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众人眼中的“大暴君”。可是,谁能否认他的审美价值呢!万丈豪情,千秋功业,再配上一个悲剧性的结局,一个不铁面无情的谥号,如此巨大的张力,万人恨,万人迷。
在我家里,妈妈最喜欢为隋炀帝鸣不平了。她总对隋炀帝的英雄气概啧啧称奇,也总为他后来的身死国亡叹息不已。每到这时候,我就问她:“隋炀帝可是踩着万民的尸骨去摸天呢,您一个小老百姓,愿意生活在他的统治下吗?”老人家立刻不说话了,但是,到下一次,照样惋惜。
爸爸更有趣。有一天,他推开我的房门,递给我一张皱巴巴的纸,然后说:“我写了一首诗。”我赶紧肃立,拜读。这哪里是一首诗哟!是六首呢,有绝句,有律诗。更重要的是,所有的诗都指向一个共同的主题——隋炀帝。我在微博里写过,爸爸是一个有点才子气,又有点英雄气的人。他会半真半假地感慨生不逢时,未能允许他大展长才,而我和妈妈会半开玩笑地打击他,说他有心无力。时也,命也,这不正是人类慨叹的永恒主题吗?
这六首诗就放在我面前。我确信,它们的第一读者和批判者绝不是我,一定是我那有着清醒头脑和发达情感的妈妈。我还确信,它们最终的读者和批判者仍然不是我,因为我已经打算把它们奉献给大家——我的读者们。
《怀古六首》——蒙善泉
春水悠悠秋水长,运河两岸好风光。
稻浪滚滚千顷碧,荷花亭亭十里香。
扁舟浮云织锦绣,绿柳青烟笼画舫。
翁媪黄昏闲来坐,指点晚霞话隋皇。
半江锦帆半江霞,风拂绿草水蒙沙。
扬子浪卷千堆雪,钱塘潮推一线涯。
石头城下听昆曲,虎丘塔侧品新茶。
最是游人销魂处,隋堤柳影洛阳花。
祁连山高万木幽,瀚海黄河一望收。
大斗拔谷君涉险,观风行殿草伏诛。
怀远何惧餐风露,睦邻敢忘万兜鍪。
隋筑长城今安在,惆怅遥瞻漠北头。
洛城一望春渐深,隋堤漫步忆前尘。
勃兴忽亡誌千古,载舟覆舟俱斯民。
雷塘自古号繁华,碧瓦红墙百千家。
可叹一隅隋皇墓,孤坟老树宿寒鸦。
和风微醺日欲斜,红楼碧野接天涯。
游人或谓春将老,我来雷塘拾落花。
妈妈眼中的隋炀帝在叹息里,爸爸眼中的隋炀帝在诗文里。那么,我眼中的隋炀帝呢?应该就在这本书里吧。很多朋友会发现,和我以前的几本书不同的是,这个前言并未涵盖对隋炀帝的整体评价。也许,如此毁誉交织的人生,如此跌宕起伏的命运,如此波澜壮阔的历史,本来就不该由一篇短短的前言容纳。因此,还请您耐下心来,从头看起。
蒙曼
2012年5月4日
|
第一章 |
|
从第一次征讨高句丽开始,隋炀帝不仅在对外战场上损兵折将,国内的老百姓为了逃避沉重的赋役,也纷纷起兵造反。而隋军第二次东征高句丽,眼看胜利在望,礼部尚书杨玄感却突然在后方起兵造反,迫使隋炀帝紧急撤军,功败垂成。这个改变了整个战局的杨玄感究竟是何许人?他为什么要在此时造反?
一
杨玄感这个直接打乱了隋炀帝二征高句丽计划的人可不是一般的鼠窃狗盗之辈,恰恰相反,此人是个大贵族,“三好生”。
第一,出身好。杨玄感是大名鼎鼎的宰相杨素的长子。要知道,杨素是关陇贵族集团中的重量级成员,官至司徒、尚书令,爵封楚国公,是隋朝官位最高的大臣。有父如此,杨玄感也就成了当时第一等的贵公子。这样的出身,本身就意味着无限的号召力。
第二,能力好。杨玄感跟乃父杨素一样,允文允武,按照《隋书·杨玄感传》的说法,就是“ 骁勇,便骑射,好读书 ”,从小就非常勇敢,而且弓马娴熟,还喜好文墨。这种文武兼资的素质在当时非常受人推重。
除了有这样的基本素质,杨玄感个人能力也很强。他当初担任郢州刺史的时候,年纪尚轻,又是“空降干部”,所以,当地官员都没把他放在眼里,等着看他的笑话。杨玄感上任之后,不急不躁,先派了一些耳目眼线调查情况,把手下官员的德行能力,乃至贪污受贿情况都搞了个一清二楚,这才分别找他们谈话,做出下一步工作安排。这些官员一看,自己的隐私都被杨玄感掌握得丝毫不差,还有什么勇气再跟他叫板。从这一件事,就可以看出杨玄感的心机与气度。
据说,杨玄感小的时候发育比较晚,学会说话和走路都比别人迟些,很多人都以为他是个傻孩子。只有他爸爸杨素不以为然,总跟别人说: “此儿不痴也。” 有道是知子莫若父,杨素眼光精准,曾经一望之下,就预判出唐朝的两大开国元勋封德彝与李靖,面对自己朝夕相处的儿子,他怎么可能判断失误!
第三,风度好。杨素就是美男子,当年平陈战争的时候,往船头上一站,江南人都以为是江神下界。杨玄感深得其父之风,也长得高大威武,美髯飘飘。不过,讲杨玄感风度好可不光指长相,更重要的是他待人接物的态度。按照《隋书·杨玄感传》的说法,杨玄感 “性虽骄倨,而爱重文学,四海知名之士多趋其门” 。虽然自己出身高贵,平时对一般同僚也比较傲慢,但是,对于有文学才华的名士则是非常客气。礼贤下士的名气一传开,跟他交往的人也就越来越多了,这样一来,杨玄感的社会声望也非常高。
因为有这么多过人之处,杨玄感的仕途相当顺利。在隋文帝一朝,他就已经官拜柱国。柱国可是二品大员,当时杨素官居尚书右仆射,也是二品官,所以每到朝会的时候,父子两个都站在同一排。隋文帝不是最讲孝道吗?觉得儿子和爸爸站在同一排有违孝道,特意让杨玄感降一等,到三品官的序列里排班。
面对这样的安排,杨玄感如何表态?他赶紧拜谢说: “不意陛下宠臣之甚,许以公廷获展私敬。” 我没想到陛下钟爱我到这个程度,能够让我在朝廷里还表现出对爸爸的恭敬之心。这话说到隋文帝心坎里去了。从此,对杨玄感更是另眼相看。
隋文帝对他不错,隋炀帝也没有亏待他,大业初年,杨素去世,杨玄感以长子的身份袭爵楚国公,很快官至礼部尚书,这可是所谓尚书八座之一,权力很大。
这样看来,杨玄感要官有官,要爵有爵,要名有名,幸福指数应该相当高。按道理来讲,这样的人最应该忠君爱国,与国休戚了,他为什么还要造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