有可能胜利、退则一败涂地,那他为什么不进呢?恺撒既然下定了决心,就纵马越过了卢比孔河,率军直扑罗马城。

听到恺撒过了卢比孔河的消息,庞培和元老院组织的军队一哄而散,原本气定神闲的庞培和元老院元老们立刻变得目瞪口呆。回过神来的庞培当机立断,带着金银细软逃离了意大利,没有了武力支持的元老院也只好黯然接受这个结局,打开了罗马的城门。于是恺撒兵不血刃,昂然进入了罗马,这一天是公元前49年的1月7日。

恺撒进入罗马后,立刻宣布自己成为罗马新的执政官,顺利掌控局面。第二年,恺撒为了剪除庞培的羽翼,最大程度地消减庞培的实力,派兵进入西班牙清剿庞培的支持者。在巨大的军事压力和政治压力下,庞培的支持者们纷纷改换门庭,又成了恺撒的支持者。完成这项准备工作后,恺撒又亲自率军东征庞培,在法尔萨拉一役重创庞培,从此庞培再也没有了东山再起的资本,只身逃亡埃及。就在庞培刚刚到达埃及的亚历山大的时候,恺撒派出的人接踵而至,将庞培暗杀了。至此,罗马再也没有了可以和恺撒抗衡的人物,恺撒实际上已经成为一个独裁者,罗马新的主人。

在随后的三年里,埃及和小亚细亚多次出现了反对恺撒独裁的暴动和叛乱,但都没有坚持多长时间就被恺撒镇压了,这些地方也都慢慢地服从了恺撒的领导。

恺撒的权力和称号 恺撒虽然已经是一个实际上的独裁者,但是他并没有解散元老院,仍然保留了这个机构,让它继续举行公民大会,但是他已经暗中控制了元老院。罗马的执政官还是两个人,但是所有的实权都在恺撒手里,另一个执政官只是一个傀儡,换句话说,只要是在罗马执政官的职权范围,恺撒都可以一言而决。保民官这个职位同样也没有幸免,所有的权力都被恺撒收回了,能保留的只有一个称呼和名誉。与此相反的是,恺撒将财务官、助理执政官以及另外一些部门的官员的人数增加了一倍以上,因为这些人都是恺撒的支持者和追随者。在罗马,从来没有人能够拥有像恺撒这样大的权力,他是军队的最高统帅,可以对外宣战,可以调停国内的一切矛盾,可以调动国库的所有资金,可以决定财政的支出,可以单独任免官员和将领。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除了没有“皇帝”这个称呼,恺撒已经有了皇帝应该有的所有权力。也有人认为,恺撒不是不想当皇帝,只不过罗马人给了他“国父”的称号,这个头衔显然要比“皇帝”含金量更大,更让他自豪,所以他也就打消了当皇帝的念头。

恺撒的改革 恺撒为了这个国家做了很多事情,虽然他的目的是保证独裁,但是我们不能否认,他是一个有远见的人,他所颁布的法律、采取的措施为罗马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使人民获得了更大的利益。

恺撒手握重兵,在高卢多次取得胜利,这就让他有了取得更多政治权力的野心,最终他也通过武力得到了他想要的东西。恺撒看起来更像是一个规则的破坏者,不过也正是有了武力的压制,恺撒才得以以不流血的方式进入罗马,稳定政局,为罗马争取更多的利益。

恺撒擅长内政管理。在恺撒上台之前,罗马的城市都无法摆脱脏、乱、差的面貌,恺撒为此专门制定了许多法规,让城市的管理有了标准,之后所有的城市都面貌一新了。包税制可谓是罗马的一个毒瘤,很多人都曾经被包税人逼得倾家荡产,恺撒掌权后制定了正规的赋税政策,取消了这个弊政。此外,恺撒的军队里没有种族歧视,任何民族的人都可以和意大利人一样进入军队;除了元老院,恺撒增加每一个阶层的政治权力;为了让地方政府有更多的权力,也为了公民之外的民众遵守罗马的法律,恺撒将公民权当作了奖品;恺撒建立了许多殖民地,遍及罗马的每一个行省,迦太基和科林斯就是其中比较著名的两个;随着人口增多,不务正业、游手好闲的人也多了起来,为了改变这种不良现象,恺撒采取了减少救济粮数量的措施,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恺撒还制定了一部新的律法,规定一年有365天,还增加了闰月的概念,一直沿用至今。

纵观恺撒的一生,虽然他也有着许多缺点和错误,但是他为罗马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总体上还是瑕不掩瑜的。为了纪念这个罗马的“国父”,人们将他制定的历法称为“恺撒历”。

恺撒之死 不过恺撒的权力欲和改革的步伐太大了,这不仅伤害了他的敌人,也伤害了他的朋友。这些人知道,如果再让恺撒这样下去,总有一天他们将死无葬身之地。公元前44年3月15日,就在恺撒参加元老院的一个会议的时候,他的部下、朋友马可·布鲁图和盖约·卡西乌两人为首,带着另外60多个人趁他倒地而乱刀砍杀了他。据说恺撒被砍了23刀,至死都不相信他的这些曾经的朋友、战友会杀了他。而那些杀人凶手认为自己没有做错,因为恺撒正在带领着罗马走向毁灭,为了罗马人的利益,只有让恺撒做出牺牲了。莎士比亚曾经创作了一部剧本,写的就是恺撒之死的故事,剧本中的杀人者曾经宣称:“我们爱恺撒,但是我们更爱罗马!”

六、奥古斯都帝国的君主政体

恺撒和庞培一样都掌握着极大的权力,也都没有称帝。但是他们也有不同的地方,例如恺撒为施行君主制做了很多工作,而庞培在这一点上是无法和恺撒相比的。虽然后来恺撒被暗杀了,但是这件事对恺撒的声誉没有任何影响,无法改变人民对恺撒的热爱,他在罗马人的心目中仍然有着崇高的地位,这件事甚至让他成了一个悲情英雄。西塞罗曾经用他雄辩无双的口才诋毁恺撒,但是没有取得一点成效。

第二次三头政治 恺撒被暗杀后,罗马的政坛再次产生了震荡,很多人开始争夺恺撒留下的权力和政治财产,马可·安东尼就是其中的一员。

安东尼是恺撒在高卢时手下的将领,在恺撒独裁的时候还担任过执政官的职务。他尽力让自己以恺撒的继承人的身份出现在公众面前,采用所有手段让人们记得恺撒曾经为这个国家做出的贡献。首先他串联了那些恺撒的老部下,让他们反对那些曾经参与暗杀恺撒的人,这就为他扫清了一部分政敌。接着他公布了恺撒的遗嘱,告诉罗马的公民,恺撒答应死后将会给每一个罗马公民一笔钱,另外还将他的私人花园贡献出来,作为所有罗马人休闲娱乐的公园,这样他就又获得了下层罗马公民的支持。

但是安东尼万万没有想到他会遇到屋大维这个强劲的对手。屋大维是恺撒的外甥,恺撒在遗嘱中说得很明白,屋大维是自己的养子,并且是他庞大财产的继承人。当时的屋大维只是一个18岁的毛头小子,既没有军队的支持,也对政治不感兴趣,所以安东尼虽然知道恺撒遗嘱的内容,却没有把屋大维当成威胁。估计谁也不会料到,这个年轻人会成为另外一个恺撒。

恺撒遇刺的时候屋大维还在行军途中,他知道这个消息之后立刻返回罗马,继承了恺撒的遗产并把自己的名字改为盖约·尤里乌·恺撒·屋大维安努。屋大维知道自己势单力薄,就通过讨好西塞罗(就是前面说过的诋毁恺撒的那个人,当时是元老院的领袖)得到了元老院的支持,并且被任命为一支部队的统帅。西塞罗本来是想把屋大维当成一个对付安东尼的棋子,用完之后就放弃了,但是很快他就知道了什么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穆提那战役后,屋大维立刻率领军队回师罗马,威逼元老院和平民大会将他选举为执政官。当初恺撒的一幕又重现了。

公元前43年,已经站稳脚的屋大维和安东尼这个曾经的对手,还有恺撒的老部下、现任骑兵统领李必达结成了同盟,三个人同进同退,一起成为罗马的主人,约定执政官的职位由他们三个轮流担任,任期为5年。这就是第二次“三头政治”,也叫“后三头同盟”。

决定性的战役 在这个三人团体中,虽然屋大维继承了恺撒巨额的财产,成了一个有钱人,但是他仍然是那个实力最小的人。那么他为什么又要和昔日的敌人安东尼联合呢?其实屋大维的真正目的就是利用安东尼的地位和权力。他也确实做到了,在和安东尼联合后,他们一起推翻了元老院中的共和党,并且打败了以布鲁图和卡西乌为首的共和党军队。屋大维的这个举动证明了他是一个政治天才,纵横捭阖之术用得炉火纯青。

在这次内战中,三巨头杀死了包括西塞罗在内的300多名元老院的元老,并且和他们的部下一起瓜分了这些元老的全部土地。卡西乌和布鲁图领导的共和党军队不甘心接受这个结果,决定起兵反抗三巨头的统治,就在公元前42年,著名的菲力比战役在马其顿打响。虽然共和党军队有8万人之众,但是最终还是失败了,卡西乌和布鲁图自杀。这场战役对三巨头有着重要的意义,标志着罗马再也没有势力能够阻挡他们的统治了。战后三巨头划定了自己的势力范围:实力最强的安东尼分到了高卢和东部的各个行省,这是最大的一份;屋大维其次,获得了西班牙和意大利;李必达分到的最少,只有非洲的一个行省。不久李必达辞去了自己的职务,他的地盘也落到了屋大维的手里,于是屋大维的势力范围又超过了安东尼,屋大维成为罗马西部实际上的主人。

掌控罗马东部地区的安东尼曾经也是一个有着雄心壮志的人,一度励精图治并试图征服波斯,然而最终他还是被智慧和美色打败了。智慧当然指的是屋大维,美色则指的是埃及艳后克娄巴特拉。和他的老上司恺撒一样,安东尼也陷入了情网,拜倒在这个“尼罗河巫女”的石榴裙下。但是他们两人的情况也有所不同,安东尼陷得太深了,已经到了抛妻弃子、无法自拔的地步。安东尼的妻子是屋大维的妹妹屋大维娅,被丈夫抛弃在了罗马,终日以泪洗面。屋大维对此当然很不高兴,于是和安东尼的关系也出现了裂痕,这也意味着罗马有了裂痕。

然而安东尼对此却毫不在意,终日沉溺在酒色之中,甚至希望自己能够像亚历山大一样,整日享受奢靡的生活。后来安东尼打算征服波斯,希望屋大维能够派出一支强劲的部队归他领导,但是被屋大维拒绝了。安东尼恼羞成怒,就带着自己庞大的军队和埃及艳后的海军转而攻击屋大维,屋大维也不甘示弱,马上提兵迎战,内战爆发了。

公元前31年,双方的海军在希腊西海岸的亚克兴展开了激战,这场战役的失败让安东尼最终输掉了战争,让屋大维成为罗马的主人。战争结束后,安东尼因兵败自杀,埃及艳后克娄巴特拉被俘后还试图以美色诱惑屋大维,遗憾的是屋大维对她没有一点兴趣,走投无路的她最后也用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公元前29年,全面掌握了罗马政权的屋大维在罗马用盛大的仪式来庆祝自己的胜利。他曾经说过,“我是所有事物的主宰”,事实也的确如此,不管是他的名字还是他所做的事情,他都无愧于“恺撒”这个称呼。

伪装的专制政体 从公元前27年开始,屋大维统治了罗马41年,一直到公元14年才寿终正寝。他的舅舅、义父恺撒和他相比就差多了,恺撒只统治了4年的时间,最后还被人暗杀了。屋大维能做到这些是因为他深深地明白,专制的君主制也是需要伪装的,他比恺撒高明的地方就在于,他给专制的君主制披上了共和制的外衣。和恺撒一样,屋大维也是执政官兼任大祭司,并且具有保民官的所有权力,还被称为将军和国父,但是他很聪明地没有实行执政官终身制,更没有把独裁公开化。屋大维的确接受了“奥古斯都”这个称号,也同意人们喊他“元首”(Princes),但是这个单词用到他身上仅仅是“第一公民”的意思,和英文的王子(Prince)没有任何关系,虽然“元首”是“王子”的来源。屋大维从来都不在乎称号这些表面上的东西,也不在意礼节,他更像是一个古老的贵族,而不像东方的那些残暴的君主。

权力 从表面上看,罗马是一个民主的共和国,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奥古斯都在罗马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和凌驾于一切之上的权力。在外交、宣战、媾和、财政等关键事务上,奥古斯都都能够一言而决,而且他还是军队的最高统帅和国家最高领导人。这些职务当然也有任期,一般都是5年或者10年,但是可以连任,而且连任的时候也从来没有出过岔子。

那么奥古斯都的最高权力是谁给的呢?难道是来自这个特殊的职务和称号吗?当然并非如此。屋大维用自己的钱修建神庙、高架渠、公共建筑、街道、公路,这些公共设施的修建让他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声望,有了声望也就意味着获得了更多平民的支持,有了更多的支持也就让他的各种政策能够顺利地执行。当然,他灵活的手腕和控制着军权也是他能够获得最高权力的原因。如果一个人有了海量的金钱、崇高的声望、名正言顺的职务、灵活的手腕以及军队的支持,还有什么理由无法掌握最高权力呢?

和平 罗马人早就厌倦了战争,特别是发生在自己人之间的内战。公元前29年,在奥古斯都的努力下,罗马人经过200多年的战争之后终于迎来了和平,当亚努斯神庙的大门缓缓关闭的时候,在场的民众欢声雷动,庆祝自己又能够过上安静平和的生活。罗马人知道,奥古斯都是他们能够享受和平的关键,为了纪念他,人们在马提乌斯广场(阅兵广场)上修建了一座雕刻精美的圣坛,称之为“奥古斯都的和平”。

这种和平的生活一直维持了将近200年的时间,虽然其间也发生过几次不幸的冲突,不过很快就结束了。但是这并不是说罗马就没有了战争,在边疆地区,罗马的军队一直没有忘记用手中的刀剑让帝国的版图变得越来越大。

奥古斯都认为,罗马帝国现在的边界无险可守,应该把国境线放到海岸、大河或者崇山峻岭上,这样才更容易防守。为了达成这个心愿,奥古斯都一直率领罗马军队攻打周边的邻国,建立了一个又一个新的行省。到他去世的时候,罗马帝国的疆域已经变得庞大无比:北至莱茵河和多瑙河,南面到了撒哈拉沙漠;西至大西洋的东岸,东部直抵黑海、幼发拉底河和阿拉伯沙漠。

繁荣 有了和平,也就意味着商业和文化有了发展、繁荣的机会。虽然边疆地区战火纷飞,但是地中海周边的这片核心区域繁花似锦、歌舞升平,享受着前所未有的盛世。地中海此时已经成为罗马帝国的内湖,海面上航行的不再是战舰,而是满载着小麦、红酒、橄榄油、布匹、毛料、碗碟和金属器皿等商品的货船,这些货船将这些货物运输到罗马各地和周边的国家。我们一点都不怀疑,这是一个繁华的时代、一个富庶的时代,发掘出来的庞贝和其他一些城市的遗址完全可以作为证据。奥古斯都曾经自豪地说:“我到罗马的时候,它是一座砖砌的城市;当我离开的时候,它已经变成大理石砌的了。”奥古斯都的这番话当然言过其实了,如果“罗马城”指的只是神庙和公共建筑的话,那么我们不得不承认他说的是正确的,但是奥古斯都说这话的时候,好像并没有想到那些金碧辉煌的高大建筑后面还有大片贫民窟。

文学 奥古斯都时代应该是罗马文学史上的黄金时代。这个时期的代表作是维吉尔写的《埃涅阿斯纪》。这部伟大的作品的主人公叫埃涅阿斯,一个特洛伊的王子,讲的是他在特洛伊陷落后四处流浪的故事,和《奥德赛》中主人公的遭遇有异曲同工之妙。维吉尔的作品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形式上与希腊的《荷马史诗》极为相似,只不过他采用的是拉丁文;内容上是对希腊神话的深化和发展,并且将爱琴海世界和罗马文化有机地联系在了一起。这部作品也可以看作罗马和罗马统治者的赞美诗,据说当时的罗马统治者家族就是主人公埃涅阿斯的后代。

奥古斯都时代的另外一个著名诗人是贺拉斯,他因为创作了优美的抒情诗《颂歌》而名闻天下。还有一个叫奥维德的诗人,比较擅长描写爱情题材,他的作品通常取材于希腊的传说和罗马的神话,将那些神灵之间的爱情和其他一些故事结合在一起,用他超人的文字驾驭能力写成动人的诗篇。散文家李维也是一个历史学家,曾用长篇连载的方式编写过一部长篇《罗马史》,用词简练深沉。

除了文学方面的作家,另外的作家都集中在哲学、修辞学、建筑学等方面,总计有十几个学科,其中哲学方面的内容都和斯多亚学派和伊壁鸠鲁派有关。

梅切纳斯是一位在艺术和文学方面著名的评论家,他是奥古斯都的好朋友,也是他的御用文臣,对奥古斯都有一定的影响力。梅切纳斯也是一个慷慨的人,当时许多诗人都得到过他的接济,这就使得他的名声更好了。

这个时期不仅仅是罗马一地文学昌盛,文学还从罗马传播到了其他国家,在东方那些受希腊文明影响比较多的地方,也涌现出了大批的作家、诗人和学者。当时小亚细亚出现了一位伟大的地理学家,名叫斯特拉波,他曾旅居埃及的亚历山大;另外还有雅典这个文学的圣地,它的魅力从来就没有减弱,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学者来到这里。不管是诗歌、戏剧、散文,还是建筑、雕刻、绘画,奥古斯都时代都算得上是一个繁荣昌盛的时代,都是值得我们去赞扬的。

宗教 随着希腊文明的影响日益增多,罗马的神和希腊的神已经合二为一了。然而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的精神反而堕落了,他们已经忘记了众神的教诲,丢弃了自己优良的风俗和传统。那些将自己的目标转移到哲学研究方面的人还算是好的,最令人遗憾的是那些沉溺于物质和美色享受的行为,而且这种现象还不是个例,整个罗马的上层都是如此,上行下效,罗马世风日下,轻浮的语言和淫荡的生活成了主流,通奸和背叛比比皆是,家庭破裂屡见不鲜。

奥古斯都对这种情况十分不满,决心要结束这种令人不安的风气,提倡和保护稳定的旧式家庭,让人们重新遵守那些昔日的传统美德。为此他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敦促元老院制定有关婚姻的法律,保障家庭中男子的利益;因为作品中有赞扬、鼓励不正当的爱情观的内容,著名诗人奥维德被流放;因为私生活糜烂,给社会造成了极坏的影响,奥古斯都的女儿也被他赶走了。然而即便如此,奥古斯都的措施也没有取得多少成效,传统的社会美德和对神灵的崇拜仍然在一步步地离开罗马人。

这个时期还诞生了一位伟大的宗教人物,他就是耶稣,在以后的篇章里我们会详细介绍他和他的基督教。

黑暗的阴影 就在奥古斯都去世之前的公元9年,罗马军队和日耳曼人发生了一次激烈的冲突,罗马军队被昔日的手下败将打得溃不成军。这个悲剧对罗马来说是一个提醒和警告,告诉他们如果没有了往日的美德和尚武精神,那么罗马将会进入一个黑暗的年代。当初的日耳曼人被马略和恺撒一步步向北赶到莱茵河、多瑙河流域,他们不会甘心永远生活在这片苦寒的土地上,只要有合适的机会,必然会南下牧马,渡过莱茵河、多瑙河,翻过阿尔卑斯山脉,重新回到这个繁荣的庞大帝国,将这里的土地变成他们的牧场,将这里的人民变成他们的奴隶。 NcoPSoBgl+XGB4G5ODXWQU3fyKUpgGtb8c1lbUq3hphdR670eHb6sRWqn1cAy01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