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学习的最佳路径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说的“弟子”,可以是一个年轻人、一个小孩,或者一个开始准备学习的人。“入则孝”,就是在家的时候孝顺,把父母当作自己修炼品格的对象。

有个笑话说,有人长途跋涉到寺庙里拜佛,寺内的和尚说:“为什么要跑这么远拜佛呢?佛就在你家。”参拜者说:“我们家没有佛堂,没有佛。”和尚说:“坐在堂上的人就是佛,好好拜你的父母,这就是拜佛。”

“孝”这个字,我们能做到吗?很多年轻人觉得父母有时候挺难缠的,他们说的话不好听,他们有时会有负面情绪,还有很多不合理的指令和要求。正因为如此,我们更要将父母当作自我修炼的对象,在家能够保持孝敬。

俗语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出则悌”,指的是行走社会,跟其他人打交道的时候,能够把别人视为自己的兄弟,真心相待,尊敬别人,诚恳地沟通,将他人当作自我修炼的对象。

“谨而信”,“谨”就是不夸夸其谈,遇事不信口雌黄。

我们要学会少说一点,别着急标榜自己,别口出狂言。“信”就是自己要做得到,“谨而信”是用事情修炼。

“泛爱众,而亲仁”,是指你要能够爱更多普通的人,亲近有德行的人。

对我们来说,爱这个世界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很多人不爱世界,不关心他人,只爱自己,患了“无良症”。甚至有的人只自私地考虑自己的得失,连父母妻儿都要压榨,对亲近的人进行情感勒索。

只爱自己不懂爱人的人,实际上也活得很痛苦。

还有一种人只爱家人,谁侵犯他的家,就跟谁拼命。但是他只爱自己的小家,一个只知道维护小家的人,是很累的。

如果一个人有能力爱更多的人,永远考虑到他人的感受,这就是“大爱”,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了不起。

南怀瑾先生在《论语别裁》里有一段文字,讲到他在成都时,与袁焕仙大居士成为忘年交,并跟随袁焕仙参学,成为袁老居士座下的上首弟子。袁焕仙居士有一位老师叫张凤箎,南怀瑾先生称之为“太老师”。袁焕仙曾拜访张凤箎先生的儿子,问他:“老师是大成就者,在您看来,跟一般人有什么不同?”

张凤箎先生的儿子回答道:“我父亲其实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他不过是能做到两件事:第一件事是视众生如子女,第二件事是视子女亦如众生。”

视众生如子女,其实就是“泛爱众”,对待众生都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但在南怀瑾先生看来,这还不算了不起。真正了不起的,是第二句话“视子女亦如众生”,也就是对待自己的孩子,也跟对待众生一样。

如果说视众生如子女我们勉强能做到,那视子女如众生,难度就相当大了。

我也曾扪心自问,能不能对待我的儿子嘟嘟跟对待众生一样呢?

以我现在的境界,肯定做不到,我觉得嘟嘟跟别人是不一样的。但是实际上,如果我们真的要做到孔夫子说的“泛爱众,而亲仁”,最高境界就是大家都一视同仁,所有人都是你应该去爱的对象,爱天下人如爱自己的儿女一样,对自己的儿女和对天下人一样。

这种对世界的爱,对他人的爱,来自完善的人格。当你的内心拥有了完善的人格,你才有能力去关爱这个世界上那些跟你没有血缘关系的人。

孔夫子说“泛爱众,而亲仁”是对内心的一种修炼。我们可以把“仁”理解成两种意思:第一种是向外的,是对别人好,是“泛爱众”;第二种是让自己的内心达到更高、更善的境界。

“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分别是跟父母一起修炼,用他人来修炼,用事情来修炼,并让自己的内心不断地修炼。

生活是每个人的道场。中国古代,倘若要学儒家,儒生经常会先学洒扫庭院。将庭院打扫干净,再学如何待人接物,如何说话……学个两三年,接下来再读别的经典。

最后一句“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子跟很多人讲过。孔子说,把以上这些基本的事做好了,再来学“文”。

有人认为“文”是文学,有人说是“文字”,而我认为孔子说的“文”和“质”相对。孔子说过,“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是外在的表现,质是内在的底蕴。

我们见过一些道行特别深、不修边幅的人,比如金庸小说中的洪七公。他道行很深,修养也很好,善良,有智慧,而且有侠义之心,但每天穿得破破烂烂的。还有济公,他内在是神,外在却“鞋儿破,帽儿破”。这种人在孔子看来,叫作“质胜文则野”:内在比外在好得多,外在完全不讲究,所以这种人,可能会有粗野的一面。

但是“文胜质”,就如同金庸笔下的欧阳克,外在看来是翩翩公子,摇着扇子,面目俊雅,但是内在相当糟糕。

“文胜质则史”,“史”就是虚浮,不实在,仿佛某个人学了很多东西,却没有什么用。

所以“文”和“质”应该是相对的,相对是《论语》中一个很大的命题。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意思,就是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把能够修炼的部分都练得差不多了,还应该有其他的追求。这时候,我们再来学外在的表现,学礼、学义、学仁。

对于学什么,孔子说过很多。他不仅强调了学的目的,还说到了学的内容。比如让人们学“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学《诗经》——“不学《诗》,无以言”,学礼——“不学礼,无以立”。把这些东西学好,才能够变成一个有学问的成年人。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子讲的这一段话,是希望所有人修炼时都要有这样的进阶态度,就算你没有机会去学那么多技术、读那么多的书、掌握那么多需要知识含量的技能,最起码可以跟父母、跟他人、跟你日常所做的工作、跟你的内心对话,这就是孔子所提出的学习路径。

举个例子。“樊登读书”的学习卡是365元一年。一个人想读书,如果愿意花365元钱办一张“樊登读书”学习卡,就叫作“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了。虽然365元算是良心价,但很多人可能还是不习惯。有的人觉得花365元吃一顿饭并不贵,但用来学习就很心疼。

我还是希望更多的人“行有余力”——当已经解决了生活的问题时,能够明白自己还需要追求其他更美好的东西。 qnAcWiG6hRYe1xEc1OFX/2Kh6WwOIxVdL+HgfYjH0cRjpIl5qOsFkBg7olojBVz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