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〇二
国宝墨皇
——平复帖

《平复帖》

西晋 陆机

纵 23.7厘米

横 20.6厘米

牙色麻纸墨迹

北京故宫博物院

彦先羸瘵,恐难平复,往属初病,虑不止此,此已为庆。承使唯男,幸为复失前忧耳。吴子杨往初来主,吾不能尽。临西复来,威仪详跱。举动成观,自躯体之美也。思识□量之迈前,势所恒有,宜□称之。夏伯荣寇乱之际,闻问不悉。

说起中国最独特的艺术,非书法莫属。从殷商甲骨文到如今仍在使用的汉字,几千年不断,这是华夏文明最有生命力的传承和见证。汉字之美,外国人看得一头雾水,认为难学难念,其实那既抽象又形象的间架结构,本身就是一幅韵味无穷的画,任何一种艺术都无法与书法相媲美。物理学家说,物理定律讲究优雅,爱因斯坦的公式E=mc 2 看起来最简单,却能解决绝大部分问题,变幻莫测,这是对优雅最好的定义。书法便是优雅的象征,仿佛被古人施了法术,让人着迷。


风流亡国臣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民国时期“京城四少”之一、著名大收藏家、鉴赏家张伯驹先生在“湖北赈灾书画展览会”上与《平复帖》相遇,一见倾心。他在《陆士衡平复帖》中写道:“晋代真迹保存至今,为惊叹者久之。”

《平复帖》被称为“法帖之祖”“墨皇”,位列中国九大镇国之宝 ,也是现存最早的书法作品,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件流传有序的晋代珍品。“流传有序”是证明一件作品高贵身世的“族谱”,题跋、印章为后世了解它们增添了更多资料和佐证。

从《平复帖》右边看起,最显眼的莫过于宋徽宗用瘦金体所题的“晋陆机平复帖”,下钤“双龙小印”,并有“宣和”“政和”二印。这说明宋徽宗主持编纂的《宣和画谱》收藏过《平复帖》,并且“平复帖”这个名字,是由宋徽宗所起;左边还有一行小楷,“原内史吴郡陆机士衡书”。经考证,此处缺了两个字,完整应为“晋平原内史吴郡陆机士衡书”。这是本法帖的第一个重要线索:作者是晋朝内使,原属三国东吴,现属吴郡的陆机,士衡是他的字。

双龙小印

宣龢

政和

宣和

“平复”二字取帖中之字,经启功先生研究,全帖释文如下:

彦先羸瘵,恐难平复,往属初病,虑不止此,此已为庆。承使唯男,幸为复失前忧耳。吴子杨往初来主,吾不能尽。临西复来,威仪详跱。举动成观,自躯体之美也。思识(缺字)量之迈前,势所恒有,宜(缺字)称之。夏伯荣寇乱之际,闻问不悉。

西晋距今已一千七百多年,是中国书法最辉煌的时代,著名“网红”书法家王羲之便是晋人。而陆机却不为人熟知,只这一幅法帖流传于世,与王羲之相比,其实毫不逊色。

陆机出生于三国中的吴国,祖父是孙吴丞相陆逊,陆机与弟弟陆云一同被形容为“少有奇才,文章冠世”“太康之英”。可惜陆机二十岁时刚在吴国出仕,孙皓便将吴国拱手相让给司马家。晋朝时爱惜人才,像陆机这样从小名满天下的东吴大学问家,一定会被重用。但是,在那个时代,名节比命重要,连皇帝都会在意史官怎么写自己。魏晋之所以能成为书法的黄金时代,也正因这种魏晋风度,在书法上也讲究“风骨之韵”。撑起魏晋风骨的这些大名士,个个字如其人,每个字都是靠一生的行践甚至是掉脑袋才写出来的。最终,陆机放弃了大好前程,在家隐居。

魏晋名士分三派,一派是“竹林派”,山涛、阮籍、嵇康等“竹林七贤”,虽出身世家,但不满朝局,遂远离朝堂政治,放浪形骸,最终还是难逃被司马氏迫害的厄运。山涛妥协入仕,嵇康几人宁死不屈,一曲“广陵绝唱”成为几千年来中国文人的精神偶像。一派是“正始名士”,算是魏晋名士鼻祖,因为生活在司马昭、司马师时代,下场也不太好。最后一派是“中朝名士”,是最小的一辈,为朝之重臣。这时晋已统一全国,司马炎也没有父辈那么暴力,喜欢议论朝政的名士们日子才好过起来。

十年后,陆机并未直接跑去晋朝求官,而是找到了在晋朝最受人爱戴的张华,靠他的背书进入了权力阶层。其实,张华是当年帮助晋帝司马炎灭吴的主力,所以陆机的做法一直被后人诟病。有人说他此举太心机,有本事就隐一辈子,眼红功名利禄,为什么不直截了当,非要假借他人之手?再加上他顶着天才少年之名,瞧不惯他的人,洛阳比比皆是。

《世说新语》是这样述说陆机初到洛阳的日子的:

卢志于众坐,问陆士衡:“陆逊、陆抗是君何物?”答曰:“如卿于卢毓、卢珽。”士龙失色,既出户,谓兄曰:“何至如此?彼容不相知也。”士衡正色曰:“我父、祖名播海内,宁有不知?鬼子敢尔!”议者疑二陆优劣,谢公以此定之。

这位挑衅陆机的,便是当权大红人卢志,类似于村里来新人了,赶紧当众欺负欺负他:“陆逊、陆抗是你什么人?”陆机说:“跟你和卢毓、卢珽的关系一样啊!”陆机的弟弟陆士龙觉得有点儿尴尬,便劝他哥哥:“何必呢,何必呢?”陆机说:“咱家是东吴四大家族之一,咱父亲、祖父名播海内,他会不知道?龟儿子!”从此,后人就凭这件事来评判陆氏兄弟二人的品行优劣。

陆机的骄傲可见一斑。他在做诗文的时候也是以辞藻华丽出名,无一处不是引经据典,用腹黑的话形容就是“生怕别人不知道他有学问”。可以说,他的文采高于王羲之,虽然书法只有一幅传世,也足以与“书圣”比肩。


章草代言人

《平复帖》是陆机在晋朝入仕之后写给友人的一封信,信中“八卦”了彦先、吴子杨、夏伯荣三位好友的近况。

大体便是彦先重病,如果早先好好治疗,也不至于难以痊愈,幸好还能勉强活着,还有一个儿子能继承家业。吴子杨当初来我家拜访时,我怠慢了他,如今再来,看着顺眼多了,举止轩昂,玉树临风。至于夏伯荣,因战乱没有任何消息。

《平复帖》用纸十分粗糙,极难上墨,类似于今天出土的汉纸,字由秃笔写就,所以十分珍贵。法帖的字迹有缺失损毁,业界有很多不同说法,启功先生的释文最被世人认可。这幅法帖的字体完全不同于我们熟知的王羲之字体,比王羲之字体早将近几十年,是一种我们现在极少见到的,介于汉简隶书与之后的草书之间,是过渡转变的特殊时期的字体,名章草。

先秦是篆书时代,古象形文字味道很浓,字形修长,笔画特别多,上疏下密,飘逸大气,青铜器上的铭文就是篆书。秦代为小篆,统一中国后小篆就成了通行的文字。两汉以隶书为主,笔画比篆书简单不少,从象形文字向抽象文字转变,四四方方,古朴大气,工整精巧。隶书讲究下笔要稳,结尾笔画向上翘起,故称“蚕头燕尾”。到了三国两晋,字体就丰富起来,大名士开始常用行书、草书。与王羲之书法最大的不同在于,《平复帖》为章草,由隶书的快捷写法演变而来,是草书发展的萌芽阶段,所以虽是草书,却带有隶书的影子。其最大的特点是“隶出隶入”,即起笔、落笔都是隶书风范,字与字之间是独立的,绝没有一笔相连。《平复帖》见证了篆书、隶书到草书转变时期字体写法的变化,如同甲骨文、铜器上的铭文一样,是活生生的汉字化石。章草以一种不同的姿态,填补了中国书法史上的一处空白。

小篆
《仪征阮氏重橅天一阁北宋石鼓文本》

清嘉庆二年 阮元原刻初拓本

帖是古代文人写写日常小记录、给友人写信的一种文体,没有骈文那么讲究辞藻典故,也没有诗歌那么浪漫大气,有种难得的放松,自在随意,最体现人的真性情。《平复帖》九行八十四个字,完完全全体现了魏晋少年天才陆机超高的书法才华——奇绝、苍老。

《平复帖》最先吸引张伯驹老先生的,应该是满篇扑面而来的苍茫古意、大气混沌,带有浓浓古象形文字篆书、隶书的基因,又有草书的潇洒飘逸,通篇布局率性自然,像散落天空的星辰。就拿“平复”二字来说,用笔老辣,间架结构保持着稳重的长方形,在结尾撇捺之处肆意飘逸,韵味无穷,仙气缈缈,与此同时还保持着隶书的浑圆厚重,非常克制。古代书画注重追求“高古”,即平淡自然,不露痕迹,就好像在花即将完全绽放时迅速收合,这才是至真至纯的最高境界。

隶书
《魏孔羡碑》局部
又名《鲁孔子庙碑》

曹植撰 梁鹄书

明拓本

北京故宫博物院

章草
《平复帖》局部

行书
《兰亭序》冯承素摹本局部

草书
《古诗四帖》局部

唐 张旭

纵 29.5厘米

横 195.2厘米

五色彩笺纸

辽宁省博物馆

《平复帖》被北宋大书法家米芾定为“晋贤十四帖卷”之一,这是我们所知道的它第一次流落民间后首个完整清晰的收藏记录。随着宋朝的灭亡,《平复帖》又流落民间,直到明代才再现踪迹。从法帖尾部的题跋和收藏印章上可以看出,后代熠熠生辉的大名家,无不对其仰首膜拜。

明董其昌写道:

右平原真迹,有徽宗标字及宣政小玺。盖右军以前、元常以后,唯存此数行,为希代宝。予所题签在辛卯春,时为庶吉士,韩宗伯方为馆师,故时时得观名迹,品第甲乙,以此为最。惜世无善摹者,予刻《戏鸿堂帖》,不复能收之耳。甲辰嘉平月朔,董其昌题。

明张丑《清河书画舫》子集引《宣和书谱》记载:“陆机《平复帖》,作于晋武帝初年,前王右军《兰亭燕集序》大约百有余岁。今世张、钟书法,都非两贤真迹,则此帖当属最古也。”据说,张丑日日研读,才勉强读出十四个字。

从跋尾的收藏印中得知,《平复帖》流传到清代,历经大收藏家梁清标、安岐等人,终流传到乾隆手里,光绪时,转入恭亲王府,倒数第二个主人便是“旧皇孙”溥心畬。

安仪周家珍藏

张伯驹珍藏印

京兆

皇十一子成亲王诒晋斋图书印


终得平复

再后来的故事,张伯驹老先生都一一记录了下来。自画展惊鸿一瞥之后,老先生念念不忘,“卢沟桥事变前一年,余在上海闻溥心畬所藏韩幹《照夜白图》卷,为沪贾叶某买去。时宋哲元主政北京,余亟函声述此卷文献价值之重要,请其查询,勿任出境。比接复函,已为叶某携走,转售英国。余恐《平复帖》再为沪贾盗卖,倩阅古斋韩君往商于心畬,勿再使流出国外,愿让余可收。”溥心畬开价二十万银圆,当时张伯驹拿不出那么多钱,又拉着张大千去说和,溥分文不降。卢沟桥事变那一年夏天,张伯驹在火车上偶遇傅沅叔先生,得知溥心畬丧母,银行每日提现有额度,急需现金,他便提议将《平复帖》抵押在自己这里,借给溥心畬一笔钱应急。第二天,溥心畬回复:四万银圆,卖给您了。之后,将《照夜白图》卖到英国的古董商白坚甫欲以二十万银圆求此帖转卖给日本人,幸亏张伯驹抢了先。

北京沦陷后,老先生带着夫人潘素四处逃难,流离失所,却始终将《平复帖》带在身边,藏在衣被之中,整整四年。最终,《平复帖》得以留在中国,后来才有王世襄先生考证出唐代的两枚收藏印,将收藏时间线提前了一个朝代。其后,启功先生用一生时间考证出《平复帖》全文,解开这八十四个章草的千古之谜。

《陆士衡平复帖》记录了张伯驹与《平复帖》的故事,结尾处这样写道:“丙申,余移居后海,年已五十有九,垂老矣。而时与昔异,乃与内子潘素商定,将此帖捐赠于国家。在昔欲阻《照夜白图》出国而未能,此则终了夙愿,亦吾生之一大事。而沅叔先生之功,则为更不可泯没者也。”

张伯驹将历尽千难万险、用一生守护的《平复帖》无偿捐献给了北京故宫博物院,现在的人因此才能三生有幸得见千年文物“墨皇”之真容。 6MV8jv469V5u2GB9RP3Mv2ETISf4iPiAYak6jQFE2eAb2LG8BAOjqOkVNkNoTAN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