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灵帝中平六年(189)发生了很多大事,先是汉灵帝驾崩,紧接着少帝刘辩继位,但随后大将军何进被杀,袁绍等人趁机诛杀宦官。作为东汉王朝的两大毒瘤——外戚、宦官,在很短时间里同时被消灭了,东汉王朝中兴迎来了转机,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接下来时局并没有向稳定的方向发展,而是更混乱、更复杂。
袁绍、袁术等人指挥大将军何进的旧部在洛阳城里剪除宦官及其同党时,少帝刘辩和他的弟弟刘协却不见了,两位少年在混乱中被宦官挟持到黄河边,后来宦官们跳进黄河自杀了,而两位少年落入及时率兵赶来的董卓之手。这时候,袁绍最不想见的人大概就是董卓了,袁绍已经消灭了宦官和外戚,接着就是他大显身手的时候,他不希望董卓这个武人来搅局,但“请神容易送神难”,董卓既然到了洛阳,就根本不想走。
董卓知道,把持朝廷最关键的一步是瓦解对手。汉灵帝刚死,新皇帝年纪还小,各派力量都向洛阳涌来,都想借机控制朝廷,董卓的凉州军力量最强,却不是唯一的强者,前并州刺史丁原的并州军也不可小视。结果董卓策反了丁原的部下吕布,吕布杀了丁原,并州军在吕布带领下转投董卓,这是促成董卓长期把控朝廷的关键一步。
在此之前董卓与吕布并无交往,怎么能在很短时间里把吕布策反了呢?一般来说,董卓应该给吕布开出了充满诱惑的条件,有人认为最关键的是一匹名叫赤兔的马,董卓送赤兔马给吕布,吕布“见马眼开”,就把丁原杀了。赤兔马确实见诸史书,不过它第一次出现是多年以后的事,董卓有没有这匹马存在很大的疑问。即使有,要办那么大的事,一匹马做礼物显然太轻。吕布杀了丁原,事后被提拔为骑都尉,相当于骑兵旅旅长,不久又升中郎将,相当于师长,并被封为都亭侯,加官晋爵,这或许是董卓事先开出的条件。
但是,杀害顶头上司反水,这样的事不仅冒险而且必然留下骂名,在汉代重名节的社会氛围下,吕布的头脑再简单,也得考虑这一层,升官封侯顶多是这桩幕后交易的条件之一,似乎还不能构成绝对诱惑力。那么董卓究竟给了什么从而让吕布无法拒绝这个诱惑呢?我们可以从史书里的其他记载去看。《三国志》说吕布投靠董卓后,董卓十分喜欢他,董卓跟吕布“誓为父子”。董卓不仅收吕布为义子,而且为此还专门立了誓约,这个细节非常关键,史书里从来没有记录过关于董卓儿子的事,但说过董卓有一个名叫牛辅的女婿,推测起来董卓应该没有儿子,如此一来在他死后继承权就成为问题。不说董卓将来会做到什么样的官,单就凉州军来说也需要有人继承。按常理,董卓可以从董氏家族中选一个人立为后嗣,也可以把女婿牛辅确定为事业的继承人,甚至在手下将领里指定一个人来领导凉州军,但当董卓收吕布为义子并向大家正式宣告后,上述的可能性就不存在了,因为这意味着董卓把继承权交给了吕布。
汉代很注重法律上的继承关系,袁绍曾过继给叔父家,叔父的爵位、家产等就将由他来继承,这种法律关系是谁都不能剥夺的。董卓为保证成功瓦解并州军,不惜指定吕布为自己的继承人,为了取得吕布的信任,还举行了盟誓。这是一件很郑重的事,至少吕布对这种关系深信不疑,后来王允策反吕布去杀董卓,吕布为难地表示:“奈如父子何?”我们已经是父子关系了,怎么办呢?言下之意,吕布自己仍然深信董卓的允诺,他还在幻想将来可以继承董卓的事业。
所以,我们可以说吕布政治眼光短浅,站得不高、看得不远,但不能说吕布是个完全没脑子的人,他不是一匹马就能随便收买的,也不是那种一言不合就杀自己领导的人,吕布的叛杀行为其实也是经过认真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