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牧陶谦是汉末群雄之一,他小时候是个“问题少年”,但有一天突然悔悟,专心向学,并学有所成,逐渐成长为朝廷高级官员。借助黄巾起义造就的机会,陶谦长期割据于徐州,成为群雄中实力较强的一个。正在向外扩张实力的兖州牧曹操视陶谦为对手,曹操借父亲曹嵩等家人死于徐州境内这件事向陶谦兴兵讨伐。
汉献帝兴平元年(194)春天,曹操再次南征徐州,陶谦拼死抵抗,在刘备帮助下终于躲过了一劫。曹操虽然撤了兵,但陶谦却受到惊吓,一病不起。陶谦此时六十多岁了,自知来日无多,所以开始安排后事。陶谦有两个儿子,一个叫陶高,一个叫陶应,但陶谦不想让他们接班,这两个儿子也没有当官。陶谦并非淡泊名利,只是他经历得多也看得多了,深知权力是诱惑也是陷阱,如果自己的儿子能力平平,把权力交给他们等于害了他们。陶谦是明智的。徐州经过两次战火,已经遭受了严重破坏,曹操的大军注定还会再来,陶谦更不会把这样的烂摊子交给儿子,他在寻找更合适的接班人。
陶谦手下倒是人才济济,但他把所有的人都打量了一番,觉得都不满意,有的人名气很大但实际能力不足,有的人有一定的雄才,但人品方面又不放心,最后陶谦想到了刘备。陶谦跟刘备交往倒不深,刘备来徐州也很晚,但据陶谦观察,刘备这个人雄才大略,手下人马虽然不多但战斗力很强,让刘备主持徐州事务,陶谦觉得比交给其他那些人更放心。想好以后,陶谦把别驾麋竺叫来,告诉他自己可能不行了,徐州今后的大事,只能交给刘备了。做完这番交代陶谦就死了,时年六十二岁。
《三国演义》里有一段“三让徐州”的故事,是说陶谦向刘备让贤的:“一让”是说刘备率军驰援徐州,与曹军的于禁所部打了一仗,小试锋芒,徐州危机暂缓。陶谦接刘备入城,盛宴款待,在席间主动提出把徐州让给刘备,刘备闻言愕然,坚决推辞。刘备写信给曹操,希望他以国家大义为重撤走围困徐州的人马,恰好这时吕布攻打兖州,曹操便顺水推舟,接受刘备的退兵建议;“二让”是说陶谦见曹军撤走,徐州转危为安,又设宴庆祝。饮宴结束后陶谦再向刘备让徐州,刘备仍坚决不受。陶谦推让再三,见刘备仍坚决不受,于是安排刘备驻扎小沛,众人也都劝刘备留下,刘备这才同意;“三让”是说不久陶谦染病,越来越重,派人以商议军务为名把刘备从小沛请来,躺在病榻上当面又让徐州。刘备说可以让陶谦的二位公子接班,陶谦说他们的才能皆不能胜任,刘备还是辞让,陶谦便以手指心而死,丧礼结束后,徐州军民极力拥戴刘备执掌徐州,关羽、张飞也再三相劝,刘备这才接受。
“三让徐州”的描写虽有大量虚构,但基本事实却是有的,那就是割据一方的陶谦临终前不想自己的子孙再陷入纷争,宁愿他们做一个普通的人,过普普通通的生活。权力虽然是众人追逐的目标,尤其是乱世,但实力不仅意味着荣华富贵,也意味着自己和家族的安全,所以很多人不惜一切手段争权、夺势,有的刀兵相向,有的用尽机心,人性的残暴、贪婪和无耻都在这个过程中充分暴露。权力也容易让人膨胀,容易让人误入歧途,对于那些没有雄才也没有大略的人来说,手握重权反而会招来灾祸,陶谦不让能力平平的儿子接班,这一点比其他那些割据者更明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