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2章
现代金融的先驱

所谓的传统智慧,长于传统,而短于智慧。

——沃伦·巴菲特

1929年股票市场的崩溃是20世纪最严重的金融灾难,紧随其后的是严重的大萧条。排名第二糟糕的是1973~1974年的大熊市以及经济衰退,这次衰退没有像1929年大崩溃那样在某一天突然爆发,对普通的美国家庭也没有广泛的破坏性,所以,1973~1974年的这次危机在我们大家的记忆中并没有留下太深刻的印象。但是,对于金融业的专业人士而言,这一场危机的分量丝毫不亚于1929年的大萧条,因为它是现代金融历史上的一道分水岭,尤其是在现代金融理论的发展方面。

如今,以事后诸葛亮的眼光来看,人们可以看到,即便到今天依然在争论不休的两种不同的投资哲学,它们的根源都是1973~1974年的大崩溃。投资界的两队人马都在寻找最佳的投资路径,但他们得到的结论各不相同。实际上,与其说是两队人马的较量,不如说是一个人——沃伦·巴菲特和其他人的较量更为准确。

1973~1974年的大熊市是一个缓慢的、曲折的、钝刀子割肉的过程,它持续了两年之久。整个股市大跌超过60%,持有低息债券并寻求固定收益的持有人眼睁睁看着自己的投资缩水,利息和通货膨胀都升至两位数,石油价格也在飙升。房屋按揭贷款利率上升到如此之高,以至于没有几个中产阶级家庭能够承受得了买一套新房的负担。这是一个黯然无光、残酷无比的时代。金融业遭受如此严重的重创,以至于众多投资经理开始反思自己的策略方式是否存在问题。

为了寻求答案,大多数专业投资人士渐渐转向学术研究组织,尽管其中一些极不情愿。这类学术研究基本上被忽视了20年之久,总体而言,这些学术研究的成果被称为现代投资组合理论。

但是,巴菲特走向了另一个不同的方向。

沃伦·巴菲特,一个证券经纪人的儿子,他父亲的公司位于内布拉斯加州的奥马哈。他11岁的时候,就开始在父亲公司的黑板上写写画画。同年,他买进了人生中的第一只股票。在就读内布拉斯加大学时,这个年轻人对于数字的天赋被一本书点燃,这本书就是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本杰明·格雷厄姆的著作《聪明的投资者》。格雷厄姆认为,投资信息中关键的部分是一家公司的内在价值。投资者的核心工作就是准确地计算这个内在价值,然后遵守纪律,只在股价低于计算出的内在价值时出手买进股票。巴菲特被这个数学方法深深吸引,以至于申请成为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生,以便在格雷厄姆门下学习。

在取得了经济学硕士学位之后,巴菲特回到家乡奥马哈,开始为父亲工作。那时,他的父亲已经有了自己的证券经纪公司,名为巴菲特·福尔克公司。1952年,年轻的巴菲特开始着手实践格雷厄姆的投资方法。正如格雷厄姆教他的那样,只有在股价低于其内在价值时,巴菲特才考虑买入。他完全是一副格雷厄姆的做派,每当股价低迷的时候,他都会精神抖擞、兴趣大增。

在为父亲工作的同时,巴菲特与恩师也保持着密切的联系。1954年,格雷厄姆邀请他这位以前的学生到纽约,加入格雷厄姆-纽曼公司。两年之后,格雷厄姆退休,巴菲特回到奥马哈。这一年巴菲特25岁,他找到7位有限合伙人出资,加上自己的100美元,成立了自己的投资合伙公司,几年之后他做成了一项惊人的投资,就是在第1章中描述的对美国运通的投资。

作为普通合伙人,巴菲特可以运用合伙公司的资金进行投资。除了投资美国运通并持有少数股份外,他有时也会买进一些公司的控股权。1962年,他着手收购一家处境艰难的纺织公司,名叫伯克希尔-哈撒韦。

1969年,在创立投资合伙公司12年之后,巴菲特关闭了合伙公司。他之前树立了雄心勃勃的目标——每年跑赢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10个百分点。实际上,他做得远远好于预期,因为他跑赢了不是10个百分点,而是25个百分点。解散合伙公司之后,他原来的一些投资人希望继续跟随一位基金经理人,于是巴菲特邀请他在哥伦比亚大学的同学比尔·鲁安来管理他们的资金。鲁安答应了,并由此创立了后来著名的红杉基金。(更多关于鲁安的情况见第3章。) caF6g+jgZasOlOk8Y6jWN8r14xfsrOgFltxYaU6X6b2B9Y/Eo4/6UyJ0NqDIm2W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