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袁绍、曹操、袁术、刘备等人崛起的同时,孙策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孙策以及他的父亲孙坚本来是袁术的附庸,这种关系好比曹操早期是袁绍的附庸一样,但孙策后来设法独立发展,来到江东,短短几年间就横扫江东各地,势力发展得非常迅速。
孙策事业起步,离不开父亲孙坚打下的基础。孙坚字文台,汉末扬州刺史部吴郡富春县(即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人,《三国志》说他是春秋时期军事家孙武的后人。还有史书说孙氏在富春“世仕吴”,也就是连续多辈人都做官,但估计官职并不高,所以史书没有记载下孙氏这些先人的名字。孙坚年轻时胆识超群,不怕死,很勇猛,在平定匪盗的战斗中多次立功,担任了县丞,但是他的仕途却不很顺,干了十年,一直原地踏步,还是县丞,先在盐渎县,后来到盱眙县和下邳县,官没有升,离家乡却越来越远。在当时的社会里孙坚只配做个小角色,尽管他不甘寂寞,渴望家族振兴,也希望儿子们将来大富大贵,但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就在孙坚在基层苦熬的时候,朝廷已乱成一团,爆发了黄巾大起义,孙坚果断投身军旅,立下不少军功,职务也不断上升。黄巾军的主力被剿灭后,荆州刺史部长沙郡发生民变,朝廷看中孙坚能打又不惜命,就派他任长沙郡太守前去平叛,这一年孙坚才三十二岁。孙坚在打仗方面很有一套,他率领手下主动出击,仅用一个月就把这场民变镇压了。这时附近的零陵郡、桂郡又发生了民变,孙坚“越境寻讨”,又将其镇压,“三郡肃然”。朝廷根据孙坚前后所立的功劳,封他为乌程侯。这件事很不得了,乌程是个县,也在孙坚的家乡吴郡,孙坚不仅得到了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侯爵,而且还是侯爵里最高一级的县侯,消息传回家乡,震动乡里。
从孙坚以上经历中可以看出,他这个人适合生在乱世,乱世才有他出头的机会,所以孙坚不怕乱,这也就是为什么关东联军讨董卓开始后,没有人联络孙坚,孙坚仍要主动率兵北上,要参加关东联军。但在北上过程中,孙坚因为私怨,先杀了荆州刺史王叡,接着杀了南阳郡太守张咨,这就非常冒失了。王叡的政治倾向不明,但张咨是很明确的,他是袁绍的人。袁术逃出洛阳来南阳郡就是投奔张咨来的,张咨是关东联军的成员,孙坚大概没弄清这些,一到南阳郡就把张咨杀了,这一下可惹了麻烦。
孙坚北上,原打算是投关东联军的,现在成了关东联军的敌人,这让孙坚的处境很尴尬。在这种情况下,孙坚只好向同在南阳郡的袁术表示愿意听从他的指挥。论实力和战斗力袁术都不如孙坚,孙坚来到南阳,袁术本来也挺害怕,担心孙坚杀红了眼,连他一块儿收拾了,现在孙坚却主动来投,袁术当然很高兴,就同意了。所以,孙坚之所以委身袁术,并不是袁术势力更强大,而是形势所迫,孙坚把袁术当成一面旗,以此表明自己也是关东联军的一部分。
孙坚当年辞去下邳丞加入朝廷军队,为家眷的安全考虑,把妻子吴夫人和儿女们都放在了寿春。孙坚死时吴夫人领着儿女们刚离开寿春,来到庐江郡的舒县,寿春靠近北面,离战乱地区较近,舒县距长江不远,相对安全些。汉献帝初平二年(191)冬天,孙坚奉袁术之命率所部攻打刘表,一直打到了刘表的大本营襄阳外围。刘表手下最能打的将领是黄祖,刘表派他在襄阳以北的邓县、樊城一带迎击孙坚,黄祖不是孙坚的对手,被打得大败。孙坚率军渡过了汉水,把襄阳城包围起来。襄阳城两面环汉水,背靠群山,易守难攻,刘表闭门不战,想跟孙坚打消耗战,同时派黄祖乘夜出城调集军队不断偷袭孙坚。次年正月初七,黄祖又被孙坚打败,逃往襄阳西郊的岘山里,孙坚追击,想把黄祖一举拿下。哪知这里有埋伏,《三国志》说孙坚追到一片竹林中,提前等在这里的黄祖手下发射暗箭,孙坚中箭,当场身亡。另一部史书则说,孙坚追击的人不是黄祖,而是刘表手下另外一个名叫吕公的将领。孙坚追击吕公,进入山中,吕公命人用石头攻击孙坚,孙坚头部被石块击中,当场脑浆迸裂。
总之,孙坚死在了岘山,时年三十七岁。孙坚死后,儿子孙策承担了家庭的重任,他把父亲的灵柩移送到老家吴郡的曲阿安葬。按规定孙策可以继续父亲乌程侯的爵位,但他却主动让给了四弟孙匡。举家迁往舒县也是孙策的主意,他把母亲和弟弟们接到舒县居住,除了安全上的考虑,还因为这里有一个好朋友,这个人就是周瑜。周家是舒县第一大户,周瑜祖父的兄弟周景当过朝廷三公之一的太尉,周景的儿子周忠此时正在长安的朝廷任职,先担任太尉,后改任卫尉。周瑜的父亲周异当过洛阳县令。
史书上说孙策虽然年纪不大,性格却很豪爽,喜欢结交朋友,当时在社会上已经有了一定名气,周瑜和孙策同年,长得相貌英俊,才能出众而且早熟,听说孙策的名声,专程从舒县到寿春拜访,于是结为异姓兄弟。周瑜劝孙策迁居舒县,孙策答应了,到舒县后,周瑜把府里最好的南大宅让给他们住,两家成为通家之好。
处理好父亲的后事,孙策又带着母亲和兄弟们渡过长江,到了位于长江北岸的江都县,周瑜向他推荐了一个人,建议他向此人当面请教。孙坚死后,正在上升的孙氏事业突然中断,关于下一步何去何从孙策没有明确的打算,不知道该怎么办。周瑜推荐的这个人名叫张纮,是广陵郡人,早年上过太学,拜名师韩宗专习经学,成为一名学者。但张纮不读死书,喜欢把书本知识活学活用,视野开阔,看问题很有见解。孙策去见张纮,正逢张纮因母丧在家守孝。孙策见到了张纮,说明来意,却被张纮婉言拒绝了。
孙策很着急,甚至流下了眼泪,对张纮说:“久闻您的大名,今天的事只有您能给拿个主意,请您务必给出个主意,以不负我对您的高山之望。如果我能微志得展,血仇得报,这是您的功绩,也是我心中所望啊!”孙策的真诚打动了张纮,张纮帮孙策对形势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孙策下一步的行动方案。这是一次很重要的谈话,可算是孙吴版的隆中对,因为这次谈话的地点在广陵郡的江都,也被称为“江都对”,张纮说:“从前周朝国运衰落,但是有齐国、晋国一起来光复它,这是诸侯王应尽的职责。现在您继承了令尊的事业,又有骁勇善战的名望,如果现在投奔丹阳郡,在江南的吴郡、会稽郡一带发展,那么扬州、荆州日后也不在话下,你的家仇也可以得报。之后据守长江,奋威德,诛除郡秽,匡辅汉室,功业岂不跟当年的齐桓公、晋文公一样?如果是这样,我愿意结盟同好,渡江辅佐将军!”孙策听完茅塞顿开,觉得前途一下子光明起来。
张纮对孙策说,不要在袁术跟前耽误时间了,应该及时向长江以南发展,开创新的事业。原扬州刺史陈温死后,朝廷派了个叫刘繇的人担任扬州刺史,袁术把他赶到了江南。当时扬州刺史部在江南有四个郡,太守分别是吴景、许贡、王朗和华歆,他们多是朝廷任命的,政治上没有明显倾向性,现在朝廷鞭长莫及,他们便处在各自为政的局面,因为扬州群龙无首,所以一团乱象。袁术想一口吞下扬州,但又有些力不从心,其他势力相距较远,暂时无法染指扬州,所以张纮劝孙策南渡长江,以条件较为成熟的丹阳郡为基地,统一江东,之后虎视荆、扬,成为一方霸主。
孙策认为有理,于是把母亲和兄弟们安顿在江都,托张纮照料,之后跑到寿春,见到袁术,想要回父亲留下来的旧部,再渡江南下。袁术很欣赏孙策,曾经对人说:“假如我有孙伯符这样的儿子,死又何恨?”但袁术压根不愿意归还孙坚的旧部,因为军队是他的命根子。袁术不答应,就找些理由拖着。孙策不停地找他,找得多了,袁术就出了个主意,说丹阳郡是个出精兵的地方,你的舅舅在那里当郡太守,你不如到丹阳郡去募兵吧。孙策无奈,渡江去了丹阳郡。丹阳郡太守吴景是孙策母亲吴夫人的弟弟,孙策的舅舅,孙坚起事后,孙氏族人也借势起家,吴景因为姐夫孙坚的带动逐渐成长为郡太守。
孙策在舅舅的帮助下很快募得几百人,但是他带着这支队伍到泾县一带时遭到当地土匪祖郎的袭击,队伍被打散,孙策险些丧命。孙策只得再回到寿春,他还是隔三岔五去找袁术要父亲留下的队伍,袁术烦了,就把孙坚当年队伍里的一千多人还给了孙策,同时还开出了条件,让孙策带着这些人去平定九江郡,答应事成之后任命他为九江郡太守。孙策给袁术出了力,拿下了九江郡,但到头来袁术却任命陈纪为九江郡太守。同时又让孙策帮他平定庐江郡,并且特别说明,上次食言是自己的不对,这回一定任命孙策为庐江郡太守。孙策又帮助袁术平定了庐江郡,但袁术像是得了失忆症,再也不记得当初说过的话,任命刘勋为庐江郡太守。
孙策决心彻底离开袁术,按照张纮的建议到江东发展。孙策又找到袁术,对他说:“我们孙家在江东一带还有一定号召力,我愿意到江东去,协助舅舅吴景平定江东各郡,到时候至少可以为您募得三万甲士,助您完成匡辅汉室的大业。”袁术很高兴,准许孙策渡江,汉献帝兴平二年(195)初,孙策渡过长江,开始了拓疆之旅。
长江是条自西向东流向的大河,但流到安徽境内时有一段向东北方向斜流,古人习惯以此段长江为标准确定东西和左右,把今天安徽省芜湖以下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即苏南、浙江北部、皖南部分地区以及今江西的赣东北称作江东。在古代地图上是上南下北,左东右西,故江东又被称为江左,江西则称为江右。孙策准备渡江作战时手下兵马少得可怜,士卒仅一千多人,骑兵更少,不到百人,此外还有几百愿意追随他的人。不过,正如孙策说的那样,孙氏在江东的确有不小的影响力。听说乌程侯的儿子回来了,许多人都跑来投奔,孙策渡江的地点在九江郡的历阳,即今安徽省和县,孙策到达那里时,手下已聚集起数千人。
此时孙策的母亲以及孙权等诸弟已不在江都,孙策把他们安置在江北的阜陵,这样孙策在江东行动就没有后顾之忧了。精于盘算的袁术之所以答应孙策向江东发展,一方面缘于九江郡、庐江郡两个太守都让孙策落了空,“术知其恨”;另一方面,袁术分析了江东的形势,认为江东现在也是诸侯割据的局面,吴郡有刘繇,会稽郡有王朗,孙策不一定能战胜他们,所以才答应。其实,当时的江东除了刘繇、王朗这些人,还有很多势力,形势相当复杂。朝廷任命的扬州刺史刘繇是汉室宗亲,刘繇打不过袁术,渡江来到丹阳郡,袁术命令丹阳郡太守吴景阻击刘繇,刘繇退到吴郡。吴郡太守本是盛宪,许贡是他手下的都尉,后来盛宪因病离职,许贡接任。盛宪的太守是朝廷任命的,许贡的郡太守可能也是朝廷任命的,对孙策来说,与刘繇一样,许贡也是敌人。会稽郡在吴郡的南面,是一个大郡,郡太守王朗是一位名士,北方人,是被朝廷正式任命的郡太守,在政治上不属于袁术集团。豫章郡的面积非常大,大体相当于现在整个江西省,名士华歆在这里当郡太守,他的情况有点像王朗,由朝廷所任命,袁术一直打着豫章郡的主意。除了他们,扬州还有几股山贼很有实力。以上这些势力,或官或匪,或明或暗,都不容小觑,孙策所能依靠的只有丹阳郡太守吴景和担任丹阳郡都尉的孙贲,不仅袁术不看好他,在当时大多数人眼里也没有把他当回事。
孙策渡江后,首战目标选择的是扬州刺史刘繇。之所以在数股势力中选择从刘繇下手,孙策主要考虑的是袁术一向不满刘繇,早有吞并之意,攻打刘繇可以获得袁术最大程度的支持。同时,在这些割据势力中,刘繇不仅官职最大而且影响力很大,打败刘繇,可以迅速在江东立威。不过刘繇也非等闲之辈,他虽然退居吴郡,但还有两个盟友和一个帮手不太好对付。两个盟友分别是彭城相薛礼和下邳相笮融,一个帮手是名将太史慈。
孙策进攻刘繇,先攻击笮融,斩首数百级,笮融闭营不出。孙策又攻击薛礼,薛礼突围而走,孙策于是回过头来再攻笮融。这场战斗进行得十分激烈,在作战中孙策被流矢射中,伤到了大腿,不能骑马,被大家用步舆推着回了营。有人报告笮融说孙策中箭已死,笮融大喜,派部将于兹攻击孙策,孙策一面派人迎战,一面在敌人后面设伏,大破敌兵,又斩首千余级。
打败笮融和薛礼后,孙策率兵来攻刘繇,先后攻克了刘繇控制的海陵、湖熟、江乘等地,刘繇无法立足,率余部从长江上乘船逃往豫章郡辖下的彭泽。在一场交战中孙策曾与太史慈相遇,当时太史慈是一个人,而孙策身后有十三个人,其中包括韩当、黄盖等人,太史慈毫不畏惧,上来便斗,孙策刺向太史慈的战马,二人互有胜负,孙策夺得太史慈挂在脖子上的手戟,而太史慈抢走了孙策的头盔。
笮融后来也到了豫章郡,跟刘繇发生了矛盾,二人内讧。再后来,刘繇病死,笮融被部下所杀。太史慈则到了芜湖山中,自称丹阳郡太守,驻扎在泾县,设屯立府,附近一带的山越(当时南方山区山贼的统称)纷纷归附。站稳脚跟后,孙策又一一消灭了盘踞在吴郡各地的许贡、严白虎以及邹他、钱铜、王晟等部,除王晟与孙坚有旧交,又有吴夫人帮助说话因而免于一死外,其他诸人及家族都被杀。吴郡全境被孙策控制,孙策任命部将朱治为吴郡太守,下令整顿军纪,不得侵犯百姓,受到百姓的欢迎。孙策又率兵向南攻打会稽郡,拿下会稽郡后,再逼迫豫章郡投降,将江东四郡都收入麾下。孙策席卷江东的整个过程,只用了四年时间,其崛起之迅速令人吃惊,曹操听说孙策已完全占有江东,脱口而出道:“猘儿,谓难与争锋!”意思是:这小子,今后难以与他再争锋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