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拥曹”的人变成了“反曹”急先锋

陈宫是兖州本土派代表,他力推曹操为兖州牧,主要想法是引进一个强人来保卫自己的家乡,在他的眼里曹操就是一个强人,袁术被曹操打败了,陶谦也不是曹操的对手。但曹操在兖州站住脚后,陈宫逐渐不怎么喜欢曹操了,因为曹操不仅是强人,而且太爱“惹事”。曹操就任兖州牧以后,兖州的战事仍然不断,跟袁术打,跟陶谦打,跟黑山军、青州黄巾军打,有人打上门来,当然要自卫还击,这是应该的,但在陈宫这些本土派看来,把敌人打跑就行了,不必追击,而且有些仗可以不打,比如南征徐州。在兖州本土派看来,这种出击毫无意义,而且存在极大风险。

前方的仗一旦打起来,后方就要供人、供粮,而这些工作曹操通常都会交给陈宫等人去办。陈宫感到给家乡人民造成了负担,思想压力很大。曹操打仗为的是自己的事业,为什么让兖州人为他付出代价呢?陈宫想不明白,有些后悔了,后悔不该拥立曹操做兖州牧,于是暗暗下定了决心,一定要把曹操赶走,他的这个想法与陈留郡太守张邈不谋而合。

张邈是曹操的老朋友,曹操起兵还得到了他的大力支持,曹操入主兖州,张邈同样给予了支持,二人的关系挺不错。曹操征徐州,出发前专门叮嘱夫人卞氏,如果自己出事,就带着孩子们去投靠张邈,这种以家室相托的情谊说明张邈在曹操心中很有分量。曹操对张邈以诚相待,但张邈的心态却有些复杂。过去曹操在张邈的帮助下才有了立足之地,在张邈眼里曹操不说是下属,最少也是平级,但曹操现在出任兖州牧,反而成了张邈的上级,张邈心里多少有些不是滋味。

更重要的是,张邈与曹操之间还有一个袁绍。张邈、曹操与袁绍都是早年的好朋友,但张邈性情耿直,逐渐对心高气傲的袁绍产生了反感,而袁绍也对张邈有所不满,二人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在张邈眼里曹操和袁绍的关系一直很亲密,有不少风言风语甚至传到了张邈耳朵里,说袁绍秘密给曹操下达了指令,让曹操收拾张邈,张邈担心曹操顶不住袁绍的压力迟早会向自己动手,于是为了自保,产生了先向曹操下手的念头。张邈是陈留郡太守,这是兖州下面的一个大郡,陈宫是兖州的地方实力派,在兖州深耕多年,人脉广、影响大,这两个人都想把曹操从兖州赶走,而曹操对此却浑然不知。曹操第二次南征徐州时,张邈、陈宫突然在背后动手,兖州全境叛乱,八十多个县里只有三个县还在曹操手中,曹操差一点儿就彻底翻船了。

陈宫、张邈发动叛乱,还拉上了吕布。吕布不是跟董卓跑到长安去了吗,怎么会出现在兖州呢?这个事放在后面再去说。陈宫、张邈、吕布联手,的确给曹操带来很大麻烦,但曹操很顽强,迅速回师,跟对手展开艰苦较量,用了一年多时间,一点儿一点儿扳回了局势,最后消灭了张邈。吕布、陈宫无法在兖州立足,只得率残部南下徐州。这时,徐州牧陶谦去世,刘备接掌徐州,吕布、陈宫投靠刘备,之后又反客为主,将徐州占领,吕布自任徐州刺史,陈宫成为吕布身边最重要的谋士。

吕布夺取徐州,从自身角度看是很成功的,也是不容易办到的,陈宫在此过程中一定贡献了不少计谋,只是史书没做详细交代,反倒有一场针对吕布的叛乱活动被史书详细记载了下来。这场叛乱发生在建安元年(196)六月,一天深夜,吕布手下的将领郝萌突然反叛,当时吕布住在下邳城内的刺史府,经过一番激战,郝萌不敌,逃回自己的军营,负责留守的曹性发现异常,与郝萌对战,被郝萌砍掉了一只胳膊,但郝萌随后被吕布派来的援军斩首。

有人抬着负了重伤的曹性来见吕布,吕布问曹性:“郝萌为何突然反叛?”曹性回答:“这是袁术背后指使的!”吕布又问:“还有哪些人被袁术收买了?”曹性回答:“还有陈宫!”吕布听了万分吃惊,当时陈宫也在场,听到了曹性的话,陈宫的脸一下子红了,这个反应,连旁边的人都看到了眼里。但吕布没有发作,也没有追问陈宫,只当没听见,安慰曹性一番,让他下去养伤。曹性的话不可全信,但也不能不信,吕布这时应该对郝萌反叛事件做一次彻底调查,如果真的涉及陈宫,那就要果断处置。我们经常说“用人不疑”,但一定要记住后面还有一句“疑人不用”,受到怀疑的人,一定不能再重用,否则就会吃大亏,但吕布采取了息事宁人的办法,把这件事压了下来。

有人认为上面这个记载不可靠,或者认为这是曹性故意栽赃给陈宫的,事后吕布对这件事再未提起过,让这件事变得有些神秘。其实这件事是有可能的,陈宫追随吕布,但不是一个人来的。从兖州出来时陈宫还带着不少人,这些人都是兖州子弟,陈宫是他们的一面旗帜,兖州就在徐州的北面,但他们却回不去了。推测一下,陈宫也许向吕布提出过“打回家乡去”的建议,但吕布对曹操占领下的兖州已毫无兴趣,更不会为此冒险。此时陈宫的心迹也许正与当年决定背叛曹操时一样,他考虑的不是个人,而是如何把这些家乡子弟带回去,所以为此不惜铤而走险。 YEyp/kuRGXWB9FtedOi4So0zbNxZKvUF3gYYCqL1aLo1ZkgvN/PojYHTuTZrEM5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