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是很有魅力的,尤其是我们中国的语言。这些年,我遇到过很多在美国待了几年的中国人,他们的英语基本上可以无障碍交流。但很多来到中国快十年的外国人,讲出来的中文还是相当蹩脚,甚至有些外国人来中国很久了,还在纠结于类似“前门到了,请从后门下车”这句话到底是从前门还是从后门下车。他们跟中国的女孩子谈恋爱,完全看不懂“我想我是时候跟你说再见了”到底是想再见他,还是不想再见他。
一句话有好几层含义,这并不是中文的特例,其实仔细观察,英文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我也问过很多学日语、意大利语、法语的朋友,其实每种语言,都有这种俏皮的话。
中国人语言体系的特别之处还在于,你不仅要听对方说的话,还要明白对方的音调和态度。所以很多人聊微信时如果不加表情,很容易吵起来。有时候一句“呵呵”就会让两个人的冲突瞬间爆发。因为许多话不仅要考虑这句话本身,还要去猜测它背后的意思,才能真正理解。这就跟其他国家的语言很不一样。
此外,中国人的表达比较含蓄。外国人大多喜欢直接表达,比如他们在路上看见一个很好看的姑娘,会直接说“你很漂亮”,但在中国的街头,如果你跟一个姑娘说“你很漂亮”,她多半会把你当流氓。外国人早上起来,亲人之间都会说“I love you”,中国人完全说不出口。
沟通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心理学,很多时候我们只是在沟里,却没有让心相通,这样误会就来了。
虽然能说出一句话有两个意思的句子很帅,但好的沟通,原则上最好不要有歧义,最好能直接表明观点。我读过孙路弘先生的《说话的力量》,里面讲过一个故事。
家用电脑刚刚走进中国时,许多人对电脑还一窍不通,有一次,一位用户打来电话,说他上不了网了,问是怎么回事。这时客服按照规定需要先重复一下对方的问题:“您是说,您家里的电脑上不了网了是吗?”
用户有些崩溃,因为他很着急。其实客服在这个时候,往往没有必要重复对方的问题,这是一种效率低的表现。
接着客服继续问:“您看一下您的‘猫’,有什么问题吗?”
用户说:“你怎么知道我家有猫?我家猫好着呢,就在窗台上呢。”
那个时候,许多人还不知道“猫”其实指的是路由器。
客服说:“您桌面上有一个‘我的电脑’图标,看见了吗?”
用户说:“对,我桌面上是有一台电脑。”
客服说:“您桌面上还有一个开始键。”
用户说:“我桌面上没有开始键啊,就只有一台电脑啊!”
这时用户已经彻底崩溃了,我想客服一定更崩溃。但好在,客服通过解释,化解了这次沟通危机。
在职场、家庭和朋友圈里,如果能一句话只表达一个意思,交流会简单得多。
网上有个说法,当女孩子说“不要”的时候其实是想要。我不同意这样的论断,这样看似能帮助直男了解女生,却往往会带来更大的误解,但生活中确实有很多人总是言不由衷,甚至是说一套、想一套、做一套。所以,我在上课的时候,经常跟学生说,你要想了解一个人,千万不要看他怎么说,要看他怎么想和怎么做,因为语言具有欺骗性。我们的语言进化到了今天,虽然已经过了几百万年,但依旧有很多词和句子没有进化完整。我曾组织过很多次读书会,为了测验大家对同一本书的理解,我鼓励大家做笔记,并把笔记放在网上供大家一起讨论和分享。结果好玩的事情发生了,明明大家读的是一本书,讲出来的东西竟然都不一样。就比如他们在读《你只是看起来很努力》时,他们有些人说这本书在讲理想,有些人说在讲爱情,还有些人说在讲和父母的关系,还有人告诉我,这本书的作者真帅,跟我一样……
但本质上,每个人讲的都是和自己有关联的事情。
这就是大脑给我们带来的误区,我们每个人看到的东西和想表达的完全不一样。同时,语言也有自己的限制,因为直到今天,我们还没有办法表达出一些特有的内容和感情。
著名的进化心理学家罗宾·邓巴就在《梳毛、八卦及语言的进化》里说过,“语言”只能维持150人的社交关系。也就是说,当一个社群中超过150个人,你的话便没办法做到群体效应。这就是邓巴数字。邓巴这一理论提出了好多年,直到今天依旧没有过时。如今,微信、邮件、手机都已经如此普及,但我们通过语言维系的社交关系还是只有150人。
技术改变了,邓巴数字却没变,我们还是没办法和150人同时沟通点什么并确保不被误解。所以才有人说,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
语言的魅力还在于,它甚至可以从外到内地影响和改变人的生活,比如《三傻大闹宝莱坞》里的兰彻,他在遇到困难和麻烦时,第一反应是默念“all is well”(一切都好),实验表明,当一个人学会了一种正向的表达方式时,他更有可能通过自我暗示有所突破,这就是我们说的“口乃心之门户”。换句话说,当一群人对一件事情都很乐观,而你刚好也在这群人中时,你的乐观也会随之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