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北京

15 北京(2)日本公使馆宿舍(2)(4 月)

当时的日本公使馆位于北京外国公馆聚集区——东交民巷内。伊东因为文部省所拨给的留学费用较少,所以在到达北京的当日便前往日本公使馆面见日本公使内田康哉请求借宿,然而被其以“既然身为博士,就应该堂堂正正地自己去住旅店”的理由拒绝。

17 历代都城表(2)

古代中国的都城大多分布在黄河流域。

14 北京(1)日本公使馆宿舍(1)(4 月)

屋顶上的烟筒是给类似于朝鲜“温突”的取暖设施——“炕”排烟所用。与温突有所不同,炕会在室内搭建高于地面一段距离的设施,内部通有高温的烟使表面发热。平时工作、吃饭或是聊天都可以在炕上进行,到了晚上则变成睡觉的床铺。“窗牖”指窗户的榫卯细木 。上方的两图是其下方图的细节放大。

16 历代都城表(1)

伏羲、神农至尧、舜都是传说中的古代帝王。

19 北京(4)警务学堂官舍(1)(4 月 13 日)

警务学堂是由川岛浪速经营,以日本人担任教官,负责培训清国警察的学校。伊东忠太受川岛照顾,借宿在位于当时黑芝麻胡同的警务学堂官舍。川岛浪速也就是之后的著名女间谍川岛芳子的养父。

21 北京(6)天宁寺塔(1)(4 月 15 日)

坐落在北京外城广安门外的天宁寺,建造于北魏孝文帝时代(471—499 年),当时称为光林寺。之后数次更名,最终焚毁于元末时期的战火之中。明朝宣德年间(1426—1435 年)重建,并被命名为天宁寺。

18 北京(3)彩画(4 月)

中国的建筑,木制部分并不会使用原木色,而是会上色或绘制以纹样。图中则是一种常见的彩画设计。文字中的“ウンゲン(繧繝、暈繝)”意思为晕染的效果。

20 北京(5)警务学堂官舍(2)(4 月 13 日)(下接图 34)

警务学堂的官舍是一座北京传统风格的四合院,为非常标准的矩形结构。

23 北京(8)天宁寺塔(3)(4 月 15 日)

伊东所著的《中国建筑装饰》中对这座塔做过以下评述:天宁寺塔从二层以上,每层塔檐的逐层收分程度较小,所以整体看起来塔身二层以上非常粗重;塔刹相轮为两层八角仰莲座上托宝珠,十分罕见。

25 北京(10)(4 月 15 日)

石敢当,原是立在街道的十字路口处,用于祈愿交通安全的石碑。起源虽不可考,但相传石敢当是五代十国时后晋一位大力士的名字,后人又在他名字前加上五岳之首“泰山”的字样,成为现在熟知的“泰山石敢当”,被认为有驱魔辟邪之能。樁子意为桩子,是指一头插入地里的木棍或者石柱。

22 北京(7)天宁寺塔(2)(4 月 15 日)

寺内建有一座八角十三层砖塔,俗称“白塔”。 传说该塔建于隋朝开皇年间(581—600 年),是当时各地兴建的舍利塔中的一座。塔的样式是辽代风格。两层八角形的须弥座上建有高高的基座,塔身就立于其上。

24 北京(9)(4 月 15 日)

图中的墓标是用砖砌成。图中的“砖”是指中国一种用黏土烧制而成的建筑材料。

27 北京(12)孔庙(2)(4 月 16 日)

“石鼓”是公元前 8 世纪的文物,唐末时被发现于陕西。鼓上刻有文字,称为“石鼓文”,石鼓也因此而闻名。元朝皇庆元年(1312),石鼓被放置在孔庙的大成门,直至清乾隆年间改为复制品。目前石鼓真品保存于故宫博物院。(图中“和様”斗拱的说明请参见图 8)

29 北京(14)辟雍殿(2)(4 月 16 日)

从正面进入国子监,可以看到挂有“太学”二字匾额的太学门,以及琉璃牌坊。再往前走,便可以看到映在“月河”池水中的辟雍殿。图左半部分是辟雍殿门腰板上的花纹。图中的“拳鼻”,中文称为“霸王拳”,是柱上横置的梁或者枋突出的部分。图中的“はま”为误记,应为“はめ(羽目)”,意为“衬板”。

26 北京(11)孔庙(1)(4 月 16 日)

北京孔庙位于内城的安定门内东,正殿为大成殿。大成殿是一座面阔九间、进深五间的宏伟建筑。高大的殿基用砖砌成,屋顶为多层结构,最上层是庑殿顶并盖以黄色琉璃瓦。

28 北京(13)辟雍殿(1)(4 月 16 日)

辟雍殿是国子监的中心建筑。国子监承袭自周代皇族高官子弟学习的最高学府 。元朝大德十年(1306),北京设立了国子监。据说皇帝会亲自来此讲学。

31 北京(16)雍和宫(2)(4 月 16 日)

伊东从国子监返还途中,顺便去雍和宫转了一圈,决定择日再访。图左半部分是他在笔记空白处所绘的漫画中的一幅。(关于雍和宫的记录,请结合本卷的图 128 至图 138、图 159 至图 164 进行阅读)

33 北京(18)柏林寺(2)(4 月 16 日)

寺内中轴线上排列有山门、天王殿、圆俱行觉殿、大雄宝殿和维摩阁。大雄宝殿中的三世佛像、维摩阁中的七尊佛像都是明代所作的精品。

30 北京(15)雍和宫(1)(4 月 16 日)

雍和宫是一个规模宏大的建筑群,与国子监隔街相望。原本是清雍正帝皇太子时的府邸,之后改作佛寺,也成为北京藏传佛教(喇嘛教)的中心。

32 北京(17)柏林寺(1)(4 月 16 日)

柏林寺位于安定门内,雍和宫附近,是“京内八刹”之一。该寺建于元朝至正七年(1347),明清两代进行了三次重修。康熙五十一年(1712),康熙皇帝的六十大寿庆典在此处举行。途中的“花狭门”为误记,应为“花狭间”,意为窗或者门上的榫卯格子的一种。

35 北京(20)大钟寺(1)(4 月 19 日)

大钟寺是民间俗称,原名觉生寺,因寺内有一口巨大的钟 而得名。右边两图为寺庙中栏杆的细节图。

37 北京(22)大钟寺(3)(4 月 19 日)

大钟上刻有《华严经》《金刚经》《金光明经》等经文超过二十万字。 如今的大钟寺内成立了“古钟博物馆”,收藏展览了中国境内的各种古钟。

34 北京(19)警务学堂官舍(3)(4 月 17 日)(上承图 20,下接图 165)

抱鼓石是门柱的台座,内侧支撑着门轴,外侧则如图中一样雕刻装饰花纹。抱鼓石的大小不一,形态多样(参考图 101)。

36 北京(21)大钟寺(2)(4 月 19 日)

大钟寺中的大钟,明至清初都放置于万寿寺内,清朝乾隆年间,这口大钟因“帝里白虎分,不宜鸣钟者”,而被移放到大钟寺。 当时人们在地面上洒水成冰,再将钟放置在冰上拖拽搬运。图右为寺庙的门环(门把手)。

39 北京(24)中岛裁之访谈(2)(4 月 20 日)

伊东日记中提道:“在访问位于宣武门外东文学社时,遇到了中岛裁之先生。他因为在中国旅行的经验非常丰富,而被称作‘中国通’。我因此向他请教旅行中的见闻,他也非常亲切热情地依照地图,对我详细说明了从北京到成都、三峡的路线以及途中的古迹,实在是受益匪浅。”

41 北京(26)中岛裁之访谈(4)(4 月 20 日)

文中的“松崎先生”,指的是曾在定州的定武书院担任过教官的人物 ,他在日俄战争中作为陆军特别任务班第一班的队员活跃在战场上,之后与横川省三、冲祯介一同被俄军俘虏并被枪决。

38 北京(23)中岛裁之访谈(1)(4 月 20 日)

中岛裁之是北京著名的日语学校“东文学社”的创办人,中国内地旅行经验丰富,因此伊东对他进行了拜访请教。

40 北京(25)中岛裁之访谈(3)(4 月 20 日)

伊东在之后的日记中就中岛裁之还写道:“中岛先生很得中国人的信赖,是一个温厚诚实的正人君子,但是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中国化了。”

43 北京(28)双塔寺(2)(4 月 22 日)

东塔的顶针贯穿了三颗宝珠,下方为新月形装饰、水烟、五轮、大宝珠、露盘等。水烟上方有八条锁链与斜脊的顶端连接。西塔也是相同的样式。文中“ ”为错字,应为“復”。 [1]

45 北京(30)历代帝王庙(4 月 22 日)

供奉着中国古代各朝帝王的历代帝王庙曾是一座庞大的建筑群。八国联军侵华期间,法国军队在此驻扎,并将此处作为马厩,致使庙内变得杂乱荒芜。“楹” 意为房屋柱子之间的距离。

42 北京(27)双塔寺(1)(4 月 22 日)

庆寿寺中并排而立着两座塔,故俗称双塔寺,根据碑文记载,为元代所建。虽然塔的年代应该是元代以后,但塔的风格是典型的辽金式。文中西塔的说明中,“绫”为误记,应为“棱”。东塔说明应为:“第一层为出两跳,使用了转角拱……”

44 北京(29)双塔寺(3)(4 月 22 日)

双塔寺曾位于北京西单的十字路口东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拓宽长安街,寺庙被拆除,现已无存。文中“请花”也称“受花”,是佛教建筑中经常使用的一种花状的装饰。文中“着子”为误记,应为“着手”。

47 北京(32)白塔寺(2)(4 月 22 日)

塔的基座为正方形,各面中央都有向外突出的两层结构。上面没有雕刻花纹,线条装饰也大繁至简。

49 北京(34)白塔寺(4)(4 月 22 日)

图为相轮的华盖(图 46 的C部分)以及其上方塔刹的部分细节。华盖周沿垂挂着铜质透雕的华鬘(左下图为其中一个华鬘中的图示),下端均挂有风铃。

46 北京(31)白塔寺(1)(4 月 22 日)

妙应寺中的塔也就是人们俗称的“白塔”,寺庙也因此常被称作“白塔寺”。白塔建成于元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规模甚是宏大,是同类型塔中最大的一座,也是最完整的藏式佛塔。

48 北京(33)白塔寺(3)(4 月 22 日)

白塔高约一百六十尺 ,通体皆粉刷成白色。塔身上每隔七八块砖的距离有一根铁箍将塔身箍紧,全塔共有七条铁箍。钟为明代所铸。

51 北京(36)白塔寺(6)(4 月 22 日)

相传白塔是辽代时为了镇护副都燕京(今北京)而建造的五色塔中的一座。白塔寺在元代时受到厚待而繁极一时,元末时期被焚毁。天顺元年(1457)重建,改名为妙应寺。

53 北京(38)五塔寺附近的坟墓(4 月 26 日)

图为五塔寺附近坟墓中的一座。

50 北京(35)白塔寺(5)(4 月 22 日)

塔基上层砌有莲花座,以支撑宽大沉重的塔身。塔身上方的露盘为方形,各面中央也有向外突出的两层结构,之上则为相轮。

52 北京(37)五塔寺附近的坟墓(4 月 26 日)

坟墓的样式多种多样,其中有一个引起了伊东的注意。图为五塔寺附近的坟墓。“坟葛”为误记,应为“坟墓”。

55 北京(40)万寿寺(4 月 26 日)

万寿寺传说是明朝万历五年为保存汉文版本的大藏经而建。因为万寿寺位于紫禁城到西山的水路途中,西太后慈禧乘船前往西山时常在此休憩。图为伊东在万寿寺所见到的雕花格图案。

57 北京(42)碧云寺(1)(4 月 26 日)

碧云寺始于元朝至顺三年(1332),耶律楚材的后代耶律阿利吉舍宅为寺,当时名为碧云庵。之后在明中期及末期分别有两名大太监 对其进行了重修扩建。乾隆十三年(1748),乾隆帝又对碧云寺进行了大规模的修葺和改造,新建了金刚宝座塔、罗汉堂等。文中“看车的”意为车夫,“跟班儿的”意为帮佣。

54 北京(39)五塔寺(1)(4 月 26 日)

大正觉寺 内建有上载五座宝塔的金刚宝座(真觉寺金刚宝座塔),一般被称作“五塔寺”,明朝成化九年(1473)建成。方形的高大塔基之上立有五座多层宝塔,这是模仿印度的佛陀迦耶式宝塔所建。

56 北京(41)北京郊外所见(4 月 26 日)

文中的“分头(分け方)”是一种发型样式。图的内容为伊东在万寿寺附近所见。他对当地儿童和妇女的服装、发型等都很有兴趣,经常记录在笔记中。

59 北京(44)碧云寺(3)(4 月 26 日)

文中的“ウーコンター”意为五座宝塔,乾隆十三年大修时,新建了类似大正觉寺(五塔寺)的金刚宝座塔。高大的塔基上立有五座皆用汉白玉所造的宝塔。

61 北京(46)碧云寺(5)(4 月 26 日)

碧云寺位于北京西山以北,依山而建,寺内建筑沿着山脊缓缓上升。从山门而入,便可层层登入寺内。从寺后的金刚宝座之上可以鸟瞰北京,一览别样的风光。1925 年,逝世于北京的孙中山曾经停灵于寺中。

58 北京(43)碧云寺(2)(4 月 26 日)

碧云寺罗汉堂是仿造杭州净慈寺的罗汉堂而建,平面呈“田”字形,堂内有五百尊罗汉像以及七尊佛像 。“田”字屋脊的十字中央和四个角上都立有瓶式小塔 ,呈现出和金刚宝座塔类似的五塔样式。

60 北京(45)碧云寺(4)(4 月 26 日)

塔基上由若干条束带层分隔成多段区间,每层之内的立柱并不是印度风格,而是藏传佛教风格,层中精细地雕刻着佛像、天王像、兽像、云纹等图案。右上图是中图的接续部分。文中的“駸”为误记,应为“骑”。

63 北京(48)五塔寺(3)(4 月 26 日)

五塔的腰部雕刻着很多华顶拱形佛龛和佛像,佛龛之间以雕花瓶石柱相隔。塔基和塔身尽覆浮雕装饰,无比精致华丽。图 62 中的“モールヂング”意为“moulding”,指凹凸带状的装饰物。

65 通州(1)通州塔(1)(4 月 27 日)

伊东的笔记中记载,早晨八点从北京站出发,九点四十分抵达通州站。从通州站往西北行约二里,则到达通州城南门。穿过城门进入市区中,道路肮脏不堪,铺石也凹凸不平。

62 北京(47)五塔寺(2)(4 月 26 日)(上承图 54)

传说明成祖时期,西域高僧室利沙来朝,进献了五尊佛像和金刚宝座的设计图。明成祖便依此图纸在成化九年(1473)建造了五塔寺。虽然传说金刚宝座塔是根据室利沙的图纸建造而成,但是更带有汉化的藏传佛教风格。

64 北京(49)五塔寺(4)(4 月 26 日)

五塔的中央塔的塔基边长十三尺八寸,塔高十三层。其余四塔的塔基边长十一尺五分,塔高十一层。五座塔的塔顶均设有塔状的相轮。金刚宝座的基台高约四十尺。文中的“在的问题”为误记,应为“左的问题”。 wYs1r44JnrfZ3I5nwB1NpW9kvNKxl33TgqSvM1mDPICftIHpfedLUwOkvXo1mGu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