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认识论中的反对力量

认识论企图通过向主体内在性的无缝还原来纯粹地贯彻同一性原则,然而,与这种意图相反的是,它自身变成了非同一性的中介。作为不断增进的去神秘化,认识论不仅巩固了那种过滤了所有异质之物的概念的魔力,而且也试图打破这一魔力。对它的深入领会、对它的内在历史的书写,实际上就已经是觉醒。因此,单个的认识论规定不是绝对虚假的,只有当它们想成为绝对真实的,它们才会变成绝对虚假的;它们在遇到实事状态时也是如此:每一种实事状态只是无矛盾性要求所必需的。如下幻想必须被清除:这种无矛盾性,即意识的总体性,就是世界,而不是认识的自身思义(Selbstbesinnung)。最后,认识论批判的标准是概念的中介性,这种批判应当做的是预告直接的客体主义,这是当代本体论或东欧集团的官样文章放弃了的工作。认识论批判也意味着:保持认识论。认识论必须面对自己的绝对性要求,面对康德提出的作为科学的形而上学如何可能的问题,面对胡塞尔提出的哲学之作为严格科学的理想。认识论对普遍性的篡夺本身也要满足思想的普遍性。思想的普遍性暗示着特权的瓦解,假如哲学精神将普遍性归于自身,那么它将依赖于这种特权。以普遍性理想来衡量自身的认识,不再是从事认识的巫医与智者所能垄断的;按照瓦雷里(Valéry)的看法,智慧恰如美德那样是过时的。认识论越是连贯地运行,它就越难扩展,因此,它为认识拜物教的终结作了准备。拜物教化了的精神变成了它自己的敌人。这一点,在胡塞尔这里几乎是最深刻地、最典型地表现着。如果说,内在哲学编列了那种试图成为一切的精神的“暴行”( ),那么,它恰恰是发现了反思与中介的因素。因此,它也就将认识规定为劳动,将认识的承担者即逻辑的—普遍的主体规定为社会。如果没有主体的反思因素,任何辩证法概念都将是虚无的;未经反思的东西是认识不了矛盾的,并且,将辩证唯物主义曲解为俄国的国家宗教与实证的意识形态,这种做法的理论根据就是将矛盾因素诽谤为唯心主义的。尽管有理由说,内在哲学可能会陷入教条、陷入本体论或复写实在论(Abbildrealismus),但它也的确发展出了解毒剂。唯心主义第一次澄清了,人们居于其中的现实并不是独立于人们的,并非总是透明的。这种现实的形态是属人的,并且,完全在人之外的自然依然是被意识中介的。这使人们不能突破如下这点:他们生活在社会存在当中,而不是生活在自然当中。但是,唯心主义是一种意识形态,因为它将这种现实完全人化,并使之与作为唯心主义的反思性辩护的素朴实在论相一致。恰恰由此,它立即取消了在“自然”中的东西,甚至取消了先验自然。

35 z1XQJNq/xLV9BT+55CV5cm0ydYjg+j9EPMe98zboivC59zh701+Wi7DXUDXE/lO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