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雄混战的焦点逐渐集中于冀州、兖州、徐州等“关东”地区,除袁绍、袁术、曹操、公孙瓒、刘备这些人,吕布也加入进来,成为举足轻重的角色。吕布原来随董卓去了长安,他是怎么“重返内地”的呢?这要回溯一下历史,之前关东联军讨伐董卓,董卓发现打不过关东联军,所以退到了长安,继续挟持汉献帝和朝廷,过起了逍遥自在的日子。忠于汉室的大臣们不愿意董卓逍遥自在,发动了几次暗杀行动,但都失败了,最后在司徒王允的策动下,吕布杀了董卓,天子和朝廷暂时摆脱了军阀的控制。
说到吕布再次反水杀董卓,人们马上会联想到王允的“连环计”以及“风仪亭”“吕布戏貂蝉”等故事。“连环计”是“三十六计”中的第三十五计,大意是说“一计累敌,一计攻敌,两计扣用”,也就是计中有计,让敌人防不胜防。三国时代,为人所熟知的、最经典的“连环计”有两个,一个是庞统在赤壁之战时向曹操所上的“连环计”,导致曹操大败,另一个就是司徒王允对董卓、吕布所使的“连环计”,导致董卓被杀。后面的这个“连环计”出自《三国演义》第八回,大意是:王允将貂蝉私下许配给吕布,又派人接待董卓,将貂蝉送给董卓,并且告知吕布是董卓接貂蝉回府,择日将与董卓完婚。后貂蝉在董卓和吕布之间离间,使两人相互猜忌并且结下怨仇,吕布最后杀掉了董卓。
上面这段情节在史书中并没有记载,甚至也没有提到过貂蝉这个人。貂蝉在历史上知名度很高,是古代“四大美女”之一,但这个人物是虚构出来的。具体到王允,史书里也没有关于他策划“连环计”的内容。至于另一个“连环计”,也就是庞统给曹操所上的“连环计”,史书同样没有记载。
尽管王允没有上演“连环计”,但他密谋除掉董卓的行动仍然是惊心动魄的。在策反吕布之前,王允等一批忠于汉室的大臣曾多次发起了针对董卓的刺杀行动,除了王允,这些人还包括杨瓒、荀攸、郑泰、何颙、种辑、伍孚、士孙端、华歆等,他们的秘密行动至少有过三次,虽然没有“连环计”有名,但斗智斗勇以及紧张激烈的程度也都值得一提。
王允等人一开始想先抓兵权,由王允出面向董卓提出一项建议,任命杨瓒为左将军,尚书仆射士孙端为南阳郡太守,让他们领兵由武关道攻击袁术。王允等人的想法是,如果董卓同意,他们就假装讨伐袁术,趁机控制武关道,然后放袁术由此道进入关中。但董卓这时的战略是防守,能守住就行,对主动出击没兴趣,这个计划泡汤了。
抓兵权不成,有人等不及了,伍孚决定铤而走险。一天,伍孚内穿小铠,外套朝服,怀里藏把刀来见董卓。谈完事,趁着跟董卓并行之机,伍孚突然拔刀直刺董卓。董卓是行伍出身,身手也不错,躲过了这一刺,伍孚随后被董卓的卫士拿下。董卓气愤地说:“你小子想造反不成?”伍孚道:“你我不是君臣,何来造反之说?你这个乱国贼子,我恨不得诛杀你,将你车裂于市以谢天下!”伍孚随后被杀。
伍孚死后,大家没有退缩,很快又制订了新的刺杀计划,王允以及另外两名三公黄琬、荀爽在暗处,何颙、郑泰、种辑、荀攸、华歆等人都参加了。这个计划是什么,史书没有记载,只说这个计划提前暴露了,郑泰、华歆侥幸逃脱,何颙、荀攸等人被捕,何颙在狱中不堪酷刑,最后自杀。何颙是汉末一个了不起的人,跟袁绍、曹操、荀彧都是好朋友。
上述三次计划均告失败,从伍孚到何颙,士人们付出了惨重代价,却对董卓无可奈何,尤其是第三次计划的失败,使士人们的有生力量几乎全部丧失,现在只剩下王允、荀爽和黄琬这几位了,他们最年轻的也在五十岁以上了,再靠暗杀、兵变已经无法达成目标,在这种情况下,王允才冒险接近和策反吕布。
王允等士人秘密谋除董卓,一开始并没有想到吕布,在大家眼里吕布是董卓的嫡系,深得董卓信任,不可能反对董卓。同时,对于吕布之前杀丁原投靠董卓的行为大家也比较反感,认为彼此不是一路人,所以王允等前面三次计划谋杀董卓,都没有吕布的参与。
计划一再失败,王允实在没办法了,这才想到了吕布。一个原因是,王允和吕布都是并州人,王允的老家是并州刺史部太原郡,吕布的老家是并州刺史部五原郡,有同乡之谊,那时候身在异地的人家乡观念非常强,更容易接近。另一个原因是,王允大概也观察到吕布到长安后思想上有一些微妙变化。吕布投靠董卓后,曾经死心塌地为董卓卖命,吕布率兵与反对董卓的孙坚作战,董卓携朝廷西去长安,吕布负责断后,在董卓授意下把洛阳一把大火给烧了,应该说,吕布投奔董卓初期,是打算跟着董卓好好干的,因为吕布还等着董卓死了自己能接掌权力。
但到长安后吕布的心态发生了变化,与董卓之间渐渐产生了隔阂。史书没有提到貂蝉和“连环计”,但说了两件事,认为这两件事促成了吕布与董卓的最终翻脸:一件事情是,董卓曾经为某件小事和吕布闹翻,情急之下拔出手戟朝吕布扔去,幸亏吕布身手好,躲过了,事后吕布主动承认错误,董卓的气也消了些,吕布则在心有余悸之下对董卓增添了许多不满心理;另一件事情是,董卓让吕布负责自己的保卫工作,吕布可以经常出入董卓的内室,时间长了,吕布跟董卓的一个侍婢有了私情,吕布很担心这件事最终会被董卓发现,心里很紧张。
上面这两件事都记录在史书里,真实性问题应该不大,但问题是,吕布下了那么大的决心、付出了那么多的牺牲投奔董卓,因为这两件小事就放弃之前的努力,这说服力似乎并不足。这两件事只是诱因,但不是吕布再次“反水”的主因,什么是主因呢?
主要原因,其实是形势的变化。吕布到了长安,这里更靠近凉州,完全是凉州军的天下,并州军实力本来就弱,到长安后他们的作用和地位都下降了,凉州军有许多将领实际上看不起吕布,有个叫胡轸的凉州军将领甚至曾对外扬言要杀吕布。凉州军内部实行的是“扁平化”管理,胡轸这样的将领有一大把,他们只对董卓负责,吕布根本不能驾驭他们,现在不能,将来更不能,吕布之前大概幻想过董卓会帮自己一步步树立威信,但现在看来那只能是空想。吕布的理想破灭了,这是他下决心与董卓决裂的根本原因,恰在这时一些反董力量也在悄悄拉拢吕布,双方一拍即合,于是促成了吕布第二次向自己的顶头上司反戈一击。
吕布对董卓起了杀心,但董卓还毫无觉察,对吕布仍然很信任,这种信任表现在,董卓仍然让吕布负责自己的安全保卫工作。从这一点上看,董卓这个人做事有些粗糙,对身边的人观察不细,连事关生死的事都马马虎虎。吕布既然负责董卓的贴身保卫工作,那下手的机会就不难找了,汉献帝初平三年四月二十三日,在王允、吕布等人密谋下,董卓被吕布亲手刺杀于长安未央宫。史书记载,那一天本来是阴天,董卓被杀后瞬间变得晴朗,“日月清净,微风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