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3 周王朝的危机和覆亡

西周王朝从武王元年(前1046年)克殷成功始,真正称得上“郁郁乎文哉”的,仅武、成、康、昭四朝,加起来正好是70年。到了西周王朝的第五朝周穆王时期,已是“王道衰微”了,问题在于,穆王彻底改变了周文王确立的中央对地方的治国大略——

怀德畏威

怀德畏威,释义为对君王或上司既感激而又惧怕其威严。语出《国语·周语上》:“先王之于民也,懋正其德而厚其性……使务利而避害,怀德而畏威,故能保世以滋大。”

这里说的是周穆王的故事。周穆王在西周历史上名气很大。他的名气大,不是因为他的治国有道,而是因为他是一个与前四朝周王完全不同的放荡国君——好游乐、好征战。周文公(周公旦)制定的治国方略是,收起了兵器,藏好了弓箭,让美善的德惠,遍及于中华大地,这是长治久安之道(《史记·周本纪》)。可是,处于安定局面下的周穆王把先王的这些教诲忘得干干净净,莫名其妙地对犬戎准备发动一场大征战。

当时一位叫祭公谋父的大臣站出来,劝阻说:“不行啊,先王显示德行而不炫耀武力。兵力是储存起来到一定时候才能动用的,一动用就会使人畏惧;炫耀武力就会滥用,滥用就不能使人畏惧。”

祭公谋父又引了周公在《诗经·周颂·时迈》所说的话进一步劝导:“‘将兵器好好收藏,将弓箭藏进皮囊;我们君王寻求美德,施予这华夏之邦,君王定能保持天命久长。’先王对于老百姓,努力端正他们的德行,使他们的性情更加宽厚;改进他们的工具,扩大他们的财源;指明利害的方向,用礼法整顿他们,使他们获取所追求的利益,而尽量避免祸害,怀念恩德而畏惧威力,所以能保证周王室世代相承,日益壮大。”

这时的周穆王根本听不进去,强词夺理地说:“我意已定,我要通过征服犬戎以增强中央权威,让天下四方都臣服。”祭公谋父继续开导周穆王,说:“我听说犬戎的国君树敦,一直尊重周中央政府,表示臣服于天子,同时也早已作好了种种准备,可以击退一切来犯之敌。在这种情况下,为何还要进攻犬戎呢?我请周王听从先王这样一句话:‘怀德而畏威,故能保世以滋大。’”

“怀德畏威”,这是中央对地方的治国大略。“怀德”,就是要让地方感怀到中央的恩德,“畏威”,同时要让地方畏惧中央的威势。

周穆王根本听不进臣下的话,悍然出兵西征,这样一来,中央与地方关系迅速恶化了,此后荒服的地方势力再也不来朝了。

相传周穆王在西征犬戎的同时,还乘机西游,远行到传说中的中华文明发祥地昆仑,在昆仑的瑶池见到了长生不老的仙女西王母,还品尝了西王母送给他的——

瑶池玉液

瑶池玉液,传说西王母居于瑶池,西王母赠之以仙家所酿造之美酒,名为玉液。周穆王西征犬戎,见之于史乘的某些记述,而其西游见西王母的故事,则记录在西晋初年汲县魏墓出土的《穆天子传》中。

有这样一则穆天子西游的神话说,人间之王穆天子与仙池之王母一见如故,相见甚欢。穆天子赠西王母以白圭玄璧,西王母招待穆天子以瑶池玉液。两人又同游瑶池,深情对唱。西王母唱道:“白云在天,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子无死,尚能复来。”西王母的意思是,只要穆王健健康康地活着(“将子无死”)就希望两者常来常往。周穆王回应唱道:“予归东土,和治诸夏,万民平均,吾顾见汝,比及三年,将复而野。”周穆王保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三年后再来相会(“将复而野”)。正当穆天子留连于昆仑和瑶池之时,东南方的徐偃王造反,周穆王闻悉后非常着急,在此关键时刻,造父驾车一日驰千里,让周穆王迅速返回了镐京,及时发兵打败了徐偃王,平定了叛乱。由于造父立了大功,周穆王便把赵城(今山西洪洞)赐给他,自此以后,造父族就称为赵氏,为赵国始祖。几十年后,造父的侄孙秦非子又因功封于秦(天水),为之后秦国始祖。

“瑶池玉液”这句成语,曲曲折折地反映了周穆王时代的统治者沉溺于游乐的情状,当然也留下了西天乐土、仙境美酒的佳话。

由穆王下传五代,政权交接到了厉王手里。厉王好利,且暴虐侈傲。国人谤王,他就采取高压政策。国人莫敢言——

道路以目

道路以目,指百姓在路上遇到不敢交谈,不敢说真心话,对暴政敢怒而不敢言,只能以目示意。形容民众对残暴统治的憎恨和恐惧。这一成语首见于《国语》,真实地反映了暴君周厉王时代的社会现实。

厉王是西周王朝的第十王,二世后,西周王朝即告灭亡。周厉王的时候,“厉始革典”,也就是开始变更周初建立起来的礼治制度。厉王极为宠信为他牟利的荣夷公,什么都听他的。周王朝原先规定,山林川泽之利为全体民众共有,荣夷公为厉王出了个坏主意:把这一切都收归王有,名之为“专利”。

大夫芮良夫冲着厉王当面高声直谏:“王室将要衰落了!荣夷公只求独占财利而不知道大难。利是由万物中产生出来的,是由天地所养育而成的,假如要独占它,所带来的怨恨就会很多。天地万物,人人都要取用,怎么可以独占呢?触怒的人太多而不防备大难,用这些来引导陛下,陛下能长治久安吗?治理天下的人,应该开通利途而分配给上上下下的人,使天神百姓和世间万物无不得到它应得的一份,即使这样尚且天天担忧,害怕招来怨恨。”

大夫芮良夫又引经据典地说:“《颂》诗讲:‘文德郁盛的后稷啊,功堪比天;使百姓得以生存,无不受到恩惠。’《大雅》讲:‘广泛地施德,奠定了周朝。’这不正是布施恩惠仍怀有戒惧之心吗?所以能开创王业并延续至今。现在陛下要想独占财利,这可以吗?普通人独占财利,尚且被称为盗贼,作为天子这样做的话,归附王室的人就少了。荣夷公若被重用,周朝一定会败亡。”

厉王根本听不进去,不仅不罢免荣夷公,相反提拔了他。不久,荣夷公当上了卿士,诸侯都不来朝见献享了。“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国语·周语上》)老百姓“多怨”,“忿恨”,以致于“国人谤王”,国人是城市居民,集中起来闹事,还批评漫骂了厉王。厉王不高兴了,先是监控闹事者,后又实行抓捕,造成了“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的万马齐喑的可悲局面。

这个严厉而蠢笨的厉王看到老百姓都不讲话了,却“为之喜”,还喜滋滋地对召公说“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听了这话,召公给厉王当头泼了一盆冷水,说了一段传世名言——

防民之口,甚于防水

“防民之口,甚于防水”一语的意思是,不让民众说话,其危害要大大地高于用堵塞的方法去治水。

这话是召公当着周厉王的面说的一段谏言。召公是周初政坛上活动时间最长的政治家,先后辅佐了文、武、成、康四代周王,影响极大,地位和周公不分伯仲。这里的召公是开国召公的后代。他的谏言说服力强,影响也大,其言谓:“是鄣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水。水雍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水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史记·周本纪》)这里是用了几千年的一个典:以水喻民。水可导不可堵,堵则“雍而溃”,堵塞的结果是会使河堤崩溃,造成祸害。民可“宣之使言”,而不可“监”之“杀”之,要让老百姓讲话,用言语来宣泄自己的情感,更不能监督和残杀民众。

对于废除专利法的意见,厉王根本听不进去,他一味宠信荣夷公,还让他来负责实行“专利”。实行专利后,百姓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顿时民怨沸腾,在当时就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逝将去汝,适彼乐土。”其意思是说,大老鼠啊大老鼠,不要再吃我的黍(指粮食)。多年来我纵惯着你,而你却对我们毫不照顾。我们发誓要离开你,到那欢乐的乐园去。老百姓对周厉王的强烈不满情绪溢于言表。

召公看到形势危急,就劝告厉王说:“王上,百姓们实在受不了了,‘专利’法再不废除,难保不发生动乱!”可厉王充耳不闻,还让卫国的巫师去监视老百姓,如果发现有人非议“专利”,咒骂厉王,就抓来杀头。从此,人们虽然牢骚满腹却只好往肚子里咽,谁也不敢再说出来了。熟人在路上遇到也不敢交谈,只是以目示意。整个镐京,顿时变得死气沉沉,毫无生气。

厉王却以为自己的残暴统治产生了效果,沾沾自喜地对召公说:“你看,还有谁在说什么吗?”召公听了,对厉王说:“百姓们的嘴虽被勉强堵住,但使他们的抱怨变成愤恨了。正如把水堵住,一旦决口,伤人更多;而应采用疏通河道的治水方法,治民也是这个道理,应该广开言路。如今大王以严刑苛法,堵塞言路,不是很危险吗?”厉王对召公的话置之不理,反而更加残酷地实行残暴的统治。

由此引出了又一句成语:“防民之口,甚于防水。”意思是说,堵塞百姓的嘴巴带来的危害,那要比堵塞水所带来的危害大得多。厉王以弭谤而洋洋得意,可是,“三年,(国人)乃相与畔,袭厉王”。厉王不得不出逃,后死在南方的荒野之地。

周厉王越来越不像话,老百姓实在活不下去了,引发了国人的起义。厉王三十七年(公元前841年,中国历史有确切纪年之始)周厉王被袭出走,死在外地。当时太子静还是个不懂事的小娃娃,于是,不得已由德高望重的周公和召公两人共同代行政事,有十四年之久,这段时间后世称为——

共和行政

“共和行政”,又称“周召共和”,指周厉王之时国人发生暴动攻入王宫,周厉王逃跑,政权由大臣周定公和召穆公共同执掌,称为共和。共和元年,即前841年是中国历史有确切纪年的开始。

共和行政,这是中国历史,尤其是编年史上的一件大事。正是从共和行政开始,一直到今天,千百年来不曾间断,是中国历史得以保证延续性的重要开端。按《史记》卷十四“十二诸侯年表第二”,共和元年,岁次庚申,即公元前841年。“共和行政”这一成语使用得很宽泛,是指没有国君主政的贤人政治。及至近世,西方民主政治观念渗入古老的中华,“共和”就成了民主政治的代名词。

从语源学意义上讲,“共和行政”一词与西周历史上的一段特殊政治体制相关联。周厉王的暴政和对民众的镇压,引起了民众的极大愤怒,国人(城市民众)起来进行武装暴动,厉王无奈逃出国都,国人包围王宫,扬言要杀死太子,大臣召伯虎设法将太子转移到自己家中。这就更加激怒了民众,转而包围了召公府。召伯虎无奈,表示可以交出“太子”。召伯虎交出的这位“太子”(实际上是他自己的儿子)后来被国人杀了。这样,周都城中既无国君,又无“太子”,可是“国不可一日无君”,这时就推出一些贤臣来共同管理国政,这就是所谓的“共和行政”。“共和行政”起于何时?《史记》上有多种说法,大家比较认可的是《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中的一种说法:“共和元年,岁在庚申。”

按照六十年一甲子的计算法,那年即是公元前841年,这是中国历史上有明确纪年的开始。

那么,这共和行政的“共和”指的是谁呢?由于史书记述的不一,就有了种种说法。主流的说法是:“召公、周公二相行政,号曰‘共和’”。这也是司马迁写在《史记》中的一种说法。这里的“共和”就可以解释为周、召二相“共同协和行政”的意思。三国时期著名史学家、东吴四朝重臣韦曜(204—273),本名韦昭,他是中国古代史上从事史书编纂时间最长的史学家,官拜中书郎,出任博士祭酒,掌管国子学。少时好学能文,对于三代之承继卓有探研,后世《三国志》多取材其《吴书》及有关见解。唐代学者张守节在给司马迁的名著《史记》作注时(后名为《史记正义》)特别引了韦昭曰:“彘之乱,公卿相与和而修政事,号曰共和也。”这里的“彘之乱”即为“厉王奔彘”或称“国人暴动”、“国人起义”。韦、张之说法,其实比较简单地将周、召二相代行政治的含义又推广了,说是“公卿相与和而修政事”,参与其事的说成是一个群体了。

共和行政大约推行了十余年。《史记》上说,“共和十四年,厉王死于彘。太子静长于召公家,二相乃共立为王,是为宣王”。

这个太子静就是后来的周宣王,宣王即位后,很想有所作为,也采取了一些积极的措施。但此时的西周王朝已步入末路,回天无术。宣王四十六年,其子幽王即位。继位的第二年,即天生大灾,史书谓之——

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高岸为谷,深谷为陵”,此言表面上是表述一种巨大的自然灾变。“高岸为谷”,是指在灾变前高高的山峰,一下变成深深的山谷;“深谷为陵”,是指巨大的灾变使深深的山谷,变成了高高的山陵。中国的传统文化历来以“天人合一”为基本的思想理念,因此,后人应用这一成语时,往往与改朝换代联系在一起,常喻人世间的重大变迁。语出《诗经·小雅·十月之交》:“烨烨震电,不宁不令。百川沸腾,山冢崒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哀今之人,胡憯莫惩。”

据史料记载,“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在《诗经·小雅·十月之交》所描述当年的三川是指泾水、渭水和洛水,都是周王国的母亲河。岐山,是周文化的发祥地。现在母亲河枯竭了,发祥地崩裂了,这不能不说是惊天动地的大事变。古人认为,这是上天对人世的一种昭示。就在当时,大臣伯阳甫就明确指出:“夫国必依山川,山崩川竭,国亡之征也。”

伯阳甫是西周末期太史,掌管起草文告、策命诸侯、记录史事、编写史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等,为朝廷重臣。老子、孔子之前两百多年,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不为常人所知,此人在中国思想史、哲学史上应占有重要的位置。他对西周末年泾、渭、洛三川大地震,做出了自己的判断,明确指出:“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上升),于是有地震。”认为地震并非鬼神的作用,而是阴阳两种力量互相对抗运动的结果。他还预言这种灾害,会使“土无所演(滋润),民乏财用”,将使西周灭亡。

面对大灾大难,亡国之君幽王不但不去切实解决自然灾害带来的困顿,而且荒淫无度,闹出如此丑剧——

烽火戏诸侯

烽火戏诸侯,意在批评昏庸君王以社稷江山为儿戏的荒诞行为,警示为政者应以此为戒。该成语最初出典于西周的末代君王幽王。

宣王的儿子幽王即位时,国家已经十分的虚弱了,自然灾害再加上人为因素,社会危机日益深重。幽王不但不去解决社会危机,由于腐败,相反使矛盾越来越尖锐了。他重用“为人佞巧,善谀好利”的虢石父,弄得政局混乱,民不聊生,百姓怨声载道。可他全然不顾这些。在一次征伐褒国时,获取了大美女褒姒,从此两人似胶如漆,幽王有时半个多月也不上朝。褒姒虽美,但不爱笑。为了博褒姒一笑,虢石父出了个祸国殃民的坏主意。

《史记·周本纪》记述了一则十分完整的荒诞故事。“为熢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这是中国最早独创的国防御敌之术。设立烽火台,一旦有敌寇来犯,就一路的点燃起烽火,并且擂起震天响的大鼓,各路诸侯见烽火、闻鼓声就会紧急向敌人进犯处结集,击败敌寇的进犯。幽王听信虢石父的诡计,竟敢以燃烽火为游戏来博得美人一笑。据史书记载,幽王和褒姒站在城头,第一次令人点燃烽火时,各路诸侯全都匆匆赶来了。但当他们大汗淋漓地赶到目的地时,看到的是幽王与褒姒正在那里春风满面地饮酒作乐时,诸侯们的感受是可想而知的了。第二次,仍有一些诸侯赶来,第三次就没有诸侯赶来了,“数举烽火”而无战事,谁还信你幽王?

数年后,西夷犬戎攻打周王朝的中原地带,幽王急了,马上令人“举烽火征兵”,看到了烽火的各诸侯都以为幽王又在“戏”他们,所以全都按兵不动,“兵莫至”。犬戎兵很快突破了周王朝京都的防线,在骊山脚下杀了幽王,美丽的褒姒成了对方的战利品。就这样,一个原先“郁郁乎文哉”的周王朝就这样终结了。“烽火戏诸侯”是一场历史的闹剧,也是一出历史的悲剧。有许多的经验教训是很值得后人深思和警惕的。

西夷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幽王退走后,申侯、鲁侯、许文公等共立原来的太子姬宜臼为天子,于公元前770年在申(今河南南阳北)即位,是为周平王。因镐京已遭受战争的严重破坏,而周朝西边土地大多都被犬戎所占领,周平王恐怕镐京难保,于公元前770年在郑、秦、晋等诸侯的卫护下,定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建立了东周王朝。东迁后的周朝,史称“东周”。 bKbENijFomyaNzLN+ZiuTMk8atclDE2uWi8uMjoGRCoZkhrY241pMmaK4X3hvIw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