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不要用暴力沟通彼此伤害

人和人之间比没话说更可怕的,是带有攻击性的语言。我曾有段时间不知怎么了,只要在家里,就很容易跟爸妈吵架。后来问了身边的朋友才知道,他们也或多或少有过这样的经历:一言不合,就和父母吵了起来。这是因为两代人沟通时有代沟。

后来我又意识到,我的语言里充满着暴力因素。有本书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我,就是《非暴力沟通》,我觉得无论是父母还是子女,都应该学会这本书中的沟通方式,学会不伤害别人。

非暴力沟通其实是一门很重要的学问,仔细观察身边的人,话语中总是夹杂着暴力沟通。

老公对老婆:“就你事多,你到底能不能快点啊?”

老婆对老公:“喝,喝,就知道喝,你喝死算了!”

老师对学生:“这道题都能错,你怎么这么笨呢?”

上级对下级:“你一天到晚迟到,你是懒癌吗?”

这些其实都属于暴力沟通。但凡是暴力沟通都会伤人,甚至会引起肢体冲突。更加遗憾的是,这种暴力沟通伤害的最多的往往是我们自己身边的亲人或者朋友。最爱我们的人,却被我们伤害得最深。

1984年,《非暴力沟通》的作者卢森堡博士成立了非暴力沟通中心,专门指导别人进行非暴力沟通。

什么是非暴力沟通呢?

非暴力沟通(NVC Nonviolent Communication),也被称作“爱的语言”,大家都知道早年甘地在印度发起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即不用暴力反抗,但绝对不服从,可以用暴力对待他们,但他们坚决不合作。非暴力沟通方式正是在印度圣雄甘地的理论基础上发明的。仔细想来,过去那段容易和家人发生矛盾的日子里,我的很多话,都是不经过大脑,想怎么说就怎么说的,所以很容易伤害到家人。转念一想,我的家人也同样是不经过大脑,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我,这样看来,暴力沟通真的存在于每个角落。

非暴力沟通有什么好处呢?

举个例子:有一次,卢森堡被邀请去巴勒斯坦做一场演讲,大家知道,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一直矛盾重重。他一上台,很多巴勒斯坦人就开始骂卢森堡,让他滚出巴勒斯坦,而他却不紧不慢,开始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跟台下的人交流起来。后来演讲结束,台下的巴勒斯坦人还邀请他去家里做客。所以,良好的沟通会产生巨大的能量,把暴力转化为爱。虽然做到很难,但可以明确的是,以暴制暴,只会滋生出更多的暴力。

我在写《刺》这本书的时候,看到一条新闻:2019年4月27日,一个赵姓社会青年在陕西米脂三中门口用长刀捅了放学的学生,造成9死10伤。

都是初二、初三的孩子,花儿一样美好的年华,就这样凋谢在歹徒的刀下。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赵姓社会青年过去也曾遭受校园暴力,他一直怀恨在心,所以才有了如此疯狂的行为。暴力滋长暴力,暴力只会让世界越来越糟。

最开始的暴力,基本都是语言的暴力。为什么好好的语言会演变成暴力行为呢?主要有四个原因: 道德评判、进行比较、回避责任和强人所难。

可见,我们的语言是多么容易攻击别人。

一、道德评判

道德评判的表现就是喜欢给别人贴标签。有些人非常喜欢给别人贴标签,因为这样很简单地就可以把人分成三六九等。但其实乱给别人贴标签恰恰是对人最大的不尊敬。

比如你看到一个人衣服脏了,你说他是个不爱干净的人;你看到别人考研失利了,你说他是个失败者。

一贴标签就成了道德评判,这些话只要说出来,就一定会造成暴力攻击。这一刻,你的偏见也就产生了。所以,最好的方式是只说事儿,不要贴标签。这里要给大家推荐一本我写的小说《人设》,讲的正是标签是如何毁掉一个人的。人是极其复杂的,每个人都有很多面,怎么能被几个标签束缚呢?但标签就是这么残忍,它强行把人塞进了各种各样的套子里。所以, 人要多去描述事实,不要总是乱贴标签。 看到别人衣服脏了,你的表达就只是:你看你的衣服脏了;看到别人考研失败了,你应该说:你上次考试落榜了,咱们总结一下原因吧。

贴标签这样的道德评判,让你原本的关心变成了责怪,责怪又成了暴力。所以,在跟别人交流的时候,请一定问自己一个问题,我是不是开始道德评判了?

对于我们来说,平时交流就要养成一个习惯:不要总是评价别人,知人识人不评人,是个好习惯。某网站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评价×××。这个是很讨厌的问题,换位想想,你怎么评价自己?你可能会发现,你自己对自己的评价都不完全,凭什么让别人三言两语就把你评价了呢?这种沟通,一旦从网络上变成面对面的,冲突就出现了。

二、进行比较

我们的话语里,很容易找出攀比的痕迹,比如我们夸别人的时候会说,他真棒,我都没做到;我们批评别人的时候会说,他怎么能这样呢,我都不会这么做。如果我们始终不能平心静气地看待别人,也就不能和别人处于一个平等的关系。如果关系不平等,交流时一定是一个在上面,一个在下面,两个人就处于相互攀比的状态。

为什么参加同学会的时候,大家交流起来都特别累?因为许多同学会本质上都不是为了交流,而是攀比。当然,我们不能管别人,如果一个人的话语里流露出跟你比较的态度,你要么别理他,要么让他看看这本书。但如果你经常流露出这种比较,那就要试着反省一下自己了。 比较可以是自己和自己的比较,不应该是自己和别人的攀比。

三、回避责任

回避责任这一点,在家庭生活里尤为常见。

有一次,卢森堡在与家长和老师讨论回避责任所带来的危险这一话题时,一位女士气愤地说:“但有些事,你确实不得不做,不管你是否喜欢!我认为,告诉孩子有些事他们也不得不做,并没有什么不对。”卢森堡很诧异,请她举例说明什么事是她“不得不”做的,她有点不屑地回答:“这太容易了!今晚离开这里后,我不得不做饭。我讨厌做饭!我早就受够了!但二十年来,每天我都不得不回家做晚饭。即使有时累得像一条狗。”卢森堡告诉她,听到她长期做自己讨厌的事情,他很难过。他希望非暴力沟通能帮她找到解决办法。

三个星期后,她的两个儿子也参加了研讨班,这让卢森堡有机会了解他们是怎么看待母亲的行为的。大儿子叹道:“我刚和自己说,感谢上帝!”看到卢森堡困惑的表情,他解释说:“也许她终于可以不在吃饭时发牢骚了!”

孩子的态度竟然有些让卢森堡意外:你不做就不做,比起做饭,看见你发牢骚我更难受。

如果我们读过《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会知道成功的第一个重要习惯就是主动,所谓主动,就是要去承担自己的责任,而不是一味地推给别人。

比如有些老师发现自己不得不评级,还有些学生认为自己不得不考研,有些女士发现自己不得不做饭,这样的“不得不”的本质就是逃脱责任。

所以,正确的语言表达应该是这样的:“我选择××,是因为我想……”

老师说,我选择评级,是因为我想保住工作。

学生说,我选择考研,是因为我想有更好的发展。

女士说,我选择做饭,是因为我希望孩子们吃上我做的饭。

这样,暴力沟通就会减少很多。

四、强人所难

强人所难是如何让交流变成暴力的呢?

有些句式时常出现在我们身边:你应该,你不应该,你必须……这些话一旦说出口,暴力就出现了。

很多中国家长喜欢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于是不停地说:你应该这个时候学习,你不应该再玩iPad……事实上,家长越强迫孩子做一些不喜欢的事情,就越容易变成暴力沟通。

其实暴力是无处不在的。有一本书叫《人性中的善良天使》,书里说,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暴力逐渐减少的历史,虽然现在暴力越来越少了,可直到今天,暴力依然留存在我们的基因里。

在卢森堡看来,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个不经意间的表情,都可能会是引发暴力的罪魁祸首。所以,如果只是简单地掌握了一门说话技巧,那并不能让你的生活有所改变。换句话说,一个对世界充满恶意的人,看什么都不会顺眼,一个怀着这种仇恨心态的人,在生活中肯定是经常陷入暴力沟通的。但千万别忘了,如果你在被暴力威胁,还有一句话更重要:忍无可忍,无须再忍。

沟通只是一种表达的方式,当一个人总是陷入暴力冲突当中,问题的关键有可能不在于他说话的方式,而在于他对自己和这个世界的看法。

有时候人对自己的看法,也会引起暴力冲突。比如,你一直觉得自己是个工作比较细致的人,忽然有一天做错了一件事,你的第一反应肯定会非常自责,对自己产生暴力:“我真是个废物,我真傻,我怎么连这个事儿都做不好?”

其实理性分析,没有人可以把工作做到万无一失,谁又能永远不犯错呢?但你一旦说自己傻,说自己是个废物,这个标签一贴,你对自己的看法就是冷酷的、苛刻的,重要的是暴力的。一个人总对自己这样,那么对朋友、下属也容易这样。很多对自己要求特别严格的人,往往容易造成两个结果,要么把自己逼疯,要么把别人逼疯。跟自己和解,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也是我们终生要学习的事情。

这里有个很重要的话题可以探讨,就是人性到底是本善还是本恶。我觉得两者都有,但这一切取决于你相信什么。在卢森堡博士看来,一切暴力行为的背后,其实都隐藏着“性本恶”的价值取向。如果你认为人的本性是丑陋的、可恶的,那么你自然会用相应的暴力方式去应对。这时你就会陷入暴力当中。但当你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积极的,那么你就会用相应的温柔的方式去应对,自然也会离暴力因素越来越远。你自己就是生命的镜子,你看到了微笑,是因为镜子前的你,正在微笑。

怎样对话才能避免暴力沟通呢?下面我要讲的是非暴力沟通的四要素。

我曾经参加过一次加拿大作家协会的交流活动,有一个哥们儿特别有意思,他的电脑屏幕上显示着英文的非暴力沟通的四要素,以此来提醒自己说话的时候一定注意。

我们先声明,这四条虽然简单,但改变却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大量的时间修炼和训练。

这四个要素分别是: 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

1.观察。

首先,我们一定要区分观察和评论。观察就是观察,从客观的角度。评论不一样,评论是从自己的角度,而且评论多半包含着批评。

非暴力沟通的第一个要素是观察。如果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别人就会倾向于听到批评,并反驳我们。非暴力沟通是动态的语言,不主张绝对化的结论。它提倡在特定的时间和情境中进行观察,并清楚地描述观察结果。

例如,它会说“欧文在过去的5场比赛中没有进一个球”,而不是说“欧文是个差劲的前锋”。这需要长时间练习,我摘抄了《非暴力沟通》里的几个经典例子:

(1)“哥哥昨天无缘无故对我发脾气。”“无缘无故”是评论,此外,我认为说哥哥发脾气了也是评论。他也可能只是感到害怕、悲伤或别的。

(2)“昨晚妹妹在看电视时啃指甲。”观察。

(3)“开会时,经理没有问我的意见。”观察。

(4)“我父亲是个好人。”我认为“好人”是评论。应该这样描述观察结果而不含任何评论:“在过去的25年中,父亲将他工资收入的十分之一捐给了慈善机构。”

(5)“迈克的工作时间太长了。”我认为“太长了”是评论。应该这样描述观察结果而不含任何评论:“本周迈克在办公室工作了60小时以上。”

(6)“亨利很霸道。”我认为“很霸道”是评论。应该这样描述观察结果而不含任何评论:“亨利在他姐姐换电视节目频道时,撞了她一下。”

(7)“本周彼得每天都排在最前面。”观察。

(8)“我儿子经常不刷牙。”“经常”又是评论,应该这样描述观察结果而不含任何评论:“本周我儿子有两次没刷牙就上床睡觉了。”

请务必多去训练一下,观察和评论一定要分开,这样家庭生活会和睦很多。

2.感受。

请把感受和想法区分开:感受是自己的情感流露,想法是自己对某事情的评价。

(1)想法。

我觉得我吉他弹得不好。

在这个句子中,我只评价了自己吉他弹得好不好,而没有表达感受。

(2)感受。

作为吉他手,我有些失落。

作为吉他手,我很郁闷。

作为吉他手,我烦透了。

有机会,要多去建立与自己感受有关的词汇表,比如开心、沮丧、悲伤、难过……而且要多去使用这些词,表达自己的感受。比如你老公总是回家很晚,你别总是骂他,应该表达你的感受:你总是12点才到家,我感觉自己很没有安全感、很孤独。

3.需要。

所谓需要,就是先分辨出我需要的具体东西是什么。当我们向别人提出需求时,请清楚地告诉对方,我希望他们做什么——具体做什么。

如果我们请求他人不做什么,对方也许会感到困惑,不知道我们到底想要什么,所以要明确说明,希望他们做什么。

曾经有一位女士谈道:“我请我先生少花一些时间在工作上。三个星期后,他和我说,他已经报名参加高尔夫球比赛了。”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呢?因为这位女士说出了她不想要什么——她不希望先生花太多的时间在工作上,但她竟然没有说清楚她想要什么。

其实她可以这么说:我希望你每周至少有一个晚上在家陪我和孩子;我希望你每天可以在12点前回来。

4.请求。

简单来说,请求就是要请求反馈,这样才能确保对方准确理解我们的意思。有时,问一句“我的意思您清楚了吗”,然后,对方表个态就足够了。我们上课的时候特别喜欢问学生,你懂了吗?这样的请求反馈不好,应该问:“我讲清楚了吗?”这样更亲切一些。

有一位老师和她的学生说:“托尼,今天批改作业时没有看到你的作业本。我想知道,你是否清楚我上次布置的作业。放学时,来我办公室一下好吗?”托尼咕哝了一句:“好,知道了。”然后,他就转过身去,准备离开了。这个时候,反馈很重要,老师叫住他:“麻烦你说一遍我刚才请你做的事情好吗?”托尼回答说:“放学后,我没法看足球赛了,因为你要把我留下来做作业。”

当对方给予反馈,请表达我们的感激。

如果对方不愿反馈,我们也应该去倾听他的感受和需要。

因为托尼很坦率地做出了反馈,这位老师先向托尼表达了她的谢意。她说:“谢谢你给我反馈。我想我说得不够清楚,我的意思是,放学后,我给你讲讲我上次布置的作业。”

你看,这样很亲切的一段对话就成立了。

总结一下,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这就是非常著名的非暴力沟通的四要素。

我们可以简单练习一下,比如我们看到一个同事把一份商业机密文件随手放在了会议室,你应该怎么说?你肯定十分生气,但请记住不要发火。很多同事和领导特别喜欢发火:你长不长记性?你这是要做什么?这样说没用,反而容易激化矛盾。

正确的非暴力沟通应该是这样的:

“刚才给你的重要文件我发现你没收起来,放在公共会议室了(观察),我担心不太安全(担心不安全——感受),还是请你注意妥善保存(需要),我的意思清楚了吗(请求)?”这一套下来,人和人的关系就平等了很多。

当然,请记住,非暴力沟通告诉你的永远不是不要表达你的愤怒。相反,你应该合理表达自己的愤怒,因为在这个互联网世界里,许多完全没有关系的人,都有机会相遇,尤其是有些人本来就是来伤害你的,这个时候,就要合理发泄自己的愤怒。

但切记,不要因为无知,就用言语伤害爱你的人。

最后,我们用鲁思·贝本梅尔的一首诗,来结束这一小讲:

我从未见过懒惰的人;

我见过

有个人有时在下午睡觉,

在雨天不出门,

但他不是个懒惰的人。

请在说我胡言乱语之前,

想一想,他是个懒惰的人,

还是他的行为被我们称为“懒惰”?

我从未见过愚蠢的孩子;

我见过有个孩子有时做的事我不理解,

或不按我的吩咐做事情;

他不是愚蠢的孩子。

请在你说他愚蠢之前,

想一想,他是个愚蠢的孩子,

还是他懂的事情与你不一样?

我使劲看了又看,

但从未看到厨师;

我看到有个人把食物调配在一起,

打起了火,

看着炒菜的炉子——

我看到这些但没有看到厨师。

告诉我,当你看的时候,

你看到的是厨师,

还是有个人做的事情被我们称为烹饪?

我们说有的人懒惰,

另一些人说他们与世无争,

我们说有的人愚蠢,

另一些人说他学习方法不一样。

因此,我得出结论,

如果不把事实和意见混为一谈,

我们将不再困惑。

因为你可能无所谓,

我也想说:这只是我的意见。 hbhg1lhSwU+7OIhrMZMQmf3nLIwKMr+j9Gij5VK2HgeWV2PBDl4+fuJGG9o4lbd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