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知道袁绍和曹操是死对头,但从历史上看,曹操与袁绍早年的关系却是很紧密的。在这方面史书有很多记载,年轻时,他们二人有一些共同的朋友,比如张邈、许攸、陈琳,这些人都是他们很早的时候就认识的。有一年,袁绍的母亲在老家去世了,曹操曾专程跑去吊丧。袁绍的老家在豫州刺史部汝南郡的汝阳县,即今河南省周口市商水县,当时曹操在洛阳求学,要去汝阳少说得走上好几天。作为朋友,曹操写封信慰问一下就可以了,大不了派个家人送上丧仪也算是很给面子了,而曹操此种举动说明他们的关系很铁。但是,这一趟远行似乎没给曹操留下多少好印象,他一路风尘仆仆,受尽颠簸,到了地方却发现根本没人招待,只能混到乌泱乌泱的人群里,吃、住恐怕都成了问题,严重地被冷落了。其实袁绍倒不是故意怠慢曹操,而是因为来吊丧的人实在太多太多,袁绍想跟每位来宾握一下手都做不到。
这不是夸张,因为袁家办丧事,“会者三万人”,这当然是很大的排场,那时没有飞机、高铁,不通高速公路,出一趟远门多么不容易,像汝阳这样的县,总人口通常也只有几万人。袁绍和他的弟弟袁术虽然沉浸在丧母的悲痛中,但看到这么多人来捧场,心里还是难掩激动和骄傲。曹操是个高度敏感的人,爱热闹,怕被别人冷落,但现在只能站在人群中看热闹了。
跟曹操结伴而来的还有一个人,是曹操的朋友王俊,比曹操大几岁,与曹操、袁绍相比他后来基本上默默无闻。曹操和王俊挤在人群里,曹操个子本来就不高,要看清楚还得踮起脚跟,他越看越生气,突然对身边的王俊冒出了一句:“为乱魁者必此二人也!”王俊听了有些吃惊,谁知道曹操的话还没完:“不先诛此二子,乱今作矣!”“二子”当然指的是袁绍和袁术。王俊这才认真地盯着曹操看了看,忽然明白了曹操话里的含义,王俊悄悄地对曹操说:“如果真是那样的话,能济天下于危亡的,恐怕除了你再没有别人了!”二人相视而笑。
曹操和王俊的对话被皇甫谧记载到《逸士传》中,不过这多半是玩笑话。曹操与袁绍相差十岁左右,说是一代人,年龄差得有些多,算成两代人又比较勉强,曹操和袁绍的关系有些不太好定位。后来曹操的儿子娶了袁绍的儿媳妇,看来曹操自认为跟袁绍还算是一代人;但再后来曹操又让另一个儿子娶了袁绍的孙女,又差了辈分。曹操少年时代不好好学习,喜欢东游西逛,“任侠放荡,不治行业”。作为当时洛阳城两位知名的“富二代”,曹操与袁绍很早就打成了一片,袁绍是“带头大哥”,曹操是“跟班小弟”。
有一次,曹操跟着袁绍去看人家结婚,看到新娘漂亮,就动了歪念头。到了晚上,他们二人偷偷潜入人家园中,瞅准时机,大喊道:“有小偷,有小偷——”这家人赶紧都跑出来看,趁这个机会,袁绍让曹操到新房里去劫新娘,为了效果更加逼真,还给了他一把匕首。曹操一向都执行袁绍的命令,还真去了,并且顺利得手,把新娘劫了出来,但出来时却迷路了,袁绍不慎跌到一堆枳棘里,动不了。眼看人家追过来了,曹操急中生智,喊了一声:“偷儿今在此!”袁绍急了,噌的一下子从枳棘堆里蹿了起来。有人怀疑这件事是假的,袁绍和曹操再无赖,作为两个“高干子弟”,也不可能直接去干抢人的事吧。其实,他们所谓的抢新娘只能理解为恶作剧,把人抢去,让人家受受惊吓,之后讨点儿喜酒喝,以此取乐而已。
还有一次,曹操和袁绍玩崩了,袁绍派了一名刺客要杀曹操。刺客到了曹操的卧室外,隔着窗户玩了把飞剑,但是低了点,没有刺中。曹操估计下一次刺客会调整高度,所以剑来得会高一点,于是把身子尽量往下贴,结果剑果然又飞高了。后面这件事就有点悬乎了,要么也是恶作剧,是想吓一吓曹操,要么兄弟二人后来又合好了。
上面说的这两个故事,在真实性方面有些可疑,这是因为,曹操和袁绍虽然相识很早,但二人年龄相差较大。曹操出生于汉桓帝永寿元年(155),袁绍生年不详,一般认为他生于汉质帝本初元年(146)。袁绍和曹操的家世都很显赫,一个是“四世三公”之家,一个是炙手可热的大宦官之家,他们倒是能玩到一块儿,只是由于年龄上差异较大,所以早年袁绍带着曹操玩的情况不大可能出现。曹操与袁绍的交往应该是他们都长大成人以后的事,至于具体是什么时间,史书没有进一步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