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举平叛

到底谁胜谁负,那就要看怎么打了。先看杨谅一方。杨谅一起兵,就走了一步臭棋。他打出了一个口号,叫“杨素造反,清君侧”。这口号实在不怎么有力。要知道,杨谅当时最值得利用的事情就是爸爸隋文帝杨坚死因不明,天下议论纷纷。如果这个时候打出杨广弑父,自己替父报仇的旗号,那就等于从政治上颠覆了杨广的合法性,同时也给自己赢得了名分。可是他居然说什么杨素造反,这就陷入了只反贪官,不反皇帝的套路之中。既然如此,只要皇帝出来辟谣,说杨素没有造反,他的行为不就没有合法性了吗?所以说,这是一步臭棋,在政治宣传上已经丢分了。

这还不算,紧接着,杨谅在战略部署上又开始丢分了。杨谅虽然已经起兵,但这仗应该怎么打,他还真没想清楚。这时候,那个撺掇他起兵的王頍来给他出主意了。他说: “王所部将吏家属,尽在关西,若用此等,即宜长驱深入,直据京都,所谓疾雷不及掩耳。若但欲割据旧齐之地,宜任东人。”

什么意思呢?杨谅的部众和家人都在关西地区,得要合理利用。这里指出了两条路,让杨谅选。

一条路是夺权,就是王頍所说的 “长驱深入,直据京都” 。一鼓作气打到大兴城去,自己当皇帝。

还有一条路是割据,就是王頍所说的割据旧齐之地。

这两条道路不同,接下来的战略部署也不同。如果杨谅想要夺权,那就应该尽量利用手下关陇豪杰的力量;如果杨谅想要割据,那就应该尽量利用原来北齐的文武官员。

两条路都摆在杨谅面前,杨谅却拿不定主意了,他两头都不想放弃。而这种首鼠两端的心态意味着作战方向不明,战略部署又丢分了。

还好,眼看着王爷拿不定主意,大军不知道往哪里去,一个叫裴文安的官员给他出了个两全的主意。裴文安说,大王您的实力非常强,可以兼顾。一方面,您可以安排一些老弱病残,非主力部队,在山东地区扼守要害,顺便也攻城略地;另一方面,您要把主要兵力用在向西突破上。

如何向西突破?裴文安毛遂自荐说,我愿意做前锋,攻打黄河东边的蒲津关(今陕西大荔县东)。在蒲津关渡过黄河,就进入京畿地区了。等我渡河成功,您再率领大军跟进,大兴城那边肯定措手不及。他措手不及,您兵临城下,在这种情况下,京师内部肯定不稳,到那时候,您再借着军威号令天下,谁敢不从?十天半个月之内,天下不就都是您的了吗?

平心而论,这是非常务实的一个意见,表面上兼顾了夺权和割据两头,但核心意思还是要夺权,而且有具体可行的方案。杨谅一听,很高兴,就这么办了。

于是,杨谅委任裴文安为柱国,率领大军,直奔蒲州城而去了。

这支征西大军打得比预期还顺利,没损失一兵一卒就进了蒲州城。为什么?因为杨谅这边使了一计——移花接木。

他挑选了几百个精锐骑兵,都蒙上幂篱(当时贵族妇女出门戴的面纱),来到蒲州城下,谎称是杨谅的女眷,要回大兴。既然是王爷的女眷,守城的士兵自然不敢随便检查,马上开门放行。结果,这几百个精壮骑兵一进城,马上露出本来面目,直接就朝蒲州刺史的衙门杀过去了。蒲州刺史毫无思想准备,事起仓促,干脆弃城逃跑了。

就这样,裴文安兵不血刃拿下了蒲州城。拿下蒲州,按照原定的计划,接下来就要渡过蒲津关,过黄河了。而一旦渡过黄河,杨谅至少就有了百分之五十的胜算。

那么,事情是不是就这样顺利进行的?

非常遗憾,并没有。就在这胜利在望的关键时刻,杨谅又走了一步臭棋。他紧急叫停裴文安说,你回来吧,别再往西打了,我不想夺权了,咱们专心经营东边得了。你赶快把黄河上的浮桥给拆了,守住蒲津关,别让杨广他们打过来就行。这岂不等于在战略部署上忽然变卦了?

杨谅为什么会这样做?因为他胆怯了。要知道,杨谅虽然是并州总管,但是,因为受宠,他根本没上过战场,更没打过硬仗。现在,一旦渡河,可就是和二哥杨广真刀真枪地干上了,杨广是个厉害角色,他能打得过吗?还未交锋,杨谅自己先心里发虚了。

这时候,他又想起王頍所说的第二条道路了,与其决一死战,还不如稳妥一点,割据山东呢,日后井水不犯河水,各自当皇帝,不也挺好吗?所以,干脆改主意,不往前进攻,改防守了。

问题是,他这样临时改为防守,到底对不对?其实大错特错。要知道,他是叛军,虽然暂时有兵力上的优势,但是就总体实力而言,绝对不如朝廷,所以兵贵神速,只有打杨广一个措手不及,才有可能取胜。而杨广那边虽然暂时因为准备不足,处于劣势,但是,只要给他足够的时间,就能调兵遣将,发挥整体优势。此刻杨谅居然主动放弃优势,拿自己的弱项去拼杨广的强项,那不是自找倒霉吗?

果然,杨谅这边一松劲儿,杨广那边马上就用劲儿了。派来一个战神级别的将领领导平叛战争。这个战神是谁?就是杨谅口号里要消灭的宰相杨素。杨素可是常胜将军,平生还没打过败仗。接到命令之后,杨素马上率领大军趁着月黑风高,衔枚夜度,偷袭蒲津关,杨谅这边的守军还在做梦,蒲津关已经被杨素一举拿下了。蒲津关易手,战争局面其实就初步扭转了,原来是杨谅率军往西打,现在,成了杨素率军往东打了。

往东怎么打?杨素决定,擒贼先擒王。只派少量军队牵制山西南边的州县,自己率领几万主力部队一路北上,直扑杨谅的老巢晋阳。杨谅派了一个叫赵子开的将军,率领十多万大军,在晋阳南边的霍邑迎战。赵子开也是个有本事的人,仗着自己人多,在每一个山口都竖起了栅栏,严防死守,自己则屯兵高壁,居高临下。

杨素这边只有几万人,敌众我寡,地形又不利,硬拼肯定不行。怎么办?杨素是个有智慧的人。他把大部分主力留下,跟赵子开对峙,自己悄悄率领一小队骑兵,往霍邑东北边的霍山摸下去了。这支别动队沿着悬崖峭壁,摸到了赵子开大营的后面。悄悄安营扎寨。扎下营之后,杨素发话了:咱们留三百人守营,其余人跟我去冲击赵子开的大营。谁愿意留下来?士兵一听要冲击赵子开的大营,都吓傻了。咱们这儿才一个别动队,人家那里几万大军,怎么冲击?那不是找死吗?纷纷要求守营。一共三百个名额,你争我抢,大打出手。

一看这情况,杨素微微一笑,又发话了,决定留下守营的,出列!三百个优胜者马上站了出来。杨素看了看他们说,这三百人贪生怕死,给我斩了!一时间,三百颗人头滚落在了营帐之前,其他人都吓傻了。这不是杨素当年打突厥时候的故技吗?杀完三百人,杨素再问,谁留下来守营?没一个人说话了,大家都抱定必死之决心,跟着杨素就朝赵子开的大营杀过去了。

赵子开万万没料到杨素能摸到他后边,以为是神兵天降,马上乱了阵脚。一看敌军乱了阵脚,原来跟赵子开对峙的杨素大军也大举进攻,两面夹击之下,赵子开兵败如山倒,十几万大军死的死,伤的伤,溃不成军。

赵子开一败,杨谅可吓坏了。好在他手下兵多,赶紧亲自率领大军,到太原南边的蒿泽(今山西平遥西)抵挡杨素。

这时候,双方兵力对比又是如何呢?杨素还是那几万人的军队,而杨谅则有十万人,从人数对比来讲,杨谅还是占优势的。只要接下来的战役好好打,谁胜谁负还未可知。问题是,就在这时候,杨谅又开始下臭棋了。

眼看杨素大军压境,天下起了大雨,他又胆怯了,居然下令说:时气不好,咱们先往回撤吧!拔腿就要往回跑。杨谅的军师王頍一看这情况,赶紧制止说: “杨素悬军深入,士马疲弊,王以锐卒自将击之,其势必克。今望敌而退,示人以怯,沮战士之心,益西军之气,愿王勿还。” 杨素那边是疲劳之师,我们这边是以逸待劳,只要我们下定决心打,一定能打赢。但是,如果望风而退,那士兵的士气就完了,结果也就很难预料了,大王,请您三思,千万别着急撤退啊!

面对王頍提这样有理有据的建议,杨谅怎么处理?他都要吓得尿裤子了,哪儿还听得进去,只知道没命地往回跑。

杨谅仓皇回撤,杨素这边可是大踏步地前进。在太原南边的清源(今山西清徐),杨素终于追上杨谅了。

一场大战随之打响。打的结果如何呢?跟王頍估计的一样,杨素这边是宜将剩勇追穷寇,杨谅那边则是兵败如山倒,溃不成军。之前不是说陈朝大将萧摩诃曾经力劝杨谅叛乱吗?就在这场战斗中,萧摩诃也被活捉了。杨谅本人倒是狼狈逃回了晋阳,不过,打下了清源,晋阳也就成了一座孤城,杨素乘胜追击,很快就包围了晋阳,杨谅穷途末路,只好出来投降。

就这样,杨谅起兵一个多月,以失败告终。 O9qUsKFxBkAmXlfWys79v/XIXC7r29z5tZ521Ml2xUFPSRABy937JeTJRUhXwrZ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