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汉末群雄中,袁术能力不是最强的,但他的运气似乎比别人好一些,创业初期有孙坚的帮衬,让他少吃了很多苦,后来又到扬州来了个趁虚而入,没有费太大力气就占据了东南一隅。但袁术这个人野心很大,当时很多人心里都有当天子的奢梦,但也只限于做做梦,没有人轻易付诸行动,就连曹操以及后来的司马懿也不敢,但袁术敢想敢干,他认为“代汉者,当涂高”这句神秘预言说的就是自己,于是公开称帝,轰动了天下,这也成为他的事业走向失败的转折点。
袁术早期盘踞在南阳郡,那时孙坚还在,可以替袁术在外面征战,孙坚战死后,刘表加强了对南阳郡的进攻,袁术在那里待不下去了,于汉献帝初平四年(193)春天率兵向东移动。袁术本想去兖州,到那里发展,但曹操已经当上了兖州牧,他们二人虽然是老朋友,但你来抢地盘,曹操也就不客气了,跟袁术刀兵相见,打了五场仗,袁术五战五败,要不是曹操给面子,袁术有可能被曹操活捉。袁术不得已,转而南下扬州。
袁术来到扬州刺史部州治所在地寿春,将其占领。当时的扬州刺史名叫陈温,他正在九江郡,袁术又率兵打到九江郡,陈温战败被杀,袁术于是宣布自己任扬州牧,又兼任所谓“徐州伯”,除扬州刺史部以外还要“兼管”徐州刺史部——这就是袁术后来要打刘备的原因,因为刘备从陶谦手里接管了徐州,而袁术认为徐州是他的。扬州在当时属权力的真空地带,境内没有什么强人,袁术刚好钻了个空子,控制了扬州刺史部在江北的大部分地区,除此之外还有豫州、徐州的部分地区。袁术有了一定势力,就有了称帝的野心,他的一个重要依据是当时流传很广的一条神秘预言:“代汉者,当涂高。”这句话的表面意思是能取代汉朝的是“涂高”,袁术认为自己就是那个“涂高”。
“代汉者,当涂高”,这句话一般认为最早的出处是一本叫《春秋谶》的书,这部书早已失传,保存下这样一句话:“汉家九百二十岁后,以蒙孙亡,授以承相。代汉者,当涂高也。”按照它的说法,刘邦建立的汉朝至少要延续九百二十年,最后由“涂高”来代替它。两汉加起来只有四百零五年,《春秋谶》的前半部分预言就错了,不过这不影响它后半部分的传播,尤其在汉朝还没有灭亡的时候,大家对它更是相信大于怀疑。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对野心家来说机会又来了,“代汉者,当涂高”被更多地提起。董卓死后,有个女巫找到董卓的旧部凉州军阀李傕,对他说:“涂即途也,当涂高者,阙也。傕同阙,另极高之人谓之傕。”她的理解是,“当涂”是在路上,在路上又特别高的自然是阙了,“阙”与“傕”同音,“当涂高”指的就是李傕。不过李傕还算聪明,他知道自己几斤几两,听听也就拉倒了。还有一个人叫阙宣,他认为上面这个解释很好,可以应到自己身上,于是大干一场,想搏个富贵,于初平四年(193)在徐州聚众数千人,自称天子,要和刘汉王朝争天下。徐州牧陶谦见他势大,一面谎报朝廷说正在进行讨伐,暗地里却与之联合,阙宣参加了陶谦与曹操争夺徐州的战斗,但后来又跟陶谦翻脸,这个“伪皇帝”被陶谦杀了。
袁术的野心也很大,朝廷那时被董卓裹挟至长安,后又传出汉献帝遇害的消息,袁术便萌生了自己当皇帝的念头。袁术认为“代汉者,当涂高”其实很好理解,这个“涂高”就是指他自己,袁术的理由是:自己的名字是“术”,表字是“公路”,“术”是城邑内的道路,“公路”指的也是路,而“涂”可以理解为“途”,也是路的意思,所以“涂高”就是他袁术袁公路。这种理解很牵强,但袁术认为一定是这样的,而且根据“五行终始论”,汉朝属于火德,取代汉朝的一定属于土德,袁姓就属于土德,是有资格取代刘汉统治的姓氏,这一条又成为上一条的佐证。
这时,河内郡有个叫张炯的人又帮袁术弄出来一个所谓符命,估计跟鱼肚子里发现一条写字的绸子之类的把戏差不多,都是骗人的,但袁术认为这应了自己的天子之兆,皇帝非他莫属,于是在建安二年(197)春天不顾众人的反对,悍然在寿春称帝。
袁术公开称帝,不过他玩了一个花招,既没有宣布国号,也没有下诏改元,也不自称天子,而称“仲家”,有人认为“仲家”就是袁术新王朝的国号或年号,所以把袁术称为“仲家皇帝”。后来袁术走投无路,曾对自己称帝行为进行过辩解,说他当时看到天下大乱,已经到了周朝末年诸国分势的局面,自己出于一片责任心,出来替汉室管管事,自称“仲家”,“仲”是第二的意思,在他心里还是把刘氏当老大,并没有真的想当皇帝。但这些都是袁术的诡辩,袁术称帝后改九江郡太守为淮南尹,类似于西汉的京兆尹和东汉的河南尹,寿春于是成为伪朝廷的“京师”,袁术在这里任命公卿百官,建皇宫,设祠庙、明堂,所有一切都与真朝廷一模一样。当时曹操刚刚把汉献帝和朝廷迁至许县,寿县、许县离得不算太远,现在走高速公路的话里程还不到四百公里。突然有了两个皇帝,袁术等于公开与许县朝廷分庭抗礼,这不仅是对汉室的叛逆,更是对曹操的挑战,所以曹操不能不管,只得放下其他的事,先来解决袁术。
论实力袁术不如曹操,袁术没有料到后面的结果吗?他也许料到了,不过袁术认为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有盟友。从传统关系上说公孙瓒是袁术的盟友,除此之外,吕布也是盟友,袁术与吕布之前打过交道,吕布还曾经投奔过袁术,后来袁术跟吕布联手算计过刘备,吕布能坐拥徐州,袁术自认为做出了贡献。还有一个盟友,那就是孙策,袁术认为更不在话下,孙策是自己的老部下,肯定会力挺自己。但结果却让袁术大吃一惊,曹操来打他,公孙瓒离得太远帮不上忙,孙策不仅不来支援,还写了一封很长的信把袁术痛骂一顿,信中列举了袁术的“九大罪状”。吕布更过分,不仅不帮忙,反而发兵来打,袁术立即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最终兵败身亡,寿春的这个伪朝廷前后只存在了一年多。
袁术的失败,其实就是不了解自己,也不了解别人,不知道自己能力的大小,有些志大才疏;同时不了解别人,尤其所谓的盟友,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无论孙策还是吕布都不可能为袁术陪葬。袁术自认为的所谓联盟只是某一阶段里的互相利用关系,这种关系根本靠不住。
在汉末三国历史上,袁术绝对是一个重量级人物,他出身高贵,志向也很高,自视能力很强,从来不愿意居于人后,在汉末乱世中他也抓住了机会,但历史上对他评价不高。陈寿评价他说:“袁术奢淫放肆,荣不终己,自取之也。”意思是由于他奢侈、荒淫、放纵,使事业在自己还没有死的时候就终结了,这实在是他咎由自取。曹操手下的名臣何夔曾评论袁术说:“天之所助者顺,人之所助者信。术无信顺之实,而望天人之助,此不可以得志于天下。”意思是上天帮助那些顺应天理的人,人们帮助那些诚实不欺的人,袁术无信、不顺,还希望天人相助,怎能得志于天下?熟悉他的陈登评价他说:“公路骄豪,非治乱之主。”意思是袁术这个人既骄傲又霸道,成不了治理动乱局面的人物。
看来,袁术的最大问题是过于自信,从心理学上说叫作“优越感过盛”,用《自卑与超越》的作者美国心理学家阿德勒的话说是“狂妄的优越感”。阿德勒认为,人类无时无刻不在面临自卑的压力与挑战,为了消除这种压力,个人会发展出各种补偿机制来战胜自卑感,而其过分补偿有可能导致优越感过剩,具体表现为自我感觉良好、自以为是、自命不凡,表现为目中无人、虚荣心强、不能反省自己、漠视他人。
对照袁术的一生来看,刚好符合这一切。袁术就是一个自信心和优越感过盛的人,一个狂妄的自大者,一个集矫情与骄傲于一身的人,他不自量力,无法正确分析现在、把握未来,他的虚荣心极强,总想炫耀自己的门第出身,但又总显得外强中干。心理学研究也表明,优越感过剩还会产生寡恩刻薄、嫉贤妒能、相互拆台的情况,袁术正好也是这样的人。他嫉妒别人,包括自己的哥哥袁绍,为了达到相互拆台的目的无所不用其极,对于孙坚、孙策这些为他的事业立下大功的人,他表现得寡恩而冷酷,对自己做出的承诺一变再变,让人寒心。
袁术之所以这样,与他的出身和经历有关。袁术出身名门,一来到这个世界就享受到家族带来的荣耀,他不需要向别的年轻人那样苦苦奋斗,也不会遇到挫折和磨难,轻而易举就走上一条坦途。他二十多岁就当上了天子近卫军的高级指挥官,平步青云,走到哪里都是鲜花和掌声;但另一方面,他又活在哥哥袁绍的阴影中,袁绍比他年龄大,长得也比他帅,结交的人也比他多。虽然袁术放出话说袁绍不是嫡出,但不影响大家对袁绍的追捧,袁绍成了“带头大哥”,只能跟在袁绍屁股后头转悠的袁术感到很失落。可以想象,袁术小时候一方面生活在无比优越的家庭环境里,另一方面又生活在无法超越哥哥袁绍的阴影中,一方面形成了过盛的优越感,另一方面又产生了深深的自卑情结。
自卑感的一个极端就是“狂妄的优越感”,越是自卑越希望超越,越想强调自己的优越感。袁术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表面看来他不够明智,缺乏对形势的正确分析和判断,自取其辱,自作自受。而从深层次来分析,尤其是结合他的出身和经历来看,他似乎还是一个心理有问题的人,是一个由过剩的优越感和强烈自卑感交织在一起的人,他做出来的不可理解的一切,都能从心理学的分析中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