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起源哲学和认识论

起源哲学的科学形态是认识论。后者希望通过反思主体而不是将它从第一者概念中清除出去,来将绝对的第一者提升为绝对的确定之物。但同时,在这种反思的进程中,同一性强制扩展开来。思想将自己封闭起来,用胡塞尔的话来说就是,它不再被“直向地”(geradehin)执行,而是向后退回自身,这种思想越来越远离了在它之中及其管辖范围内的东西,即主体的内在性当中散发出去的东西。世界能够从这种内在性中产生出来,或者,只有关于世界判断的有效性能够被证实,上述观点从一开始就和不关心中介的判断一样是成问题的,在反思的过程中,这种观点只能是渐渐地被作为原则来执行。任意是强制的补充物,它已经包含在如下假设中:那种回溯是真理的充分条件,尽管它是由科学沉思逐步激发出来的。认识论通过自身的过程陷入了这种任意。在主体内在性中规定绝对的第一者的企图失败了,因为内在性从来不能彻底摆脱非同一的因素,而且作为反思之机构的主体性与将绝对的第一者视为纯粹直接性的观念是相冲突的。起源哲学的观念以一元论的方式指向纯粹同一性,而主体内在性(在其中,绝对的第一者希望自身不被搅扰)将不会让自己被还原为那种纯粹同一性。胡塞尔所称的先验主体性的“原创立”(Urstiftung)同时是一种原谎言(Urpseudos)。因此,在认识论的分析中,内在性本身总是不断被二分为主体因素与客体因素;埃米尔·拉斯克(Emil Lask)十分着重地展示出这一点是如何为此。胡塞尔的意向活动—意向相关项的结构,类似于这种二元的内在性结构,然而他没有意识到因此被永恒化了的矛盾。主体与客体向主体性的回归,即“一”的双重性,这在两类认识论中被详细说明了,它们中的每一个都依赖于另一个的不可实现性。它们大概可以分别被称为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作为互补的敌人,就它们的内在结构而言,它们并不能如传统哲学史所显示的那样被明确区分开。认识论的元批判应当处理这二者。经验主义从来没有像理性主义及其唯心主义后继者那样,最终将绝对的第一者观念与绝对的同一性观念交织在一起,它似乎比后者更少地纠缠于此,并因此凭借已大为削弱的力量,沉湎于这样一个过程,该过程穿过那种纠缠,径直通向内在性规定的界限,结果就是,思想过早地、毫无反抗地屈从于经验主义。由于低声下气地遵从单纯的此在,思想未能认真对待这种此在,并因此放弃了自由因素与自发性因素。即便在内在性的禁区内,关于本质,即关于社会的生命进程,合乎逻辑的、批判的、进行自身反思的思维所掌握的东西,远比只记录事实、甚至在实际开始之前就已缴械投降的操作所掌握的东西要多。经验主义作为一种认识论,在事实的—心理学的意识中,追踪到所有认识的条件,并将这些条件理解为具有支撑性的原则,然而,根据经验主义的游戏规则,这种意识与它的被给予之物不能总是不同的;这种意识与第一者观念相抵触,然而,这种观念正是作为哲学方法的意识分析的唯一动力,甚至也是经验主义对“人类知性”进行分析的唯一动力。但是,处于意识当中的这个孤立的主体对极(subjektive Gegenpol),即“精神”,取消了存在者或“被给予之物”的孤立的、客观的遇见性(Vorfindlichkeit),因此恰恰就几乎取消了它是主体对极这一规定。精神的“成就”乃至于它本身都蔑视分析,精神不允许自己如作为科学方法的认识论所必然要求的那样被固定下来,然而,可固定的东西本身,已经根据那种应当作为精神之对极的事实性的模型形成起来了。但是,精神几乎不能同被给予之物分离开,同样,这种被给予之物也几乎不能同精神相分离。这二者都不是第一者。它们在本质上都是相互中介的,这使得二者都不适用于作为起源原则。如果它们中的哪一个试图在这种中介存在(Vermitteltsein)中将自己揭示为起源原则,那么,它就是混淆了关系概念与实体概念,并主张“声息”(flatus vocis)是起源。中介性不是一种关于存在的实证陈述,而是一种对认识的指令,它要求认识不要安于这种实证性,归根到底,它要求具体地孕育出辩证法。由于被表达为一条普遍原则,中介性,就像在黑格尔那里那样,总是导向精神;如果它变成实证性,那么它就变得不真实了。认识论一直在努力控制这一困境,然而从未成功过;每一种这样的认识论都处于阿那克西曼德的诅咒之下,他的存在哲学是最早的认识论之一,同时似乎也预言了所有认识论的命数。对认识论的元批判要求将认识论的关联构造性地反思为罪与罚(Schuld und Strafe)的关联,反思为必然的错误与徒劳的正确之间的关联。凭借不断增进的去神秘化,哲学概念变得愈益精神化与神秘化。关于这一困境,《精神现象学》( Phänomenologie des Geistes )的“导言”及其至今都未兑现的计划预料到了些许。当然,对认识论本身的内在批判不能不使用辩证法。内在哲学(逻辑的内在性和认识论的内在性之间的歧义暗示了一种核心结构)只能被内在地爆破,即通过面对其非真理性来爆破它,同时,其内在性本身也是非真理性。只是为了提升自身,内在批判必须以超越的方式来了解这种非真理性。黑格尔的现象学与此是一致的,因为它既被动地跟随概念的运动,又积极地指导这一运动,并由此来改造对象。内在性概念为内在批判设定了边界。如果一个断言是由其前提来衡量的,那么这种做法就是内在的,即遵守了形式—逻辑规律,并且思维变成了它本身的标准。在关于存在概念的分析中,并非所有的存在都是意识这一点并未被确定为思维必然性,而是阻碍了这种分析的完备性。思考非思之物(Nichtdenken):这不是天衣无缝的思维结果,而是搁置了思想家的总体性要求。但是,在内在性既是意识内在性又是逻辑内在性的意义上,内在性就是这种总体性。辩证法同时否定这两种总体性。认识论只有在如下情况中才是真实的:考虑到自己方式的不可能性,并使自己在每一阶段上都为它不能满足实事本身这一点所推动。但是,一旦它提出如下非分要求,那它就不是真实的:成功唾手可得,素朴的实事状态在任何时候都同它的建构与令人疑惑的概念相一致。换言之,按照它自己的科学性尺度而言,它不是真实的。但是,对这种非真理性的批判可能依然停留在它所取消的抽象当中,这并非杞人忧天,因为力图彻底改造意识哲学的唯物主义辩证法倒退成了独断论,并曾通过单纯的强令而不是面对实事的逻辑打发了意识哲学。在面对实事的逻辑之前,唯心主义将会随时复生。

31-33 4Ppa5YBiIDTF/Rj7XW0GfdAxJ6RcaKKgiW5Xcvuv7zCCcjlXINTL1FLCAlrU/GK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