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曹操喜欢杀人,历来非议比较多,其实曹操并不是一个像董卓那样喜欢滥杀无辜的人。人们印象中的曹操是一个冷血和残酷的人,其中的原因,除了吕伯奢这件事外,还与史书里屡次提到曹操屠城有关。
第一次记载曹操屠城是在汉献帝兴平元年(194),当时曹操的父亲曹嵩等在徐州境内遇害,“阖门皆死”,徐州牧陶谦有重大嫌疑,身为兖州牧的曹操立即决定发兵攻打徐州,以报父仇。可还没等他动手,也不知是不是做贼心虚,陶谦先出了兵,来攻打曹操。面对敌人的多路进攻,曹操以偏师对抗陶谦主力,而将主力向敌人之侧翼发动进攻。战事从这年秋天拉开,曹军一路顺风,势如破竹。曹操亲自率领的这一路一口气拿下兖州境内十几座被陶谦占领的城池,直逼徐州境内的战略要地彭城,逼着陶谦从右路撤军。陶谦亲自来战曹操,双方在彭城进行了激战。
古代称中国为“九州”,这“九州”里就有徐州,徐州是一个大的行政区划概念,东汉末年的徐州是全国十三个州之一,包括今天江苏省大部、山东省南部以及安徽省、河南省的一部分地区,而今天的徐州市在当时称为彭城。彭城是座古城,城池四周虽然被大小不等的丘陵、高地所环绕,但交通却十分发达。东汉时有一条起自洛阳的东方大道,其基本走向在前半段大约沿着现在的陇海铁路,后半段大约沿着现在的京沪铁路,彭城就是这条大道上的交通枢纽。
彭城周边还有泗水、汳水在此交汇,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大兵团交战的理想战场。在曹操兵临彭城的四百年前,刘邦和项羽曾在此有一场大战,结果刘邦完败,项羽险些把刘邦生擒。但是,曹操与陶谦的彭城之战没有楚汉相争时打得那么惨烈,战事也呈现一边倒态势,曹军大胜,陶谦所部有近万人被杀,陶谦撤军,向东退到郯县。对于这场大战,《三国志·武帝纪》里只有十六个字:“秋,太祖征陶谦,下十余城,谦守城不敢出。”同书的陶谦传与此大体相同,只是多了十个字:“死者万数,泗水为之不流。”后面这一句翻译过来,大意是:被杀死的有上万人,尸体使泗水都要断流了。
翻遍早期的正史,关于这场战争的记载也只有这二十多个字。可是后来,不知道哪位史家把“万数”有意或者无意地改为了“数万”,事情就有点儿不一样了。到了司马光的笔下,这件事已经演变成了下面的模样:“遇操至,坑杀男女数十万口于泗水,水为之不流……鸡犬亦尽,墟邑无复行人。”一次活埋了几十万人,简直是骇人听闻,但这并不是真相。由于史料缺乏,还不太清楚这件事是如何从陈寿版演变到司马光版的。在较早一些的汉桓帝时期,彭城国(公元88年,汉和帝以楚郡置彭城国)全部人口是四十九万人,当时全国人口是五千多万。经过黄巾起义、自然灾害、战争屠杀,到再晚一些时候全国人口已锐减到一千多万,此时彭城国的人口想必也已大为下降。曹操一边打仗,一边派人四处出击,把彭城国全国的人都抓到一块,然后全部活埋?真的匪夷所思。
曹操远程奔袭,此时曹军参加彭城战役的充其量也就两三万人。现在,攻破彭城后,曹操下令大家先不要打扫战场,也不忙追击敌人,交代大家干一件更重要的事:每个人分给十多个从敌占区抓来的士兵和老百姓,请大家把他们领到泗水河谷里活埋了,干不完活不给吃饭!即使被抓来的人已提前捆好、绑牢,即使将要被活埋的这些人也愿意配合,完成这项任务所涉及的工程量也是巨大的。现在经常组织集体植树劳动,种树先要挖坑,一般挖成一米长、一米宽、一米深,这个工作量,每个人一次也只能挖一两个树坑,没有半天时间都干不完,累得腰酸腿疼手起泡。坑杀男女数十万口,这得是多大的工程量?但由于司马光的权威,很少有人动脑筋想想,使得这样的说法在后世很流行。
曹操没有屠过彭城,但有人会不信,因为史书关于曹操屠城的记载并不止这一处,还有其他的屠城,比如屠柳城,这该怎么解释呢?屠柳城的事是这样的:建安十二年(207),曹操力排众议率主力北征乌桓。这是曹操打得最悬的一仗,但他的运气特别好,在白狼山取得大捷,斩乌桓传奇首领蹋顿,随后率军直捣乌桓大本营柳城,这个地方在现在的辽宁省朝阳市境内,曹操在此未遇到大的抵抗,将柳城占领。
曹操占领柳城后,《三国志·武帝纪》里有一句话:“斩蹋顿及名王以下胡汉降者二十余万口。”古人写文章是没有标点符号的,问题于是出现,这句话联起来读的意思是:“斩杀蹋顿以及有名号的乌桓各王以下投降的胡人、汉人共计二十多万人。”对于北方草原上生活的民族来讲,二十万绝对是一个极大数字,意味着数座乃至数十座聚居地的毁灭或一个部族的灭绝。但是这句话也有另一解,就是在中间加一个标点符号:“斩蹋顿及名王以下,胡汉降者二十余万口。”意思是:“斩杀蹋顿以及有名号的乌桓各王以下,投降的胡人、汉人共计二十多万人。”只杀了一小部分部族首领而已,二十多万胡人、汉人投降了。胡人,是对当时乌桓、鲜卑、匈奴等北方各族的统称。
有没有这个逗号看来差别很大,意味着二十多万条生命是死还是活,也意味着曹操有没有屠柳城。翻开现在出版的大部分版本的《三国志》,中间都有这个逗号,也就是说大部分学者倾向于曹操没有在这里干屠城的事。但也有人认为中间不该有这个逗号,曹操在柳城又杀了二十多万人。在各种史论中,“屠柳城”的记载仍然经常可见。曹操手下有个文人叫缪袭,出生较晚,因此没有列入“建安七子”之列,但与七子齐名。曹丕称帝后,缪袭用汉代短箫铙歌之乐旧曲十二支,改成新名字重新填词谱曲,其中有《楚之平》《战荥阳》《获吕布》《克官渡》《定武功》《屠柳城》《平南荆》等,以记曹魏之功。《屠柳城》一曲唱道:“屠柳城,功诚难,度越陇塞路漫漫。北逾平冈,但闻北风正酸。蹋顿授首,遂登白狼山。神武詟海外,永无北顾患。”连自己人都不避讳屠过柳城,更增加了屠柳城的真实性。
其实这是误解,对曹操而言,利用乌桓人比灭绝乌桓人更符合自身战略利益。《三国志》乌桓传记载得很清楚,白狼山之战后,曹操命在乌桓人中有一定影响的阎柔整合乌桓各部,阎柔将幽州、并州一带的乌桓部落统领起来,多达一万多个部落,曹操命阎柔逐步把他们内迁,并抽调青壮年组成少数民族兵团,仍由乌桓各级部族首领统率,随同曹操南征北战,乌桓军队打出了名气,“由是三郡乌桓为天下名骑”。
假如曹操下令屠柳城,与他后来的政策就严重不符。而且,假如他平白无故欠下了乌桓二十多万条人命,即使阎柔再能干,想把一万多个乌桓部落整合起来,还心甘情愿地跟随曹操打仗,那也是不可能的事。至于缪袭的曲子,除非他脑子进了水,敢拿大屠杀当丰功伟绩歌颂,否则不可能取名叫作《屠柳城》。看他写的这首诗,主要内容也是表达北征的艰难,以及取得的功业,没有渲染屠杀的意思。所以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这首曲子被人篡改过。在这次回师的路上,当曹操率大军行进到易水时,代郡乌桓单于普富卢、上郡乌桓单于那楼等人亲率部族首领前来祝贺曹军大捷,并表示愿意归降,这又一次证明了曹操屠柳城的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