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操作与对象

12

本着辩证法的精神来讨论胡塞尔纯粹现象学的这种尝试,一开始便似有武断之嫌。胡塞尔的计划处理的是“绝对起源的存在领域” [1] ,以避免“被组织起来的矛盾精神”,黑格尔在同歌德的对话中,曾将他自己的操作标明为这种矛盾精神。 [2] 黑格尔所构想的,之后又转而反对他的辩证法,就其所有亲缘关系而言,在质上都有别于诸肯定哲学(positive Philosophie),而他却以体系之名被归入肯定哲学之列。尽管黑格尔的逻辑学像康德的逻辑学那样“固着”在先验主体上,尽管它可能是彻底的唯心主义,然而,它却表明,它超越了它自身,就像歌德关于所有完成之物的辩证格言所说的那样。无矛盾者(Unwidersprechlichen)的力量就是矛盾的力量,并且这种力量转而反对其自身,反对绝对知识的观念。黑格尔曾广为散布此种无矛盾者的力量,于此绝无第二人能比。之后的资产阶级哲学,也包括胡塞尔哲学不过是试探性地、零散地重新发掘出了这种力量。思维通过积极—注视,在所有存在者之中重新发现了自身,它打破了要将其所有规定性都建立在一个固定的终极之物上的约束,而不是容忍这种约束,它也因此动摇了体系的优先性,动摇了它自己的总和(Inbegriff)。黑格尔的体系的确必须预设主体—客体的同一性,并因此预设它所试图证明的精神的优先性。但是,在它具体展开时,它却驳斥了它给予总体的这种同一性。而以反题的方式发展起来的,并非如当今人们所想的那样是自在的存在的架构,而是对抗性的社会。表现为概念的自身运动的精神现象学,在其所有阶段都表明了这个对抗性的社会的各个阶段,这并非巧合。辩证法与体系所共有的强制性的东西,不能从辩证法的内在性特征或“逻辑性”中分离出去;因辩证法自身的同一性原则,这种强制性的东西近似于实在的强制,即社会性的罪责关联(Schuldzusammenhang)。思维屈从于这种实在的强制,并以掩盖性的方式将之视为自己的强制。思维的封闭循环导致了自然之物不可打破的假象(Schein),最终导致了存在的形而上学假象。而辩证法则不断地将这种假象化作虚无。与之相对,胡塞尔在晚年关于现象学的简要综述的文章中,还在诉诸被作为哲学之绝对根据的笛卡尔式假象。他反思单纯存在者的每一印记所组成的精神,试图以此来复活“第一哲学”(prima philosophia)。标记着时代开端的这种形而上学构想,在时代终结之处出场时变得极端的纯粹和圆滑。然而由此,愈益不可避免、愈益不断清楚地表现出来的是:存在学说是在唯名论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是在将概念回溯到思维主体的前提下发展起来的。但是,这种现象学的构想恰恰将辩证的分析、将黑格尔的否定性视为必须拒斥的敌人。一切事物包括作为支撑的直接性都是被中介的,这种学说是不能与“还原” [3] 的冲动相兼容的,而且被污蔑为在逻辑上是荒唐的。黑格尔质疑的是如下做法,即选择一个绝对第一者作为哲学的不受质疑的确定出发点,而这一质疑无异于使下述动机坠入深渊,这一动机后来在源自胡塞尔的学派中迅速恢复起来,以反对概念的所有劳作与努力,并因此要在思维之中取消思想。谁要是对此动机毫无警惕,那看来他从一开始就错失了那个他与之比较的目标,同时从一开始就沉溺于毫无结果的超验批判,其所付出的代价就是,空洞地要求一种高于一切的、不受约束的“立足点”;并且,这种批判完全不介入争论,反而如胡塞尔所说,“从上到下”地预先决定了整个争论。

13-14 wLf/zccAHjNnZ6Av+b/TX+B9wht0bNFDTJrDa2TCufZXa2JdpWv22mffDmZSzZl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