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矛盾的皇帝

隋朝的两代皇帝,在历史上名声都不大好。

说到隋文帝,大家一般有两个印象。

第一,欺女儿。清代学者赵翼曾经在《廿二史札记》中说过: “古来得天下之易,未有如隋文帝者。以妇翁之亲,值周宣帝早殂,结郑译等矫诏入辅政,遂安坐而攘帝位。” 隋文帝是以皇太后的父亲、小皇帝外祖父的身份夺取的北周天下,得国于孤儿寡妇之手,已经为人不齿,何况这对孤儿寡妇还不是一般的孤儿寡妇,而是自己的女儿和自己名义上的外孙。谋害至亲骨肉,这算什么本事?所以自古号称得国不正。

第二,怕老婆。因为害怕独孤皇后,隋文帝废掉了大儿子杨勇,把天下传给了二儿子杨广,就是后来的隋炀帝,结果就是这个儿子把隋朝弄灭亡了。因为接班人没选好导致亡国,隋文帝自然得负连带责任。

隋炀帝就更糟糕了。正史、野史讲了他无数荒唐的故事,主要针对三方面。

第一,奢侈。传说他为了游江都,不惜动用几百万民工挖大运河,花钱无算,死人无数。

第二,暴虐。暴虐到什么程度?隋炀帝三次发动对高句丽的战争,是战争狂人。结果,战争引起人民反抗,他又说,之所以有反抗是因为人太多,于是制定严刑峻法,对老百姓大开杀戒,这不是暴虐至极吗?

第三,荒淫。据说他在父亲隋文帝弥留之际就迫不及待地调戏父亲的妃子,还说他在江南穷途末路的时候依然广选美女充实后宫,每天临幸,夜夜不虚。当然,最有总结性的是他的谥号。炀是中国历史上最坏的谥号之一,《谥法》说: “好内远礼曰炀,去礼远众曰炀,逆天虐民曰炀。” 又好色,又害民,又违礼,又逆天,真可谓坏事做绝。

但是,事实真的如此吗?隋朝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外交各个领域都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如果隋文帝和隋炀帝两代帝王都如此荒唐,又怎么可能取得这样的成就呢?

事实上,隋文帝无论如何都可以称得上是励精之主,平生有三大优点,堪称帝王典范。

第一,勤政。

第二,节俭。

第三,爱民。

先说勤政。勤快到什么程度?唐朝的宰相萧瑀曾经有一段评价: “(隋文帝)克己复礼,勤劳思政,每一坐朝,或至日昃。五品已上,引坐论事。宿卫之士,传飱而食。” 意思是说,隋文帝每天上朝,从早忙到晚,连好好吃一顿饭的工夫都没有,还得让卫士传盒饭,吃工作餐。要知道,唐朝接的是隋朝的班,唐朝的宰相绝对没有给隋文帝吹喇叭抬轿子的可能,萧瑀能这样评价隋文帝,可见这勤政并非虚言。

再看节俭。隋文帝简朴,在历史上也是出了名的。他贵为天子,每天吃饭,只有一道荤菜;一件衣服,也是洗了又洗;他坐的车子,也是一再修理,就是不肯换辆新的。

自己节俭还不算,他对官员要求也特别严格。有一次,有一个地方官到大兴进献贡品,供品是干姜,为了方便,当然也为了好看,这个官员就把姜装在了布袋子里面。没想到隋文帝这个老守财奴看了,大为心疼,把这个官员叫过来骂了一顿。官员灰头土脸地回去了,也没太明白皇帝为什么发那么大的火,还以为自己做得不够好,下次进贡香料,居然用毡袋子包裹起来。隋文帝觉得此人死不悔改,直接拉过来,打了一顿板子。这下官员才明白过来,不是自己做得不好,而是做得太好了,看来皇帝所谓勤俭治国,不是喊口号,而是动真格的。按照这个逻辑,若是隋文帝看见林黛玉拿绢袋子葬花,还不得当场气死。这样的皇帝,可能生活上是缺乏一点情趣,但是,他绝不会劳民伤财,这对于一个大乱之后亟须涵养元气的国家而言,该是何等重要!

再看爱民。这方面,隋文帝可圈可点的事情就更多了。开皇十四年(594),关中大旱,闹饥荒,隋文帝没办法,只好带着老百姓到洛阳去讨生活,这在当时叫作“就食”。一路上,文帝就跟老百姓走在一起。山长水阔、路窄人多,走着走着,老百姓不免就挤进皇帝的卫队里了,离皇帝这么近,防护工作当然难做。卫队出于安全考虑,想把老百姓赶到一边去,没想到隋文帝不干了,不仅不驱赶老百姓,看见老百姓拖家带口的,自己还赶忙退到路边,让老百姓先过。遇到山路崎岖的地方,他又让卫兵把老百姓肩头的担子接过来,放在马上。这样爱民如子,把老百姓感动得热泪盈眶。

可能有人会说,文帝是开国皇帝,开国皇帝一般素质都还不错。但是隋炀帝太差劲了。这也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了。其实,隋炀帝虽然在爱民、节俭方面不及隋文帝,但是,至少在勤政方面一点都不亚于其父。隋炀帝在位十三年,真正住在大兴城里的时间不足两年。住在东都洛阳的时间也不到四年。那其他时间都干什么去了?到各地巡游去了。有人会说,皇帝整天游山玩水,不就是劳民伤财吗,怎么能叫勤政?

要知道,隋炀帝出行,可不是都到那些山清水秀的温柔富贵乡去。他去的地方,今天请您,您都未必愿意去。比如,隋炀帝为了加强对西部地区的控制,决定亲自巡行河西走廊。

怎么去?隋炀帝走青海。从青海进入河西走廊必须翻过祁连山,祁连山主体都是海拔四千米以上的崇山峻岭,要想穿越,只能走山谷。隋炀帝就选择了一个叫大斗拔谷(今甘肃、青海两省交界处的扁都口)的山谷。大斗拔谷虽然是山谷,但海拔也在三千米以上,天气变幻莫测,刚刚还艳阳高照,马上就能变得风雪交加。不光天气可怕,路也可怕,最窄的地方只能容许一个人通过,就算贵为皇帝,也只能凭自己的两条腿走过去。隋炀帝一行十万人,走长蛇阵,从清晨一直走到深夜还没能过完,只能露宿山谷。好多小王子乃至后宫妃嫔、公主冷得受不了,只能抱成一团取暖。可想而知,隋炀帝肯定也是狼狈不堪。事实上,在这样艰苦的地方徒步穿越,纵观整个中国古代史,也只有隋炀帝一个皇帝做过。

隋炀帝往西最远走到哪里?他到过甘肃敦煌西北的玉门关。

唐代诗人王之涣有一首《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讲的就是玉门关的肃杀苦寒。想想看,连春风都不去的地方,隋炀帝居然去了,这还不能称为壮举吗?事实上,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皇帝往西走得最远的一次。

问题是,隋炀帝为什么要冒着生命危险到处旅游?最大的动力当然是开疆拓土。就是在这次巡游之后,隋炀帝在河西走廊设立了四个郡,分别是西海、河源、鄯善和且末。西海和河源都在今天的青海,而鄯善和且末则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原王朝第一次全面统治青海地区,就是隋炀帝的贡献,这还不是勤政吗?

然而,既然无论是隋文帝还是隋炀帝,都堪称一代英主,那就应该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垂范后世、威加八方,为什么隋朝会二世而亡呢?而且,灭亡得如此迅速?

从史书上我们知道,自大业十一年(615)隋炀帝亲征高句丽开始,整个隋帝国就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先是不堪劳役、兵役的农民反了,紧接着,镇压不力的政府官员反了,曾经臣服的少数民族也反了。再到后来,想要谋权篡位的野心家反了,最后,连皇帝身边最可靠的亲信、最可靠的军队也都反了。所在啸聚,四海沸腾,真是呼啦啦如大厦倾。

不到三年的时间,富强的隋帝国土崩瓦解,隋炀帝也从一个一统天下的大隋皇帝变成了困守江都的独夫民贼。最后,连独夫民贼也当不成了。618年,隋炀帝最信任的军官带着他最信任的禁军发动政变,用三尺白绫结束了隋炀帝的性命,一代君主,就用四块床板草草收殓,草草地葬在了江都。此后屡次迁葬,最终安顿在雷塘。

雷塘到底在哪里?一千多年来,好事者始终争论不休。清代大学士阮元根据一幅明朝嘉靖年间绘制的《维扬志》,把地址断在了扬州市邗江区槐泗镇槐二村;2013年,考古工作者在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西湖镇司徒村曹庄发掘出一座砖室墓,墓志之上,“隨(隋)故炀帝墓志”六个大字清晰可见。至此,隋炀帝最终埋葬的地方终于尘埃落定。

唐朝诗人罗隐曾在《炀帝陵》诗中感慨: “入郭登桥出郭船,红楼日日柳年年。君王忍把平陈业,只博雷塘数亩田。” 这样的结局、这样的评价,和他的功业相比,有着巨大的反差。但其实,这强烈的反差,恐怕正是大隋王朝的魅力所在。

隋朝就像流星一样,瞬间璀璨,瞬间幻灭。而且,当初的璀璨多触目,后来的毁灭也就多惊心。正是这触目惊心的感觉引起了人们深深的思考,隋朝勃兴速亡的原因在哪里?隋文帝和隋炀帝两代帝王,到底做对了什么,又做错了什么?

事实上,这种反思从唐朝就已经开始了。唐朝的开国君主亲身经历了隋朝的兴盛,也亲手促成了隋朝的灭亡,所以,他的反思意识来得格外强烈。唐初的君臣讨论,有一个永恒的话题,那就是隋朝兴亡的教训。可能正是因为这个反面教材随时提醒着唐朝君臣,短命的隋朝之后才出现了中国古代历史的巅峰——唐朝。正如短命的秦朝之后就是强大的汉朝一样。

那么,隋朝究竟为唐朝做了怎样的铺垫?唐朝又从隋朝吸取了怎样的经验教训?我们今天还能从中得到怎样的收获和启迪呢?我们从下一章开始,慢慢道来。 mKyCtQUSfbPo+E0tLd+HYr4X3al2zkxDp+yLLcCG1dI53Sunr58OpxMACsVE8SY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