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诗经》是民间的诗歌总集,原本散落在民间,依照内容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虽有争议,但大多数学者认为孔子“删诗书,定礼乐”,把他认为最好的三百零五首,收集在了《诗经》中。
孔子认为,《诗经》三百篇,用一句话来概括:思无邪。
有人理解“思无邪”是思想纯正,也有人解释说,“思”本身没有意思,只是发语词。在《诗经》中,有一首诗就用到了“思无邪”这三个字,“思”跟“斯”可能是一个意思。
我个人偏向于认为“思无邪”是纯真无邪之意。
西方的尼采认为,文艺复兴的风骨,是勇敢与毫不虚伪。文艺复兴之所以伟大,在于它突破了过去宗教式的、虚伪的文艺表达方式,它叫人们将真实的情感流露出来。
《诗经》也是如此,它表达的是人们最真实的情感。
什么是纯真无邪?我们来感受一下《诗经》。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这些句子令人感觉舒服畅快,田园气息自然地喷涌出来。
为什么会有思无邪?经过体会和理解,我得出了最根本的原因,即《诗经》颂扬的是合理的情感和欲望。
合理的情感和欲望是孔子讲过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乐而不淫”,是快乐但不泛滥、不放纵,不像尼采所倡导的酒神文化,已经成了放纵、没有礼法的状态。“哀而不伤”,是虽然有悲伤,也怀远,偶有怨愤,但并没有造成极大的损害。
这些合理的情感和欲望,是无邪的一个表现:不矫情、不滥情、不放荡,有节制地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避免人生在痛苦和无聊之间不断波动。
为什么要强调合理呢?如果把《诗经》的文字放荡开,用夸张的表达将情感渲染得更浓烈,将喜怒哀乐抒发得更彻底,甚至为了更招人喜欢,刻意地刺痛别人的内心,加一些虐情的场景,那就失去了真实的美感。就像很多情绪表达过度的悲剧片和浮夸的喜剧片一样,游荡在痛苦和无聊之间。
孔子喜欢中庸的、调和的、适度的东西。
《诗经》所记录的是老百姓的心声,是最早期的人们在田里干活的时候,发自内心所吟唱出来的歌谣,有一种恰到好处的美感。
如果多读《诗经》,在跟人说话时,就更能够切中要害,打动人心。
孔夫子特别倡导大家多读《诗经》,让大家变得纯真无邪,做事说话合情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