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完袁绍与曹操,再来说说袁绍与袁术。他们本是一对亲兄弟,都出身于汉末汝南郡袁氏家族。东汉汝南郡袁氏家族兴起于一个叫袁安的人,他本是一名为人敦厚的基层官吏,他的祖父袁良是一名学者,以研习《孟氏易》而出名。书香门第令人羡慕,但那个时候做学问并不吃香,袁良很有才,也很勤奋,却只做到县令。袁安从小跟着爷爷学习经学,不仅学问好,而且“为人严重有威,见敬于州里”。
袁安的官运也不行,只担任了县里的功曹,这个职务负责官吏考核工作,相当于县人事局局长。有一年冬天,袁安家乡一带发生了严重雪灾,“大雪积地丈余”,很多人没有吃的。手里有些权力的官吏都会想办法收取贿赂以求活命。一天,县令冒雪出来巡察,走到袁安家门口,发现屋外的雪地上没有一点儿脚印。县令叹了口气,以为这个老实的书呆子已经饿死了,就吩咐人去收尸。进屋一看,发现袁安还没死,剩下一口气。县令问袁安为什么宁死也要困于家中,袁安回答:“大雪人皆饿,不宜干人。”宁可饿死也不肯麻烦别人,这种精神感动了袁安身边的人,袁安的事迹传开了。
袁安被树为官员的典型,朝廷号召全国各级官吏都向他学习,“袁安困雪”也成为一个典故。袁安因此被举荐为孝廉,走上新的仕途。袁安先后担任过阴平县长和任城县令,所任职的地方,官吏百姓既敬畏又爱戴他。永平十二年(69)楚郡发生谋反案,朝廷认为袁安很有能力,就任命他为楚郡太守,前去审理此案。袁安到任后,不搞严刑逼供,而是平反冤假错案,前后释放了四百多人,受到社会上的好评。
汉明帝永平十四年(71),袁安被征召担任河南尹,在任10年,其间政令严明,廉洁奉公,袁安因此名重于朝廷。汉章帝建初八年(83),袁安升任太仆,成为部长级高官。汉章帝元和三年(86),袁安接替告老还乡的第五伦担任司空,次年又接替桓虞担任司徒,司空、司徒都是三公之一,袁安成为袁氏家族的第一位三公。
关于袁氏为何能突然发迹,另一个解释是他们家祖坟的“风水”好,这件事记录在《后汉书》里。据《后汉书》记载,袁安的父亲去世时,母亲让袁安去访求安葬地。袁安在寻找墓地的过程中,在路上碰见了三个书生。书生问袁安去哪里,袁安把找墓地的事告诉了他们,书生于是指了一处地方,对袁安说:“把你的父亲葬在那里,你们家族将会世代担任上公。”袁安正诧异间,三个书生不见了。袁安更感到奇异,于是把父亲就葬在了那个地方,结果其家族从此兴盛起来。《后汉书》还记载,袁安的妻子死得比较早,葬在了家乡。到袁安临终时,给儿子们留下遗言:“我担任朝廷重臣,按制度当陪葬于帝陵,不能归葬家乡。你们的母亲已先葬于家乡祖坟,我死后就不要再麻烦给她迁坟了,就让她葬在家乡吧!”袁安的儿子们不敢违背父亲的意愿,没有迁移母亲的墓。以上两件事有点玄奥,被认为是袁氏能发迹的重要原因,虽然它们都记录在史书里,但这些都属于迷信,是袁氏发达后人们附会出来的。
在东汉,如果能做到三公的高位,就拥有了开府的特权。开府,指古代少数高级官员有权建立府署并自选僚属,汉朝时三公、大将军可以开府,汉末局势混乱,一些将军也获得了开府资格,一般称为“开府仪同三司”,也就是按照三公的标准组建办事机构。以司空为例,其分管九卿中的宗正、少府、司农三卿,司空府的属吏包括“长史一人、掾属二十九人、令史及御属四十二人”。也就是说,在司空府,有一个七十二人组成的庞大办事机构,而这些人均由司空本人自行聘任。
三公可以自行聘任属吏,相当于本职行政权力外还拥有一项重要权力:人事权。通过这项权力,三公可以大量培植自己的势力,那些被招揽来的人就称为三公的“门生故吏”。在“门生故吏”眼中,聘用自己的人不仅是长官,还是政治上的启蒙人和领路人,聘任者与被聘任者会结成一种特殊的政治血缘关系。袁氏连续四代人都当过三公,在位时间加在一起近百年,他们所开的“府”一个接一个,聘用过的人不计其数。这些人互相勾连,相互关照、提携,形成特别的政治团体,他们中的许多人得到关照后转任朝廷或地方高官,从而织成一个庞大的政坛关系网。
袁绍的父亲袁逢、叔父袁隗都担任过三公,那时袁家同时有两个“府”。袁绍的继父袁成虽然没有担任过三公,但也非常有能力,跋扈将军梁冀把持朝政期间对袁成都礼让三分。袁成的名声很大,当时社会上流传“事不谐,诣文开”的顺口溜,袁成字文开,这句顺口溜的意思是“事情摆不平,就去找袁成”。袁氏出来的高官一个接一个,他们聘用的属吏一茬接一茬,这些人就是前面提到过的“袁氏故吏”,在当时他们是一股重要的政治势力,很多人都以能成为“袁氏故吏”为荣。
袁绍与袁术本是亲兄弟,他们的父亲名叫袁逢,跟袁成是兄弟关系。袁成死得早,袁逢就把袁绍过继给了袁成,以继承家业。古人更注重亲属之间的法律关系,袁绍一旦过继给叔父,袁成就成为袁绍法律上的父亲,袁逢是袁绍血缘上的父亲。袁术本是袁绍的亲弟弟,但袁绍过继给袁成后,袁绍就成了袁术的堂哥。
这兄弟俩关系一直不好,原因是袁绍的生母不是袁逢的正妻而是妾,袁术的母亲则是正妻,一个是庶出,一个是嫡出,二者差别很大。古人认为,正妻为嫡,正妻所生的儿子谓嫡生、嫡子,即正宗之意;妾所生的儿子谓庶子、庶出,庶是旁支的意思。古代有立嫡、立长的规矩,一般来说嫡出的子嗣才有继承家业的资格。史书上还有一种说法,说袁绍的生母起初连妾都不是,只是一个丫鬟,因为跟主人发生关系,有了孩子,这才被收为妾。可能袁术的母亲对袁绍的母亲很不友好,这直接影响到袁术对袁绍的态度。
但袁绍能力比袁术强,始终压着他,名气比袁术大,交的朋友比袁术多,官做得也比袁术大,袁术对此一直不服气。总之,袁绍、袁术兄弟二人关系不是很好,《汉末英雄记》记载,袁绍被提拔为侍御史的时候袁术担任尚书,袁绍不愿意比袁术职位低,就以生病为由求退。袁术也经常拿袁绍的出身说事,甚至在给公孙瓒的信里公开宣称袁绍不是袁家的后代,这些事情导致了兄弟二人日后决裂。
关东联军起事后袁绍被推为盟主,袁术也只得在大哥的旗帜下发展,但从内心里说,兄弟二人早年间形成的心理阴影仍然存在。进入群雄逐鹿阶段后袁绍的发展速度更快,他占有关东联军盟主的优势,通过连哄带骗,夺取了冀州牧韩馥的地盘。在此过程中,袁绍与公孙瓒有过合作,袁绍表示只要公孙瓒肯帮忙,夺下冀州以后就给公孙瓒分好处,但袁绍事后食言,公孙瓒不满,就与袁术联起手来暗中对付袁绍。公孙瓒在幽州发展,与幽州牧刘虞有不可调和的矛盾,袁绍为了反制,也与刘虞联手对付公孙瓒。袁术本来也想联合刘虞,结果公孙瓒在中间挑拨使坏,刘虞与公孙瓒又成了对头。这样一来,分别以袁绍和袁术为核心的两大阵营就形成了,双方又分别加入了曹操和陶谦的阵营。
关东联军解散后,董卓见好就收,主动退往长安。讨董原来是一面旗帜,大家虽然各怀目的,但好歹还有一个共同的目标,现在目标没有了,只剩下内讧。袁绍、袁术两大集团形成后,你攻我、我攻你,袁绍与公孙瓒之间的界桥之战、曹操两次南征徐州之战都是在这种背景下发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