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造反者”头上裹着黄头巾

1

读三国,通常要从东汉末年黄巾大起义开始读起。狭义的三国,指的是魏、蜀、吴三个政权,曹魏建立的时间最早,是在公元220年,而黄巾大起义爆发于公元184年,中间相差了三十六年。读三国为什么要从三十多年前就开始呢?这是因为,人们通常所熟悉的许多人物,如曹操、袁绍、袁术、吕布、公孙瓒、董卓等,都活跃在这三十多年里,真正意义上的三国开始时,这些人已经离开了人世。广义上三国的时间范围大约有一百年,所以,要读完整的三国,必须将时间的坐标往前移,加上东汉末年这一段。东汉末年发生了许多大事,其中黄巾大起义就是一个重要节点,上面提到的那些著名人物,他们多多少少都与这场大起义有关,正是有了这场农民大起义他们才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说起这场著名的农民起义,有令人扼腕叹息的地方。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最早跟着他们干的不到一千人;刘邦斩蛇起义,当时只有两千人;西汉末年的绿林军起义,努力了数月,队伍还不到一万人,而张角等人所筹划的汉末黄巾大起义“阔气”得多,准备了十几年,仅正式成员就有数十万人。起义军建立了严密的内部组织,北方主要州郡都有他们的分支和眼线,对百姓的发动工作也做得十分充分。按理说,这场起义成功的概率应该是百分之百,不成功真没有地方说理去,但这场起义却失败了,而且失败得十分迅速。

2

东汉末年政治黑暗、经济困顿,朝廷里宦官专权,他们的爪牙在各州郡为非作歹、欺压百姓,皇帝被宦官、外戚轮流操控,朝中即使有正直的清流官员也被打压或禁锢,东汉王朝发展到这时,已经到了日薄西山的状态。一部分人看到了眼前的现实,心里有了想法,打起了推翻朝廷的主意,出身于冀州的农民张角就是其中之一。张角有两个弟弟,一个叫张梁,一个叫张宝,张角领着他们,手持一根九节杖,经常在冀州一带活动,用符水、咒语等给人治病,深得穷人的拥戴。张角名气一大,就有人跑来给他当学生,于是张角开始吸收徒众。来的人越来越多,多得让张角都感到吃惊。不过张角不害怕,因为他与普通的农民不太一样,他有文化,而且有胆识。

受当时流行的一本神秘书籍《太平清领书》的影响,张角创建了太平道。当时社会上有大量失去土地、无家可归的流民,这些人都是土地兼并的受害者,没有人关心他们,他们也看不到未来的希望,太平道的出现至少给了这些人温暖和希望,不用动员,这些人都追着赶着来入道。还有一些人虽不是流民,但看到太平道挺厉害,也主动加入进来,这些人里有基层官吏,也有地方的豪族,甚至还有宫里的宦官。为了入道,有的人甚至变卖家财远道来投,以至于道路堵塞,《资治通鉴》上说:“未至病死者亦以万数。”

张角自称大贤良师,是太平道的总首领,张梁、张宝自称大医,是太平道核心领导成员。张角派出八个弟子到四面八方宣传教义、发展徒众。经过多年发展,太平道的势力遍布了东汉全部十三个州中的八个州,徒众达数十万人。张角把这些徒众划分为三十六个“方”,大的万余人,小的六七千人,每个“方”都设一名渠帅作为首领。

3

太平道大张旗鼓地做着这些事,朝廷难道没有丝毫察觉吗?其实朝廷是察觉到了的,最早关注这件事的是一个叫杨赐的大臣,他是汉灵帝刘宏的老师,时任三公之一的司徒。杨赐了解情况后深感问题严重,立即向汉灵帝上疏,还提出了解决办法。他建议不要用武力去清剿,而是请汉灵帝下诏给各州的刺史、各郡的太守,对他们提出严厉要求,让他们一一清查各自辖区内的太平道信徒,把他们遣送回原籍,从而削弱太平道的力量,之后再诛杀太平道的少数首领,不用大动干戈,就能化解危局。

应该说杨司徒的这一招是管用的,真要这样做了效果也会不差。但不知为何,如此紧急和重要的报告到了汉灵帝那里竟没了下文,后来证实,汉灵帝居然没有看到这份报告,当他看到这份报告时已经是太平道起事以后了,汉灵帝还是在皇家档案室即兰台看到的。为什么会是这样?史书没有说,可能是汉灵帝太贪玩了,没有时间看,也可能是宦官有意压着,没让汉灵帝看。分析起来,后一种可能性更大,太平道起事后朝廷进行过追查,宦官封谞和徐奉都是太平道信徒,其中封谞不是一般宦官,他是著名的“十常侍”之一,有他做卧底,杨赐的秘密报告很可能被有意压了起来。

如果汉灵帝及时看到了这份报告,会怎样呢?从各种迹象看,也不会怎么样,太平道闹出的动静越来越大,汉灵帝不可能不会通过其他渠道得知这些消息,但汉灵帝本人不会把太平道当回事,甚至会觉得有人把流民组织起来,教人向善做好事,还挺好。这不是妄加揣测,汉灵帝的这种心理可以从他思想变化的蛛丝马迹里找到答案,汉灵帝刘宏对传统的经学一向不感兴趣,他崇信黄老之学,对老子的思想充满敬仰,汉灵帝可能认为,这个同样视老子为先师的太平道,与他的思想还有些吻合呢。

太平道真要起事,汉灵帝也不怕。东汉自汉安帝以来,各地大小不等的农民起义频繁爆发:汉安帝在位十九年,发生农民起义四次;汉顺帝在位十九年,发生农民起义十三次;汉冲帝、汉质帝在位时间都很短,也有农民起义四次;汉桓帝在位二十一年,发生农民起义十四次。从汉安帝到汉桓帝,六十来年的光景,各地的农民起义多达三十五次,这些起义来势都很迅猛,轰轰烈烈,动辄数万人甚至数十万人参加,但朝廷一旦出兵镇压,起义很快就会沉寂下去。汉灵帝早已习以为常,他不怕有人闹事。

4

朝廷没有什么太大反应,这让太平道势力发展得更快,前来投奔他们的人数呈几何级数增长。张角意识到,事情已经闹大了,想收手都不可能,摆在面前的路只有两条:要么消灭东汉朝廷,要么被东汉朝廷消灭。张角于是召集几个大弟子以及弟弟张宝、张梁商议,大家的意见很一致,那就是发动武装暴动,推翻汉政权,建立他们心中的太平盛世。具体行动方案是,以冀州刺史部邺县一带为暴动核心区,由张角全面负责。由于前期准备工作十分充分,已经有了相当的基础,太平道做了很多历史上其他起义者做不到的事:建立了起义总指挥部,由大方首领马元义任总指挥;制定并发布了起义口号,内容是:“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意思是:苍天已经死了,黄天要替代它,时间就在甲子年,届时天下将焕然一新!

苍天是什么?黄天又是什么?这涉及天干地支轮回的概念。根据五行相生学说,天下万物皆由五类元素组成,分别是金、木、水、火、土,它们彼此之间存在相生相克的关系,如金生木、木生水、火克金、土克水等。自然界中的一切现象均可以找到五行去对应,比如颜色,金对应的是白色,木对应的是青色,水对应的是黑色,火对应的是红色,土对应的是黄色。

不仅自然界,政治领域也如此,比如周朝是火德,秦朝取代它,秦朝就是水德,对应的颜色是黑色,所以秦朝的官服一律是黑色的。汉取代秦,按说汉是木德,青色应该是“国色”,但从汉高祖刘邦到汉武帝刘彻、“新莽皇帝”王莽、汉光武帝刘秀,汉朝政权不断发生变化,基于各种政治需要,统治者对德运和“国色”也不断进行调整,刘邦承秦制,尊水德,尚黑色;刘彻尊土德,尚黄色;王莽尊火德,尚红色;刘秀继续王莽的做法,尊火德,尚红色。也就是说,太平道准备起事的时候,官方所明确的,汉是火德,“国色”是红色,取代它的就应该是土德,对应的颜色是黄色。

现代品牌视觉识别理论认为,一个品牌的基本色其实很重要,从公司商标到产品外包装,再到职场装修以及凡能看到、摸到的东西,都要以这个颜色或与它相近的颜色作为设计的主体色调。太平道不懂视觉识别理论,但他们明白类似的道理,所以他们也推出了自己的“视觉识别符号”,那就是给每个人发了一条黄色头巾,让大家裹在头上,后来这支起义队伍便被称为黄巾军,这场起义被称为黄巾大起义。 Q4fNxgRVCAb0K3jvnyOhzXmXypFe0fHwR7yUJgcf5OcAunV6g9xEAXVG5XKU0kX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