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八代部分

1979年2月

二十多年没有上课,是由于各种原因,今天要“丑话讲在前面”。

“历代诗选”选讲汉—宋代的五、七言诗。学生毕业好比姑娘出嫁,学校要多陪些东西。我提一个要求,要多读、多背,三年后不背熟三百首,就不能毕业。有些学生说诗词格律不懂,就是因为作品读得太少,就不会有两只知音的耳朵。汉时扬雄说,读了一千篇赋,就学会了写赋 (桓谭《新论·道赋》引其语:能读千赋则善赋) ;三国时的学者董遇把他的读书经验概括成“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八个字 (《三国志·魏志·董遇传》裴松之注引:读书百遍,而义自见)

下面讲三个问题。

一、什么是抒情诗?

抒情诗是通过诗人的主观感受、思想感情和个性来反映人生,而叙事诗是通过塑造客观世界的人物形象来反映人生。不要认为抒情诗反映的范围比较狭小,抒情诗也能反映大的事物。

杜甫《八阵图》: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抒情诗的形象:抒情诗也有形象,抒情诗的形象首先是诗人自己的形象,它是通过自己的感受来塑造。

抒情诗的典型化:抒情诗是用抒情的语言来描绘尖锐的矛盾;阶级性是诗歌的共同特征;抒情诗的阶级性表现在诗人对是非、黑白的热烈爱憎。

抒情诗描写矛盾常常是用一种特殊的方法,就是只写矛盾的一方面,而省掉矛盾的另一面。

李涉《井栏砂宿遇夜客》:

暮雨潇潇 (一作萧萧) 江上村,
绿林豪客夜知闻。
他时不用相回避 (一作藏名姓)
世人于今半是君。

“相回避”或作“通名姓”。

杜荀鹤《再经胡城县》:

去岁曾经此县城,
县民无口不冤声。
新来县宰加朱绂,
尽是生灵血染成。

抒情诗小结:

1. 抒情诗以抒发诗人的主观感受来反映人生和社会,诗中反映的不纯粹是客观的事物。抒情诗描写对客观事物的具体感受;这种描写是通过主观感情和个性来表现的,这些大都是内在的东西。

2. 抒情诗中反复出现的形象是诗人自己的形象,抒情诗人不是通过一篇诗,而是通过他的全部诗集来表现他自己的形象(像鲁迅评论陶潜)。

3. 抒情诗人对生活很敏感,体会很精微,反映的范围也很广大,因此,不能说抒情诗不能反映重大题材,许多抒情诗人一起可以反映那个时代。

4. 抒情诗因限于篇幅,只反映、描写事物的一方面,事物矛盾的另一方面可以让读者去觉察到,体会到。抒情诗这个特点可以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和深远的回味余地。

5. 抒情诗不排斥叙事、说理的成分,而是经常把叙事、说理作为自己的有机组成成分。

6. 抒情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主流。在中唐以前叙事诗是不发达的。

2月17日

二、抒情诗的特征

广义的诗,包括楚辞、赋、词、散曲(小令、套曲、带过曲)、时调小曲(明清民歌)、讲唱文学(变文、诸宫调、弹词)。

狭义的诗,是四言、五言、七言、杂言诗。

四言诗后来跑到墓、碑、铭、诔的最后,作为文的附属品。

中国古代第一流的大诗人都是写五言、七言诗的,所以历代诗选课以五言、七言为主。

1. 从思想上来看

中国古代大诗人能站在同情人民的立场上,用真实的态度,巧妙的艺术手法给我们留下了不可重复的诗歌,它的价值至少有两个方面:由于真实地反映当时各个阶级的生活,使我们能认识当时的社会;作者表现的正义感、同情感,给我们以很大的教育。

(1)描写阶级斗争的作品,尖锐地揭露了当时的阶级矛盾,痛斥了反动统治的罪恶,激发人民反抗黑暗的东西。

(2)反映妇女问题

清朝诗人袁枚:“但使姚崇还作相,君王妃子共长生。” (《随园诗话》补遗卷八)

(3)关于民族斗争问题

中国从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汉族也是由许多小民族融合而成的。中国古代大诗人反对民族侵略,反对民族压迫,反对对外侵略,如杜甫的《兵车行》、白居易的《新丰折臂翁》。

(4)歌颂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智慧的优秀品质,歌颂爱情、友谊、祖国山河、历史上的优秀人物。

2. 从抒情诗的形式上看

健康的感情,这一个与那一个总是相通的,美好与美好是相通的,正如丑恶与丑恶是相通的。古代诗歌反映了人道主义、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及人民对生活的广泛的热爱。

文学的阶级烙印有强有弱,当不触犯到阶级利益时,文学的阶级性并不都是鲜明的,关于文学的阶级性,有以下几点:

(1)与作者的经历有关(如李后主、宋徽宗)。

(2)与作者的注意点有关(宋代的范成大官做得很大,反映人民痛苦却很多,而杨万里官做得小,反映人民疾苦的诗却较少)。

(3)与作者采取的文学样式不同有关,不同的文学样式有不同的工具和材料,文学的材料是语言,绘画的材料是线条、颜色。

(4)与作者的阶级立场有关(晋惠帝听说闹饥荒人民没有饭吃,他说“何不食肉”)。

任何一个有真正价值的文学艺术都具有民族性,在艺术形式上就具有民族形式,民族形式是适应这个民族的生活、习惯、传统和美学观念的,是这一民族区别于另一民族的标志。

民族形式既有群众基础,又允许丰富多彩。

民族语言是民族形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手段,民族语言能使民族形式固定下来,固定以后才有生命,才有风格,才有特色。

五言诗、七言诗的起源

《诗经》里的国风(民歌)以四言为主,少数是五言、七言。随着生活、音乐的发展,人民创作了整篇的五言、七言,用文字记载下来,又不能唱,就成了五言诗、七言诗。

汉魏六朝时盛行五言诗,只有鲍照写过七言。原因是那时的音乐更适合于配五言,而不适合于配七言(这只是个假设,不是真理)。

汉语言的特点是丰富、精炼、富于表现力、有音乐感。

汉魏六朝的五言诗被称为古诗或古体诗,除每隔一句押韵外,其余比较自由(句数是双句,但数量不限,汉民族诗歌的音乐感建筑在四声上面)。

在古体诗中,平仄相间相重,就构成行间律。

到齐梁时,发展为律诗,唐代称律诗为今体诗,亦称近体诗。

什么是律诗?

杜甫 (《登兖州城楼》)

东郡趋庭日,南楼纵目初。
++--| --||-
孤嶂秦碑在,荒城鲁殿余。
++--| --||-

1. 全篇用双数(不能用单数)的五言句或七言句组成(句子不能有长短)。

2. 每篇除起头两句和结尾两句外,其余(中间的三、四、五、六句)要用对句(词汇、语法大致相同)。

3. 用汉语语音声调中的平仄声做基础,建立有规律的韵律,某一字用平声,某一字用仄声,某一字可平可仄,都有一定的要求。

4. 在整篇诗律上面,每四句构成一个单元,每句体现一次相间相重。如果超过两个单元,称为排律。

5. 除了第一句(起句)是否押韵看情况决定外,其余句子逢双句才能而且应该押韵。

6. 律诗押韵的字一般都是平声,中途不能换韵,要一韵到底。

从古诗变到律诗的过程中的过渡诗(即不完全合乎律诗的规格),叫新变体。古体诗也有规律,但不严格,只是要押韵(或押隔句韵),一句之间不要单用平声或仄声,单句和双句之间的平仄要适当的相间。

绝句(有五绝、七绝)是由四句构成的小诗。晋朝作诗有联句的风气,如某人联不下去,就叫绝句(亦叫断句)。另一来源是民间有四句诗的歌唱,后统一叫绝句,并把律诗的平仄规律应用到绝句中去,叫作律化。律化后,相当于律诗的一个单元(即一半)平仄相间不相复,唐人又叫绝句为小律诗。

三、抒情诗的创作方法。

见《古诗今选》序。

八代、唐宋诗发展概略,见《古诗今选》序。

怎样阅读古典诗歌?

除弄懂字句外,传统的还有两条:

1. 知人论世。

2. 以意(读者的思想活动)逆(迎接)志(诗人的思想活动)。

艺术作品和读者首先是感情的交流,首先要熟悉它,亲近它,热爱它,大可不必事先存有戒心。 V3E3UtEgTFIK2YDA602FmF+0qwHoDCVHrVlzAxylrqizGPKvGU4UaARSk503FXI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