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催促声:快点穿鞋!电梯都到了怎么还在磨蹭?你再不抓紧时间就迟到了!你怎么这么慢,一张卷子做到现在还没做完?赶紧把玩具都收拾好,过来吃饭!
这些话语,是不是很熟悉?
作为父母,我们经常会这样催促孩子,甚至会因为嫌弃孩子办事拖拉,由自己动手替他解决问题。
眼看快要出门了,孩子还没系好鞋带。妈妈等不及了,蹲下身子说“我来”,于是快速地替孩子系好蝴蝶结,拉着孩子就走。
要出发去学校了,儿子的书包还没有收拾好。妈妈将儿子的书包拿过来,文具、课本、练习册等逐一检查,替孩子分门别类地收拾好。
这样的场景,是不是也很熟悉?类似的事情就发生在我们身边。
王磊正在上小学二年级,从他家里常常传出妈妈愤怒的斥责声。
早上起床。
“我都叫你两遍了!怎么还没起床?”妈妈进来看了一眼,催促着,“赶紧把衣服穿好,要吃饭了。”
当王磊出现在饭厅的时候,已经过去了十几分钟。妈妈看了一眼时间说:“快把红豆粥喝了再吃个包子,鸡蛋我们在路上吃,来不及了。”
但妈妈的急迫,并没有影响王磊的节奏。他拿起勺子,慢悠悠地喝起粥来。另一只手,还好奇地去扒拉包子馅。
妈妈看得着急,一边收拾外出的包包,一边催促:“你快点!我送你去了学校还要去上班。”
“哦,我知道了。”王磊虽然答应了,但速度并没有快多少。到了要出门的时候,还剩下小半碗粥。
妈妈一看时间实在来不及,让王磊拿着鸡蛋就出了门。
将他送到学校后,王磊妈妈才匆匆忙忙地赶往公司,在最后一分钟打了卡,一屁股坐在位置上喘气。
每天早上出门,都好像是一场战斗。
中午吃饭的时候,王磊妈妈跟同事抱怨说:“你说,我那儿子怎么就这么不让人省心呢?我简直想不通,我这个爽快人,怎么就生出这样磨叽的儿子!”
是的,王磊妈妈是一个性格风风火火的人,做事快速利落。所以,她就纳闷了,儿子怎么就半点没有遗传到她的良好基因,反而是个慢性子。
下了班,她开车去托管班接儿子回家,问他:“作业都做完了吗?”
“还有语文没做。”
“快去做!”王磊妈妈生气地说,“别的孩子在托管班,两门作业都能做完,只有你每次都剩下。”
她抓了抓头发,十分烦躁。让儿子去写作业,自己先忙着做饭。王磊爸爸回来后也到厨房帮忙,不一会儿就做好了一顿晚餐。
督促着王磊吃饭,又监督着他做了语文作业,好不容易等王磊洗了澡去睡觉。这个时候,已经是晚上十点半。
王磊妈妈靠在沙发上,十分疲惫。
这日子过得,每天都跟打仗似的。而一想到明天又是一次新的循环,她就觉得心头烦躁。
不只是王磊这一个个案,很多孩子在父母看来都有办事拖拉的毛病。明明花五分钟能完成的事情,他们能花十分钟甚至更久。
最后,就变成了父母在替他们着急。要不就替他们完成,要不就是父母妥协。
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从牙牙学语的婴幼儿成长为一名小学生,他要经历学爬、学坐、学站、学走、学说话的过程。除此之外,他还需要去体会、去探索这个世界,用手去触摸,用心灵去感受。
这是孩子必经的成长之路,任何人不能代替,包括父母。3岁时,幼小的孩子就能洗自己的小袜子;5岁左右,就能给自己搭配衣服、收拾书包,并帮助父母做一些简单的家务;上小学一年级后,就应该在家务劳动中,拥有独立自主的能力。
在孩子小时候,父母替他做得越多,他缺失的锻炼就越多。
等孩子逐渐长大时,我们又怎能去指责孩子:“都这么大了,还什么都不会呢?”
试想一下,一个从小都是父母替他系鞋带的孩子,到了十几岁的时候,也仍然不会系鞋带。
哪怕是这样简单的生活技能,也需要反复练习,才能变得熟练。熟练之后,才会在需要的时候变得快起来。
孩子在探索世界的过程中,父母要做的只是耐心地等待,看见他遇到困难时再加以引导。
绝对不能因为孩子的速度慢,而替他完成原本应该他自己完成的事情。否则,就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家长一直在替孩子完成任务,孩子就一直无法学会。
长此以往,孩子就形成一种依赖心理。认为不管自己怎么样,反正爸妈都会替自己完成,不用他自己负责。
没有为家庭付出过,没有为他自己打算过,孩子又怎么能产生对自己、对家庭的认同感呢?
将来长大后,就很有可以会成为社会上的“啃老一族”,成为巨婴。
基于以上两点,孩子在动手能力上没能得到充足的锻炼,在心理上依赖父母,他们就无法形成独立的自我管理能力。
没有学会系鞋带的孩子,不知道如果是由他自己系鞋带,需要多长时间。更不会知道,他做一张卷子所需要的时间。
在他自己没有形成时间规划意识前,哪怕父母每天催促他“快没有时间了”。在他的头脑里,也很难形成一个明确的概念。
并非孩子办事磨蹭拖拉,而是他不知道该怎样才能快起来。
从孩子能摇摇晃晃走路开始,就要让他做一些简单的事情,并加以鼓励。根据孩子的成长阶段,不断增加他能做的家务,从帮妈妈拿杯子开始,到独立地炒一道菜。
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保持充足的耐心。允许孩子犯错,允许孩子速度慢,总有一天他可以熟能生巧。
孩子,也是家庭的一分子,他也必须承担责任。上学迟到的后果、不能按时完成作业的后果、因为他而导致妈妈上班迟到的后果……
不能因为他是孩子,就能被原谅,就能不遵守家庭的规则。他在学校,要遵守班级的规则;将来长大后,要遵守社会的规则。越早替孩子建立规则意识,孩子就越早受益。
只有承担了相应的后果,孩子下次才会改进。
有意识地去训练孩子,具体到每一项事情上,让他了解自己完成这件事需要花费的时间。只有经过反复的强调、训练,孩子才知道时间该怎么分配,最终他才会对自己的时间进行管理。
他已经是小学二年级的学生,但却不具备这个年纪的能力。
首先,妈妈需要耐下性子,去仔细观察儿子在生活中不足的能力,并有意识地加以训练。比如自己穿衣、系鞋带,单独拨出时间来练习,最终达到一个合理的完成时间。完成作业时,可以先让王磊预估自己需要多长的时间,再记录下他实际完成的时间。找到差距,并不断缩小这个差距,就能提升效率。
其次,要让王磊参与到家庭事务中来,让他明白他做的事情,会影响到整个家庭。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某一天妈妈因为王磊耽误了时间,而导致那个月失去了全勤奖。王磊就应该从自己的压岁钱里面,拿出相应的金额来补偿。
只有亲身感受过了,他才能明白时间管理的重要性。
教育绝非一蹴而就,要改掉孩子办事拖拉的毛病,也不是只要知道了方法,就能马上达成目的的。
刚开始的时候,还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但只要经过反复训练,保持耐心,就会发现,孩子能做到许多我们原本以为他们做不到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