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出版说明

儒家自孔子开派以来,留意的是修齐治平之道、礼乐刑政之术,其间虽有仁义中和之谈,但大抵不越日常道德之际。汉唐诸儒治经,大多着重名物训诂、典章制度,罕及本体。及至宋儒,始进而讨究原理,求垂教之本原于心性,求心性之本原于宇宙。故原始儒学的特色是实践的、情意的、社会的、人伦的,而源于宋、延及明清的儒学(即宋明理学)的特色则是玄想的、理智的、个人的、本体的。

北宋周敦颐作《太极图说》,阐发心性义理之精微,奠定了理学的基础。此后理学昌盛,大致可分三大系统:二程(程颢、程颐)、朱熹一系强调“理”,陆九渊(象山)、王守仁(阳明)一系注重“心”,张载、王夫之(船山)一系着眼“气”。清初颜元(习斋)初尊陆王,转宗程朱,最终回归原始儒学,以“实文、实行、实体、实用”为治学宗旨。

《天地人丛书》选取宋明及清初诸位大儒简明而有代表性的著作凡8部,具体如下:

1. 周子通书

北宋周敦颐字茂叔,世称濂溪先生。他继承了《易传》和部分道家、道教思想,提出一个简单而有系统的宇宙构成论:“无极而太极”,“太极”一动一静,产生阴阳万物;圣人模仿“太极”建立“人极”;“人极”即“诚”,“诚”是道德的最高境界。周敦颐的学说对以后理学的发展产生极大影响,他的代表著作《通书》不仅蕴涵丰富的义理,而且浑沦简洁,为后人提供了广阔的想象与阐释空间,被后世奉为宋明理学首出之经典。

本书以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何绍基刻《宋元学案》本为底本排印。书后附相关文献六种:《太极图》《太极图说》《朱子论太极图》《朱子论通书》《朱陆太极图说辨》《梨洲太极图讲义》。

2. 张子正蒙

北宋张载字子厚,世称横渠先生。张载提出“太虚即气”的理论,肯定“气”是充塞宇宙的实体,“气”的聚散变化形成了各种事物现象。张载一生著述颇丰,有《文集》《易说》《春秋说》《经学理窟》等,《正蒙》是他经过长期思考撰成的著作,是其哲学思想的最终归结。因此,该书不仅受到理学家的推崇,其他学者也十分重视。

本书以清同治四年(1865)金陵书局刻《船山遗书》本《张子正蒙注》为底本排印,除《正蒙》原文之外,还收录了明末清初王夫之的注释。

3. 二程遗书

程颢字泊淳,世称明道先生。程颐字正叔,世称伊川先生。兄弟俩同为北宋理学的奠基者,后世合称“二程”。程颢之学以“识仁”为主,程颐之学以“穷理”为要,他们的学说后来为朱熹所继承和发展,形成了程朱学派。《二程遗书》较为全面地体现了二程理学思想。该书反映了以程颢、程颐为首的北宋洛学的思想特征,也反映了二程的历史观点。

本书以清同治十年(1871)涂宗瀛刻《二程全书》本为底本。书后附《明道先生行状》《墓表》《门人朋友叙述并序》《伊川先生年谱》等相关文献。

4. 朱子近思录

南宋朱熹发展了二程关于理气关系的学说,集理学之大成。他的著作在明清两代被奉为儒学正宗,他的博学和精密分析的学风也对后世学者影响巨大。《近思录》十四卷,是朱熹在另一位理学大师吕祖谦的协助下,采摭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四先生语录类编而成。此书借四人的语言,构建了朱熹简明精巧的哲学体系,被后世视为“圣学之阶梯”“性理诸书之祖”。

本书以明嘉靖年间吴邦模刻本为底本。书后附《朱子论理气》《朱子论鬼神》《朱子论性理》三篇,均摘自《朱子语类》。

5. 象山语录

南宋陆九渊,世称象山先生,他提出“心即理”之说,认为天理、人理、物理即在吾心之中,心是唯一的实在。《语录》二卷集中反映了他的思想特征。

本书以上海涵芬楼影印明嘉靖间刻《象山先生全集》本为底本。

6. 阳明传习录

明王守仁,世称阳明先生,他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形成“陆王学派”,主张用反求内心的修养方法“致良知”,以达到“万物一体”的境界。《传习录》三卷,是王阳明心学的主要载体。

本书以明隆庆六年(1572)谢廷杰刻《王文成公全书》本为底本。

7. 船山思问录

明末清初的王夫之,字而农,世称船山先生。他对心性之学剖析精微,有极浓厚的宇宙论兴趣,建构了集宋明思想大成的哲学体系;他不仅博览四部,还涉猎佛道二藏,工于诗文词曲。船山之学博涉多方,若要对其思想有一个鸟瞰式的把握,《思问录》可作首选。此书分为内外二篇,内篇是对自家基本哲学观点的陈述,外篇则是申说对具体问题的看法。《思问录》是船山学说主要观点的浓缩,可与《张子正蒙注》互相发明。

本书以民国二十二年(1933)上海太平洋书店排印《船山遗书》本为底本。末附《老子衍》《庄子通》二种。

8. 习斋四存编

清颜元号习斋,少时好陆王书,转而笃信程朱之学,最终又回归周孔,提倡恢复“周孔之学”。在学术上,和学生李塨一起,倡导一种注重实学、强调“习行”“习动”、反对读死书的学风,世称“颜李学派”。被后人推崇为“继绝学于三古,开太平以千秋”的《四存编》,反映了颜习斋一生的思想历程。此书分“存性”“存学”“存治”“存人”四编,作者的主要思想表现在“存性”“存学”两编里,“存人编”则专为反对佛教、道教和伪道门而作。

本书所依底本为民国十二年(1923)四存学会排印《颜李丛书》本,该版本在民国时流传较广,但相较于康熙年间初刻本,略去若干序跋、评语。此次整理,将略去部分补足,以还初刻本之原貌。

本丛书每本之前,冠以专家导读,勾勒其理论框架,剔抉其精义奥妙,探索其学术源流、文化背景,以期在帮助读者确切理解原著的同时,凸现一代宗师的学术个性。同时,整套丛书亦勾画出宋明理学前后发展的主线,是问津宋以后儒学演进、下探当代新儒学源流必读的入门书。 q3R8WJRN51NEZduJv40uQFf+dbHdhqxVSNWPtZlK7C3+Joa8yDUjrjEiIPL2u9F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