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存在问题

一、产业发展的推进机制尚需建立健全

首先,安全(应急)产业前瞻性、系统性的顶层设计不足。学界对安全(应急)产业的本质内涵、分类体系不清晰、不统一,产业发展的规律等理论严重滞后于地方发展实践的需要;安全(应急)产业的细分领域缺少专门的统计口径,主管部门无法对该产业进行科学的管理,对哪些细分领域的产能是否过剩也缺乏一个整体的认识,从而无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政策扶持和发展推动。

其次,政策落实相对滞后。安全(应急)产业发展至关重要的财税支持、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国际合作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尚未见实质性进展,且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和配套措施。例如,保险的经济补偿功能在预防中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在各项巨大灾害损失中,我国保险公司通过支付保费承担的损失不超过5%,远低于36%的国际平均水平;在抗震救灾等重大突发事件安全处置中,缺乏对安全(应急)产品生产企业的经济利益、行为保障等激励性的配套措施,导致企业承担了不必要的成本等问题,极大影响了企业的积极性。

二、关键安全(应急)装备发展滞后

尽管近年来我国许多安全(应急)产品在关键技术上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仍未完全摆脱低附加值状况。

一是部分国产大型、关键性应急装备难以满足复杂的条件需要。例如,城市高层建筑灭火装备不足。我国举高消防车的工作高度范围为20米至100米左右,难以满足高层建筑灭火救援的要求。特别是举高消防车工作高度越高,车体越庞大,无法驶入狭窄的街道实施救援。

二是关键设备依赖进口。如航空应急救援装备、高端消防救援装备、矿山井下关键救援装备、安全监测检测仪器、防护装备等基本被国外企业垄断;某些看起来较为先进的国产装备,实际上是国外零配件的组装,企业进行“攒机”的现象较为普遍。

三是安全(应急)装备效能有待提高。例如,在某次矿山坍塌事故救援中,救援指挥部需调集2台口径超过700mm的进口钻机投入作业,但由于救援人员的能力、经验不足,造成施救过程中部分尖端装备尚未充分发挥应有效能,还需钻机厂商的德国专家漂洋过海紧急赶到现场参与救援。

三、安全(应急)科技基础较为薄弱

首先,科技含量有待提高。一方面,产学研互动性仍不强,产业化渠道不畅。科研机构产业化动力缺乏,部分安全(应急)科研新成果被束之高阁,没有及时转化为现实产品,“有技术没产业,有产业没技术”,产业科技“两张皮”现象普遍存在;另一方面,科技研发与成果转化结合不紧密,安全(应急)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新技术、新产品未能及时投入应用。由于重大安全(应急)装备存在着诸多不确定性,但装备研制时间长、成本高,市场容量有限,企业往往不愿意加大这方面的投入。并且,在开展重大安全(应急)装备国际合作时,国外企业看中的是我国广大的市场,在关键核心技术合作上有所保留。

其次,安全(应急)专业人才匮乏。我国现有的安全(应急)专业人才培养以高等教育为主,对于技能型、应用型人员,缺乏相应的教育和培训。此外,应急救援力量整体专业化程度不高。在实际的救援工作中,往往从相关单位抽调临时人员,这些人员既缺乏装备与设备,又缺乏专业知识与技能。天津“8·12”、青岛“11·22”次生爆炸事故的发生都与救援人员操作不专业有关。因此,加快安全(应急)产业专业人才的培养已是当务之急。

四、安全(应急)产品市场培育不足

一是全社会的参与程度亟待提高。目前我国公共安全理念尚处于提升阶段,公众普遍缺乏忧患意识,抱有“灾害离我很远”的侥幸心理。家庭自主购买安全产品意愿不强,安全(应急)产业潜在市场还没有完全转化为实际需求。此外,很多领域缺乏强制性产品配备标准。如日本等发达国家要求高层建筑必须配备的逃生绳索、缓降器等安全装备还没有纳入我国的强制配置标准,部分企事业单位配置安全产品随意性大。在经济下行压力下,政府和企业在安全(应急)方面的投入是“能免则免,能少则少,能应付则应付”,产品市场需求与公共安全形势需要尚不匹配。

二是供求脱节。在需求侧方面,由于突发事件具有突发性、耦合性等特征,安全产品需求不稳定,若遇到意外事件时,经常出现缺乏相应的安全产品。在供给侧方面,由于突发事件的发生具有不确定性,无法进行预判,市场需求难以准确量化,导致企业生产计划性差;安全产品需求主体不明确,即使部分用户有需求,由于缺乏相应的安全产品标准体系,无法进行规范化的安全产品储备生产,最终生产出来的产品也难以满足客户需求。

五、产业园区发展思路需进一步厘清

安全产业园区和应急产业示范基地作为安全(应急)产业集聚发展的载体,各地正在积极规划和布局建设中,但目前安全(应急)产业园区建设仍存在诸多问题:园区领导只授牌,不关注发展内容;只关注内容是否属于安全(应急)产业范畴,不关注产业是否具有特色;只关注产业具有特色,不关注园区产业链构建和龙头企业是否有带动作用,园区沦为大型企业的制造工厂;只关注申报工作,不关注后续发展;部分应急产业示范基地发展水平不高等。已有示范园区或基地对周边省市和客户区域的安全保障作用,仍需要进一步提升。2019年安全(应急)产业园区和基地数量快速增长,园区后续发展将成为主要问题。产业规模和产业组成固然重要,但如何采用科学、全面、有效的方式,对对口行业、周边地区的安全(应急)保障作用和社会效益进行评价,目前仍处于尚未解决的状态。 sszowsLbAhM8cBqtWtEMCJlHLbU5BzqAcJ22QXj4OUElIuzQN4L3svFWaqBVViC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