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作品分析

两汉名歌

《艳歌行》

罗曼·罗兰说:“最高的美是赋予转眼即逝的东西以永恒的意义。”苏东坡诗云:“野雁见人时,未起意先改。君从何处看(kān),得此无人态。” (《高邮陈直躬处士画雁二首》其一) 宋陈与义诗云:“忽有好诗生眼底,安排句法已难寻。” (《春日》)

头两句 (翩翩堂前燕,冬藏夏来见) :这两句是起兴,叫兴,兴是开头,又是暗喻。有的“兴”与内容无关,如一首民歌的开头四句是:“墙上一棵草,风吹两边倒。今天有客来,杀仔什么好?”

《白头吟》

相传这首诗是卓文君所作(传说司马相如要讨一美女,但此事与这首诗内容不符,再者汉武帝时还没有成熟的五言诗)。

“竹竿何袅袅,鱼尾何簁簁”句:古代常用食鱼、钓鱼来比喻男女相爱。《诗·陈风·衡门》:“岂其食鱼,必河之鲂?岂其取妻,必齐之姜;岂其食鱼,必河之鲤?岂其取妻,必宋之子?”(见闻一多《说鱼》)

形象思维也有其逻辑过程,抽象思维有助于形象的塑造(如史湘云对贾宝玉的话,三顾茅庐的孔明对天下大势的分析)。议论、抽象思维也可用形象思维来表达(庄子的文章,鲁迅的杂文)。

《怨歌行》

相传是汉成帝妃班婕妤所作,但不可靠。

“凉飚夺炎热”的“夺”,称为险字。王令诗:“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翅飞上山。”(《暑旱苦热》)

《饮马长城窟行》

饮马长城窟行,原来是一种音乐。行,是歌行,这个题目与下面诗的内容无关。

《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见春草而思念远方亲人,是个传统。

“他乡各异县,展转不相见”句:唐人诗云:“梦里分明见关塞,不知何路向金微。”(金微:都督府) (张仲素《秋闺思二首》其一) 又:“妾梦不离江水上,人传郎在凤皇山。” (张潮《江南行》)

《陌上桑》

陌:田间小路,这里是郊外。桑:动词,采桑。

“照我秦氏楼”的“我”指我们,大家的,形容罗敷是属于我们大家的,表示我们很喜欢罗敷。开头四句用太阳光来比喻美丽的姑娘。这是属于想象的民族传统,如印度形容美女的丰满的臀部,阿拉伯形容美女用十四夜的月亮。

罗敷:当时女子通行的名字。“青丝为笼系……紫绮为上襦”,对罗敷的服饰用具采取实写(描写形象)。

“行者见罗敷”等句,对罗敷的美貌采取虚写(描写风神),给读者留下丰富想象的广阔余地,这使读者也成了创作者。文学作品不能只描写形象,还要描写形象以外的、形象本身不能表达的东西,如宋玉的《登徒子好色赋》:“……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国;楚国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

许多好的字、画中间也有许多空白、间隙,给人以想象。古代哲学上也说:“张而不弛……驰而不张……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 (《礼记·杂记下》) 也是讲的这个道理。再如苏轼诗:“画工欲画无穷意,背立东风初破睡。若教回首却嫣然,阳城下蔡俱风靡。”(《续丽人行》)这是宋代画家周昉画一美女(宫女)打哈欠。

初唐贺知章《咏柳》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还不如刘禹锡的〔杨柳枝〕:

美人楼上斗腰支,
如今抛掷长街里。

一定要做到形神兼备,描写女子柳眉、杏眼、桃腮,如果写得太多,就成了水果摊子了。什么事都要有个分寸。

黄河很难渡,只有在河套口用牛皮筏渡河,所以,吹牛又说“到黄河边上去吧”,“拍马”也是西北方言。这里是罗敷心生一计:“……皆言夫婿殊。”写到这儿,作者就不写了,也是给读者留下想象的广阔余地。

罗敷采桑为什么打扮得那么漂亮,这牵涉到生活真实同艺术真实的关系,为了更好地表现生活真实,艺术可以适当地改变某些生活真实。这首诗描写罗敷的美丽,一是为了美感,一是为了情节的需要。

《焦仲卿妻》

《礼记·三年问》:“凡生天地之间者,有血气之属必有知,有知之属莫不知爱其类,今是大鸟兽则失丧其群匹,越月跨时焉,则必返巡,遇其故乡,翔回焉,鸣号焉,蹢躅焉,踟躅焉,然后乃能去之。”又见《荀子·礼论篇》。

故事情节从何而来?故事情节来自人物之间的性格冲突,人物发生个性冲突,而产生故事情节。

人物性格一方面有阶级的共性,另一方面有不同的个性,性格是千变万化的,不同的阶级也有相同的性格。

红学家(评点派)认为晴雯补充林黛玉,芳官又补充晴雯,袭人补充薛宝钗,麝月又补充袭人。

单纯以情节取胜,缺乏性格描写,是不会感人的,《封神榜》即属于这一类。

应该让人物固有的性格按生活的逻辑去发展,打个比喻,就像“看云渐展”。应该抓住、把握那些已经很尖锐,但还没有解决的那些矛盾,这正是作家的苦心和匠心。

“鸡鸣外欲曙……精妙世无双。”这些描写是加强焦仲卿对刘兰芝的印象,表现他们的深挚爱情,为下文悲剧制造气氛。

“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可能是阿母讲的话。“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可能是兰芝讲的话。见俞樾《古书疑义举例》中“两人之词而省曰字例”。

“小姑始扶床……小姑如我长。”

高尔基小说《阿尔塔莫诺夫的一家四口的事业》写一姑娘因疲劳倒在床上,不脱衣,不脱鞋,第二天早上,来不及穿衣穿鞋下地迎接母亲。王维的《袁安卧雪图》在雪中画一大芭蕉。《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拿一红梅花给妙玉。西方一画家画月光透过五彩玻璃,各种颜色照在一个姑娘身上。所以文学中常有“好而不通”和“通而不好”的例子。

“摧藏马悲哀”把马写成有人的感情,叫“移情作用”,如李白《劳劳亭》: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又如戎昱《移家别湖上亭》:

好是春风湖上亭,
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
欲别频啼四五声。

又如杜牧《赠别》:

蜡烛有心还惜别,
替人垂泪到天明。

送别的诗如李商隐的《离亭赋得折杨柳二首》:

暂凭尊酒送无憀,
莫损愁眉与细腰。
人世死前唯有别,
春风争拟惜长条。

含烟惹雾每依依,
万绪千条拂落辉。
为报行人休尽折,
半留相送半迎归。

古汉语中三、九表示多数,见清代学者汪中《述学》中的《释三九》篇。

失望同民歌是绝缘的,《焦仲卿妻》最后的传说,体现了人民的愿望、感情。“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这是议论,文学不排斥抽象思维,议论是作者作诗之旨。

焦母是个很凶的女人,但很爱她的儿子,没有排除母爱。焦母、刘母都是性格比较复杂的。

《上山采蘼芜》

这是一首弃妇词,特点有:

1. 反映劳动是否好是爱情的一个因素。

2. 写故夫怀念前妻。

《十五从军征》 (全诗详见 此处

暗示,是这首诗的特色。

《红楼梦》中王熙凤登场,即第一次暗示。一美国电影中,负心的丈夫说他送给他妻子的耳环很丑,妻子就明白了一切,这也是暗示。

《上山采蘼芜》、《十五从军征》是徒歌(不用乐来伴奏,相当于现在的清唱),来自民间(中间可能经过文人加工)。

以上是两汉时代的民歌。 cXNQoJ+8YTnyVHsvZNSUnluEQuR8zMODryVlEc1qCn25+ntXa4gQSWfD2CEOK7g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