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不重则不威:

端庄和假正经只有一线之隔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这是非常有名的一段话,是《论语》中最难讲的一段,也是古人最不愿意读的一段。

孔子说“君子不重则不威”,“重”是庄重、踏实之意。

我觉得拿孔子本人的形象来解释“君子不重则不威”是最好的。孔子是一个非常庄重的人,可以说是“望之俨然,即之也温”(《论语·子张》)。远远地看着孔子,觉得似乎不好接近,看起来有距离感,但如果真的去接触,觉得他可亲可近,非常温和。

康熙也说过类似的话。康熙跟臣子的关系处理得非常好,远近亲疏,做到了“可亲而不可犯”,意思是你跟我关系很好,但你不能随便过来搂着我的肩膀拍打我,说一些挑逗或者侮辱的话。这叫“可亲而不可犯”,也是“君子不重则不威”。相反,乾隆和臣下的关系就没有保持好,他跟一些臣子会打成一片,养出了和珅这样的人。

一个人怎样的状态,才能称得上是庄重、踏实?

首先,我们要深入地理解庄重、踏实的含义。真正的庄重和踏实,绝对不是装模作样,不是表演给别人看的。有人把“不重则不威”理解成贾政的形象,但我们从贾政选择女性伴侣上的品位,就知道贾政这个人并不怎么样,他亲近的是赵姨娘那样粗俗浅薄的人,但是在众人面前,永远都是庄重、踏实的样子,看似一本正经,见到贾宝玉就又骂又打。作为一个家长,这是极其错误的示范。

贾宝玉为什么总是能想到死,想到离开这个家?为什么总有繁华的盛宴就要结束之感?跟他有这样一个恐怖的父亲有很大的关系。贾宝玉已经很出色了,但父亲一见他就没来由地痛斥他,骂他“畜生”,我觉得这简直太令人痛苦了。

这就是历代的人对“不重则不威”这句话的错误理解,把“重”当成假正经,当成装腔作势。

庄重、踏实的背后到底应该是什么?我思考了一下,应该是原则和立场。如果一个人活到三四十岁,逐渐成为大家眼中的君子,成为家庭中的一家之主,或者在公司里肩负要职,这时候就需要有自己的原则和立场,不能像墙头草一样随风摇摆不定。所谓墙头草,就是不重,没有根,没有立足之本。

老子在《道德经》里有一句话,叫“重为轻根,静为躁君”,也强调了为人要庄重,庄重才有立足之本,沉着平静之人,才有力量。我们常常看到,一群人咋咋呼呼地闹着、吵着,而最有话语权的,往往是那个不说话的人,只要这个人一开口,则掷地有声。这就是“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一个人怎样做到“重”,做到有原则、有立场呢?最典型的表现,就是不为外物所动摇。我们可能会遇到这样的诱惑,比如有人对你说:“给你钱,这件事情你干不干?”“干这件事有好处,你要不要好处?”如果一个人面临诱惑,没有丝毫的抵抗力,那就成了欲望的奴仆。

当然,也不是要求人人都做到无欲则刚,任何人都不可能真的无欲无求,但最起码,一个人不要轻易被蝇头小利诱惑。有的人之所以作恶、人品糟糕,起初正是因为蝇头小利令他动摇,丧失根本,出卖原则,远离了“君子不重则不威”。

这一句话,是孔子亲身示范得出的。我们不妨回头默诵一下,想象孔子“望之俨然,即之也温”的形象。

“学则不固”,可以和“不重则不威”一起理解。为什么一个人的所学不够牢固?正如我前文所讲,因为不重就没有根,没有根,就容易被欲望带走。当你被欲望带走的时候,所学的东西也就不稳固,会左右摇摆。

苏东坡曾说“八风吹不动”。什么叫八风?类似毁誉称讥。外部的流言蜚语,或者对你的褒扬都是风,当这些欲望之风不断地吹拂你时,你是否能够坚守自我而不动摇?如果一个人没有自己的底线、原则、价值观,哪怕学了很多道理,能把《论语》倒背如流,言必称“子曰”,但一遇见诱惑、一遭遇批评、一碰到奉承、一承受压力,就马上放弃,改变原则和立场,就是“学则不固”。

“学则不固”的“固”,不是北京话说的“轴”,不是冥顽不灵的僵化。孔子所说的“固”是指内化,也就是看你的学问是否能成为你人生的一部分。

我们读《论语》也好,读《老子》也罢,最重要的是能否将书中的智慧变成生活的一部分,融入血液,而不是变成口头禅。口头禅就是在嘴上挂着反复念叨的话,却不一定进到了心里。

如果做一个“最喜欢的古代文人”票选,估计排在前几位的,应该有苏东坡、陶渊明,也可能有孔子。当然,也有很多人不喜欢孔子,因为孔子不是诗人,没有写流传广泛的诗作。

很多人喜欢苏东坡、陶渊明,因为他们的作品不仅仅是诗文,还有他们的人生、他们的品格、他们的生活理念。

好的作品,是创作者用人生演绎出来的,他们所做的事情,也能够佐证他们的诗作。他们的诗文与作为是合一的,因此才难得,才会无限美好。

《苏东坡传》让我们看到了苏东坡的一生,从生到死,光明磊落。

陶渊明是人文主义者。陶渊明家里请了仆人,但他怕家人对仆人不好,专门留了个条,写着:“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意思是仆人也是别人家的孩子,也需要被爱护和尊敬。

如果一个人能够把自己的学问,与自己的人生理念和行为方式牢牢地绑在一起,这才叫作“固”。

“不重则不威”的后面,为什么能够接上“学则不固”?很多人觉得这两句话挨不上,第一句话讲的是不要装模作样,第二句话是说考试怎样才能过关,这两句话怎么能放在一起呢?

当然不能这么理解。只有懂得第一句所讲的“重”,才能够真正地做到“固”。

“主忠信”,“主”就是坚持,“主忠信”就是坚持以忠信为原则。

“无友不如己者”是孔子说过争议最大的话,直接翻译就是“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

对此,鲁迅先生提出强烈反对,认为如果不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那就是势利眼;况且,比你强的人凭什么跟你交朋友呢?倘若每个人都“无友不如己者”,那人人都交不了朋友。

苏东坡也产生过类似的疑问:“如果你想和比你强的人交朋友,但对方不跟你交往怎么办?”

后来,有人提出新的解释,认为“无友不如己者”的意思是“你的朋友没有一个不比你强大”。你的朋友当中,总有人在某些方面比你强,所以你要多去看朋友身上比你强的那一部分。这其实是在给孔子辩解,牵强附会。

我认为,“无友不如己者”的意思是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但是有一个地方,我的理解不太一样——“友”可以是个动词,是主动结交的意思。我们人生当中的很多朋友,是命运带来的。比如你的发小,他跟你很亲密,但这是命运带来的,他正巧出生在你们家隔壁,与你年纪差不多,从小和你一起玩泥巴长大。长大了,你不可能跟他说“无友不如己者,所以我在自己的朋友圈里‘辞退’你”,因为你们已经是朋友了。

我们的一生中,有很多朋友是自动带来的,比如同学、邻居等,我们在相处中慢慢生出感情,没有刻意去结交。而“友”这个字,如果将它理解成一个动词,那就是“主动结交”之意。因此,这句话的意思应该是,我们在生活中需要主动去结交一些优秀的人。比如孔子曾经千里迢迢跑到洛阳拜访老子,向老子请教问题,与老子结交,他觉得老子非常值得尊敬。

我们不必拒绝命运为我们带来的朋友,但同时也要主动结交那些比我们强的人,让他们的思想和学问影响我们。这样就是每天在向上求索,在不断地进步。

我认为孔子说的这句话,是他对自我的要求,这样的好处就是朋友圈会不断地优化。人一生中交友的数量是有限的,我们应该在自我提升的同时,去与更多优秀的灵魂对话。优化朋友圈,并不意味着背叛朋友,人与人走着走着就散了,这也很正常,但是你要有意识地结识自己喜欢的人,与品德、情操、眼界、涵养都更好的人在一起。

《荀子·劝学》中有句话叫“蓬生麻中,不扶而直”,蓬草那么柔软,一长就歪了,但生在麻草里面,却很挺直。如何优化自己成长的环境,这在古代是个很常见的命题,你一定要交到好朋友,如果你总是与损友为伍,那慢慢地就会被带歪。

有的家长把孩子送去国外留学,结果几年后孩子带着一身的坏毛病回国。因为在国外,一些富二代会聚在一起飙车、娱乐,醉生梦死。我甚至见过有人留学归来,连英文都不会说,所有的作业靠花钱买,只是“混”到了文凭。

“无友不如己者”,代表着我们对人生的积极追求,我们在人生进步的路上,要主动结交的是那些有闪光点、能让我们有所启发的人。

“过则勿惮改”中的“惮”是忌讳的意思。一个人总会犯错,如果你犯错了,不要耿耿于怀,不要忌讳这件事。

这就像我前文所提到过的《终身成长》。

《终身成长》提醒我们,错误是学习的机会。当我们面对错误时,很容易产生的反应是生气、遮掩、文过饰非,这样,错误只会越来越大,你需要花更大的代价去弥补错误。

如果在一家公司里,有一个永远不犯错的领导,那是非常可怕的。他标榜:“我从来不犯错,我绝对没错,如果有问题,一定是别人的问题。”把所有责任推给员工,大家也不敢提意见,到最后可能会发现,他犯了最无法挽回的错误,导致公司的整个战略方向都错了。

这件事情的难点就在于:过则勿惮改。要看一个人犯了错,能不能够面对它,能不能够承认它,能不能够不忌讳它。尤其是公司的管理者,要有勇气在公司里坦承,有的事情他还不知道,有的事是他们搞错了,此前的认知是不对的,现在需要认知升级。承认这样的事情,才真正做到了过则勿惮改。

“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这一段的含义极为丰富,我们也花了较大的笔墨来进行分析。

这一段话,同样是讲学习的。第一篇的基本主题都是讲学习,我们连贯起来看,前面讲内化的前提,后边讲内化的过程。内化的过程,就是要能够以忠信为根本,去追求向更好的人不断地学习,如果犯了错,别怕改正。实际上,就是把人际关系中他人的力量和自身的终身成长结合起来,这就是学习最好的路径和方法之一。 oG0DCeloN3OImCB4KiKWbXVurUS/RSfYwnOhrGXFgXPHdqm8FqFmcSXXiOGZF0I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