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北京

79 北京(51)坟墓的种类(2)(4 月)

和日本一样,寺院中并不会安放普通人的坟墓。百姓的坟墓一般是安放在外城东部或者城外。

81 北京(53)卧佛寺(2)(5 月 1 日)

明代名为“寿安寺”,一度香火兴旺。清朝雍正十二年(1734)时进行了大修,改名为“十方普觉寺”。

78 北京(50)坟墓的种类(1)(4 月)

从通州回北京途中所作的写生。

80 北京(52)卧佛寺(1)(5 月 1 日)

卧佛寺本名为“十方普觉寺”,是位于北京聚宝山 南麓的名刹。寺内有一座巨大的释迦牟尼涅槃像,所以一般被人称作“卧佛寺”。传说此寺建造于唐代,元朝英宗年间扩建,并耗费五十万斤的铜铸成卧佛像。

83 北京(55)卧佛寺(4)(5 月 1 日)

天王殿内以弥勒佛为中心,周围立有四大天王像和韦陀菩萨像。四大天王雕塑成手持法器或者动物、踏在妖魔鬼怪之上的形象。大雄宝殿则是以释迦牟尼佛为中心来布置佛像。

85 北京(57)卧佛寺(6)(5 月 1 日)

文中的“䒪”字为“等”的异体字。图右半部分以及图 86 中的榫卯细木窗格都是伊东在卧佛寺后殿所见。

82 北京(54)卧佛寺(3)(5 月 1 日)

“弥勒殿”是图 80 中的“天王殿”。中国的弥勒佛与日本的弥勒佛有着很大的区别。文字(三)末尾的“踏ぬり”为误记,应为“踏めり”,意为“踩踏”。

84 北京(56)卧佛寺(5)(5 月 1 日)

卧佛为彩色铜铸的释迦牟尼涅槃像,卧佛侧躺在罗汉床上,右手曲肱托头,左手自然伸展。卧佛周围立有十二尊圆尊菩萨像,枕边三尊,脚边三尊,身后六尊。卧佛像铸造于元朝至治元年(1321)。

87 北京(59)卧佛寺(8)(5 月 1 日)

89 北京(61)玉泉山(1)(5 月 3 日)

玉泉山中有涌泉,被称作“天下第一泉” 。因为此处为皇帝的御用水所在,所以没有特别许可则无法靠近。

86 北京(58)卧佛寺(7)(5 月 1 日)

榫卯细木窗格样式华丽,以冷色调为主体色并配以艳丽的彩色。

88 北京(60)卧佛寺(9)(5 月 1 日)

91 北京(63)玉泉山(3)(5 月 3 日)

妙高寺相传建于乾隆年间,因为雷击致其焚毁,寺碑也遭遗失,所以没有相应的史料留存。寺中宝塔为五塔形式,造型特异,塔刹九轮的风格也十分罕见。

93 北京(65)鞋的种类

鞋底是用多块棉布叠成厚底,再用针线纳制而成。在中国,制作布鞋是女性必备的一门手艺。文中的“光”为误记,应为“尖”。

90 北京(62)玉泉山(2)(5 月 3 日)

玉泉山上有一座宏伟的宝塔,名为玉峰塔,是乾隆帝钦定的玉泉山十六景之一——“玉峰塔影”。伊东在日志中记载,向导因为害怕被山下的人发现,所以一再催促伊东下山,最终只好放弃了登塔。

92 北京(64)玉泉山(4)(5 月 3 日)

妙高寺塔的五座塔都是九轮塔刹的形式,应该是暹罗的风格。图中的儿童画像是伊东在玉泉山附近所作。

95 北京(67)宗教(2)(5 月 3 日)

文中的“瞿栗”为误记,应为“罂粟”,“ヲスルモナリ”应为“トスルモノナリ”,意为“成为”,原文应为“形似罂粟的花,成为西藏的特产” 。文中四川省的“カテー”意为嘉定,今四川省乐山市。

97 北京(69)西山调研时的伊东

这是伊东调研时所作的自画像,小腿上打着紧紧的绑腿,携带着双筒望远镜。

94 北京(66)宗教(1)(5 月 3 日)

伊东从在雍和宫修行的寺本婉雅处得知了很多关于中国宗教的知识。寺本原本计划前往西藏,但计划受挫之后留在了雍和宫修行。

96 北京(68)宗教(3)(5 月 3 日)

大黑天,原名摩诃卡拉,梵文中“伟大的黑色”的意思,是印度神话中湿婆的化身之一,掌管军事和毁灭。文中的“徐州”为误记,应为“叙州”,为四川省中部的城镇。 “夜义”应为“夜叉”,“惨刻”应为“残酷”。

99 灯的设计

伊东最得意的漫画作品之一。图中的中式器具、日本妇人以及小猫相映成趣。

101 建筑用语(2)(5 月 7 日)

在当时中国的建筑术语下,标记了对应的日语。

98 北京(70)日本公使馆勤务室

一般来说,在房屋的山墙部分不会设置出入口,图例是为了方便使用而进行的改造。

100 建筑用语(1)(5 月 7 日)

伊东在当日的笔记中写道:“找来木匠询问建筑各部位的名称,顿时恍然大悟。”

103 北京(71)棚儿车(5 月 8 日)

图为伊东乘坐马车前往西山的途中,经过蓝靛厂时所作的写生。所谓蓝靛,是用蓼蓝制成的一种染料。蓝靛厂出乎意料的是一个非常热闹的地方。拉车用的牲口是一头骡子。

105 北京(73)八大处(2)(5 月 8 日)

大悲寺是八大处的第四处,旧名隐寂寺。大殿之前有两棵相传树龄有八百年的古银杏。伊东在笔记中写道:“寺中有刘元所作的十八罗汉像,堪称佳品。”

102 建筑用语(3)(5 月 7 日)

图中右半部分的日本建筑术语并没有标记对应的中文。文中关于“八字墙”的介绍中,“针ニ”为误记,应为“斜メニ”,意为“倾斜的”。

104 北京(72)八大处(1)(5 月 8 日)

八大处指的是位于北京西郊的八所佛寺。灵光寺是八大处的第二处。寺内原建有八角十层的招仙塔,1900 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被破坏。“㚑”为“灵”的异体字。

107 北京(75)八大处(4)(5 月 8 日)

香界寺是八大处的第六处,位于八大处的中心,寺院规模宏大,布局整齐。寺庙相传建于唐代,清朝乾隆年间在此设有行宫,是清朝皇帝避暑休憩之地。

109 北京(77)八大处(6)(5 月 8 日)

三山庵是八大处的第三处,因位于翠微山、平坡山、卢师山交界处而得名。图的中部所绘是三山庵大殿门上的衬板花纹。证果寺是八大处的第八处,位于卢师山。

106 北京(74)八大处(3)(5 月 8 日)

龙王堂为八大处的第五处,又名龙泉庵。传说堂前的地下有龙栖息。此处有三眼清泉:上方被称为甜水泉的涌泉池,泉水清澈适合饮用;中部为小方池子;下方建有大池。

108 北京(76)八大处(5)(5 月 8 日)

香界寺后楼 以东建有凉亭,供以纳凉之用。从香界寺继续沿山攀行一里余地则可到达山顶,此处有八大处的第七处:宝珠洞。宝珠洞内黑色石壁上嵌有很多白色卵石,该洞也因此而得名。图右半部分为香界寺大钟的局部素描。

111 北京(79)八大处(8)(5 月 8 日)

文中的“印像”即“印相”,意为佛教中的手印。图中列出了大雄宝殿中佛像与手印的对应关系。

113 北京(81)白塔(2)(5 月 8 日)

这座塔的塔基比较特殊,上部有五层台座,下层雕有凹凸的装饰石带,转角处立有凸起石角。这种样式并不是西藏本地风格,中国其他地方也未见类似的风格。

110 北京(78)八大处(7)(5 月 8 日)

长安寺为八大处的第一处,位于翠微山麓,又名“万应长安禅寺”。长安寺的墓地和灵光寺的墓地一样,都有着造型奇异的五塔式墓塔(见图 112 右半部分)。

112 北京(80)八大处(9)/白塔(1)(5 月 8 日)

西直门外有一处被焚毁的寺庙,其中残留了一座白塔。寺庙和塔的建造时间都无从考究,根据塔的样式推断可能为元末明初时期。

115 北京(83)慈寿寺塔(2)(5 月 10 日)

塔的形式是辽金式,但是细节又体现出明代的工艺手法。据说该塔是仿照天宁寺塔所建,两者的样式确实十分相像。

117 北京(85)慈寿寺塔(4)(5 月 10 日)

图为栏杆上宝珠形望柱、寻杖、云拱、瘿项、盆唇、地栿、华板等各部件的完整样例图。寻杖和盆唇之间虽然一般都留有缝隙,但是此处较为宽阔,盆唇是雕花华板。文中的“如意匠”为误记,应为“好意匠”。

114 北京(82)慈寿寺塔(1)(5 月 10 日)

慈寿寺位于阜成门外的八里庄,所以寺内的塔俗称八里庄塔。寺庙已经焚毁,只残留下一座孤塔。慈寿寺塔的建造年代并不明确,据传是明朝万历四年(1576)。

116 北京(84)慈寿寺塔(3)(5 月 10 日)

二层以上的顶部反复采用了和第一层相同的形状。仔细观察塔刹,可以发现两层的请花盒宝珠的样式和天宁寺塔相同,但伊东在笔记中评价慈寿寺塔刹“较为细小”,原因应该是他当时所见的慈寿寺塔的塔刹有所残缺。

119 胡须的名称

胡须的不同部位都有着不同的叫法,比如说“髭”“髯”“须”等。图为关于胡须分类的漫画,鲜活记录了当时中国风俗的珍贵资料。

121 北京(88)西黄寺(2)(5 月 13 日)

塔基的台座围有如图形状的栏杆 ,中间是藏式的宝塔,四周立有经幢 式塔,形成了五塔的形式。五塔前后都建有汉白玉的牌坊。文中第一列末的“C ナル……”至第二列的“……層ヲ経テ”为前文的重复记录。

118 北京(86)慈寿寺塔(5)(5 月 10 日)

文中的“パ子ル”为误记,应为“パネル”,意指建筑物的平面图。“蜘蛛碑”为北京慈慧寺附近所立的石碑,在日本也有很多相同样式的石碑。

120 北京(87)西黄寺(1)(5 月 13 日)

西黄寺班禅塔(パンチェンラマ塔)的由来是,清朝乾隆皇帝七十大寿时,六世班禅前往北京祝寿,居住在西黄寺时感染天花,最终圆寂于此。乾隆帝为供养六世班禅,在西黄寺中建衣冠石塔,并名之以“清净化城塔”

123 北京(89)西黄寺(4)(5 月 13 日)

唐代西藏的吐蕃赞普松赞干布(581—649)迎娶了唐王室的文成公主(?—680)。拉萨的大昭寺保存着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画像。文中的“㤙”为“恩”的异体字。

125 北京(92)东黄寺(1)(5 月 13 日)

西黄寺与东黄寺相连并立,被称为“双黄寺”。东黄寺大殿的木柱柱头上有类似于雕花正心拱的雕刻装饰。大斗的样式并不是纯汉式的,而是在藏传佛寺可以看到的工艺手法。

122 北京(88)西黄寺(3)(5 月 13 日)

清朝顺治九年(1652),顺治帝为厚迎五世达赖进京,建西黄寺作为其居所。

124 北京(90)西黄寺(5)(5 月 13 日)

达赖喇嘛庙。文中的“三面八层”为误记,应为“三面八臂”,文中的“タラチヤン”,中文为“多罗菩萨”,具体参见图 164。

127 北京(94)黑寺(2)(5 月 13 日)

钟楼的斗拱采用双斗的样式,日本是从镰仓时代开始,而中国早从汉代就出现了实例,近代的建筑中也能看到其踪影。图中大斗的斗口设计比较有特色。

126 北京(93)东黄寺(2)/黑寺(1)(5 月 13 日)

“clearstory”是建筑用语,意为寺院等的屋顶采光高窗。

128 北京(95)雍和宫(3)(5 月 15 日)(上承图 31)

此日,伊东来到雍和宫进行实地调研。文中第一列的“储君”意为“皇位继承人”。第十一列中的“左レバ”应为“サレバ”,意为“因此”。

131 北京(97)雍和宫(5)(5 月 15 日)

中心的四体文碑亭(图 131 右上)立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其上使用满、汉、蒙、藏四种文字记录了藏传佛教的起源以及在乾隆年间的盛况。碑亭以北是雍和宫,相当于大雄宝殿。

133 北京(99)雍和宫(7)(5 月 15 日)

“轮藏” 位于延绥阁。沿着中轴线与之对称的位置处有永康阁。两阁都由飞虹天桥连通到图中“A”的部分,也就是万福阁。万福阁是一栋重檐歇山顶的大型建筑,阁内供奉着一尊用白檀香木雕刻而成的弥勒佛立像。阁后建有绥成楼。

130 北京(96)雍和宫(4)(5 月 15 日)

图 130 至图 133,原为一张完整的平面图,记录了雍和宫中轴线以西的部分。日记中记载,实地测量花费了5 月 15 日、16 日两天完成。昭泰门有着三座屋顶,上覆金色琉璃瓦,是一座宫殿式的大门。鼓楼对面立有钟楼。雍和门原是雍亲王府的正门,后改为天王殿,里面供奉了弥勒佛和四大天王的塑像。

132 北京(98)雍和宫(6)(5 月 15 日)

永佑殿(图右上)在雍王府时代是寝殿,里面供奉了三尊佛像 。法轮殿的平面布局为十字形,屋顶设有五座上置宝塔的小阁,形成了五塔的样式。这里是举行各种法会的场所,殿内供奉着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塑像。

135 北京(101)雍和宫(9)(5 月 15 日)

“十二因缘”又称“十二缘起”,阐明了缘起的十二个环节,是佛教的中心思想,也是解释如何减少人生苦恼的缘起理论代表。

137 北京(103)雍和宫(11)(5 月 15 日)

从昭泰门而入,钟楼在东,鼓楼在西。 每日清晨鸣钟黄昏击鼓,用以报时。图中的“日本ト丈二”为误记,应为“日本ト大イニ”,意为“钟的撞锤样式和日本差异很大”。

134 北京(100)雍和宫(8)(5 月)

文中的“残酷ナルナル”为误记,应为“残酷ナル”,意为“变得残酷”。

136 北京(102)雍和宫(10)(5 月 15 日)

“喇嘛教”是藏传佛教的俗称,“喇”意思是“上”,“嘛”意思是“人”,直译为“上人” 。藏传佛教是一种显密融合 的佛教派别,起源于 7 世纪中期,即松赞干布在位期间。

139 清国的度量衡

木匠,日语中称为“大工”。中国清代小尺中的“一里”根据地域不同,长度也有所区别,但基本上相当于日本明治时期“一里”的八分之一到七分之一。

141 北京(106)前往岫云寺(潭柘寺)途中(5 月 18 日)

烈日下徒步翻越山岭,终于到达马鞍山南边的罗睺岭顶峰。凉风徐徐,稍作休憩,向西边眺望,连绵不断的重山叠峦映入眼帘之中,此景真可谓奇拔峻峭。

138 北京(104)雍和宫(12)(5 月 15 日)(下接图 159)

图中所绘的是做法事时身着法衣的藏传佛教僧人。僧人身披称为“打嘎母” 的褶皱斗篷,头戴带有流苏的帽子。

140 北京(105)八里庄街头所见(5 月 18 日)

八里庄是慈寿寺的十三层塔所在地。图中骑驴者是翻译岩原大三,这是伊东在前往岫云寺(潭柘寺)途中所作的写生。

143 北京(108)岫云寺(潭柘寺)(2)(5 月 19 日)

图的上部分标记了以观音殿为中心的、潭柘寺西院背后角落的平面图。图中都是规模较小的建筑。

145 北京(110)岫云寺(潭柘寺)(4)(5 月 19 日)

图左下部分的吕祖殿位于潭柘寺东院的东边。 中庭设有一座流杯亭,亭内凿有弯曲盘旋的石槽,用以“曲水流殇”。

142 北京(107)岫云寺(潭柘寺)(1)(5 月 18 日,19 日)

潭柘寺观音殿内斗拱的斗部相当大,而且斗上没有斗口,而是凿以斜面,拱的大部分都没入了大斗之内。

144 北京(109)岫云寺(潭柘寺)(3)(5 月 19 日)

据传潭柘寺的前身始建于晋代,民间有“先有潭柘,后有幽州”之说。幽州是北京的古称。该寺的规模甚是宏大。大悲坛位于潭柘寺西院后面,戒坛的西边。

147 北京(112)岫云寺(潭柘寺)(6)(5 月 19 日)

文中的“カヘルマタ”意为“驼峰”,是斗拱和梁之间的一种装饰部件。

149 北京(114)岫云寺(潭柘寺)(8)(5 月 19 日)

安乐延寿堂位于山门之外,山道以东,背靠河流。这里是僧人退休后的住所,环境非常幽僻清静。

146 北京(111)岫云寺(潭柘寺)(5)(5 月 19 日)

文中数字与图 145 中的潭柘寺平面图相对应。

148 北京(113)岫云寺(潭柘寺)(7)(5 月 19 日)

文中的“东司”“架房”“俗人的中厕”都是指如厕的场所,现在一般都称“厕所”。第十一列应为“去まで言うに足らず”,意为“临到离去之时还没有谈够”。

151 北京(116)岫云寺(潭柘寺)(10)(5 月 19 日)

墓塔的建造年代不同,造型也多种多样。此处聚集了历代僧人墓塔,所以是非常理想的实物研究资料。墓园内树木众多,环境湿润,安详寂静。文中的“甎ヲ以テ送ル”为误记,应为“甎ヲ以テ造ル”,意为“使用砖建造”。

153 北京(118)戒台寺(2)(5 月 20 日)

戒台堂又称选佛场,是一座四角重檐的建筑,屋顶如图 152 所绘,呈现五塔的形式。内部设有用汉白玉制成的三层戒坛,作为受戒的场所。第四列中“特干者ハ”为误记,应为“持チ物ハ”,意为“所持的东西”;“隆魔杵”“降摩杵”应为“降魔杵”。

150 北京(115)岫云寺(潭柘寺)(9)(5 月 19 日)

寺庙前方有一片平地,其上立着形式各异、大小不一的墓塔。这些墓塔是金至元明清各时期僧人的墓碑。图左半部分中的“乙ト会シ”应为“乙ト同シ”,“句栏”同“勾栏”。

152 北京(117)戒台寺(1)(5 月 20 日)

戒台寺位于西山马鞍山麓,相传始建于唐朝武德五年(622)。寺中戒坛建于辽朝道宗年间。寺庙沿着山体斜面布局,寺中心往东则是戒坛堂。文中的“上半身里”为误记,应为“上半身裸”。

155 北京(120)戒台寺(4)(5 月 20 日)

图中的手印称作“法界定印”,在日本一般是大日如来所结之印。

157 日本坟墓的起源(1)

伊东通过对墓的研究来整理出塔的谱系,这让我们得以一窥他在东洋建筑起源课题上的研究方式。

154 北京(119)戒台寺(3)(5 月 20 日)

千佛阁位于面对山门的大雄宝殿之后,是一栋宏大的建筑。如果登阁而上,所眺之处必为绝景。文中的“格井井”为误记,应为“格天井”。

156 北京(121)戒台寺(5)(5 月 20 日)

“大雄宝殿”是中国佛寺对中心建筑的称呼。斗拱上的斗一般是立方体形状,又称作“升”

159 北京(122)雍和宫(13)(5 月 23 日)(上承图 138)

此图较为特别,横梁中间绘有梵文的佛教箴言,这是藏传佛教寺庙中特有的彩画。“虹梁”是梁的一种,呈向上拱曲的样式。文中的“繁虹梁”为误记,应为“系虹梁”。

161 北京(124)雍和宫(15)(5 月 23 日)

图为释迦牟尼佛本尊像,其左为燃灯佛,其右为弥勒佛,现仍保存在寺内。

158 日本坟墓的起源(2)

“墓表”一般也称作“墓标”。图中最左部分应该是摘自伊东前一年调查时所作的笔记。

160 北京(123)雍和宫(14)(5 月 23 日)

图左半部分为香炉的顶部,工艺手法和天王殿中香炉相同。花蕾的造型和垂花门上的垂花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163 北京(126)雍和宫(17)拉萨地图(2)(5 月 23 日)

“第一图”中门的顶上建有宝塔,这是一种被称作“过街塔”的建筑样式。北京北部南口的居庸关就是现存的一座过街塔,然而现在只剩塔座,顶上的塔已无存。

165 北京(128)警务学堂官舍(4)(5 月 26 日)(上承图 34)

“影屏”指的是遮挡视线的屏风,上面多着以文字或图画,用于大门内的屏障。图为侧面的博风板。

162 北京(125)雍和宫(16)拉萨地图(1)(5 月 23 日)

西藏人将拉萨的地图描绘在雍和宫的壁画上,伊东将其中感兴趣的部分复描了下来。图中的“第一图”指的是图 164 中的“门”。

164 北京(127)雍和宫(18)拉萨地图(3)(5 月 23 日)

图右半部分的平面图是伊东经考证所作。文中的“地藏寺院”应为“西藏寺院”,“慕虚”应为“暴虐”,“愛セシタリ”应为“変セシメタリ”,意为“使其改变”。

167 北京(130)警务学堂官舍(6)(5 月 26 日)(下接图 170)

椽的顶端上描绘着文字,多为“寿”字。图左边的圆椽绘着一组上端相切的圆形,每一层圆形与下一层之间都涂有晕染彩色,这是一种典型的中式风格。文中的“真去り”即“心去り材”,意为“边材,树心周边的木材,俗称白皮、白标”;“甚シクラスヤ”为误记,应为“甚シカラスヤ”,意为“不甚,非常”。

169 北京(132)民居的屋脊端头(5 月)

民居的屋脊顶端多如图中所示的没有雕花的朴素形状,在中国称为“清水脊”。文中的“古耳”同“のみ”,意为“器物上可镶嵌东西的下凹部分”。

166 北京(129)警务学堂官舍(5)(5 月 26 日)

传统中式宅邸中,从大门进入向左转,通常可以看到位于宅邸中轴线上的厅堂前院(中庭)的门。这个门称作“第二门” 。然而图中的建筑中,第二门并不位于宅邸的中轴线上。

168 北京(131)福田君画像(5 月 26 日)

图为伊东在警务学堂官舍内所作。同日的日记中写道:“看上去非常可爱,所以就作了画像。”根据伊东日志,“福田君”应该是警务学堂教官稻田的孩子,“福田”应为误记。

171 北京(134)警务学堂官舍(8)(5 月 26 日)

展开的卷轴造型的围墙。图中的围墙虽然只有一个简单的门,但是实际上还存在着造型各异的门、镂空花纹的围墙以及各式各样的窗户,其造型多变让人瞠目结舌。文中的“ワザシラシキ”为误记,应为“ワザトラシキ”,意为“有意为之,精心设计”。

173 北京(136)白云观(1)(5 月 28 日)

白云观是道教两大教派(全真派和正一派)中全真教的祖庭。元代时长春真人丘处机就居住于此处的长春宫。丘处机去世后,其弟子在此修建道院,名之为“白云观”。明末此观焚毁,康熙四十五年(1706)重建。

170 北京(133)警务学堂官舍(7)(5 月 26 日)(上承图 167)

图中向下垂吊着如同花蕾形状的装饰称为“垂花”。垂花门多用于宅邸的第二门,或者院落内部的门。

172 北京(135)警务学堂官舍(9)(5 月 26 日)

庭院内建筑上的窗户样例。不规则的线条组成冰纹状的榫卯细木窗格,这应该是从冰块裂纹中得到的灵感。

175 北京(138)白云观(3)(5 月 28 日)

“䧏龙”为笔误,应为“降龙”。《降龙图》为伊东最为杰出的漫画作品之一,而在灵宫殿内也有一幅降龙伏虎图。图中“A”“B”所指不明。“龙眼肉”是一种热带水果的名称。

177 北京(140)白云观(5)(5 月 28 日)

老律堂又名七真殿,用于供奉全真教的七位真人 。堂后为丘祖殿,殿内供奉着长春真人的塑像。长春真人名为丘长春(丘处机)。他在成吉思汗的支持下,让道教的势力不断扩大。

174 北京(137)白云观(2)(5 月 28 日)

图中“㚑”为误记,应为“灵”;“謂フニ”为误记,应为“思フニ”,意为“我认为”。

176 北京(139)白云观(4)(5 月 28 日)

伊东的日记中记载,白云观中有一位喜爱日本且“通文达理”的道士,盛情接待了伊东一行。他对建筑也有着浓厚的兴趣。“崭新”为误记,应为“斩新”

179 北京(142)白云观(7)(5 月 28 日)

四御殿是一栋多层建筑,下层为四御殿,上层为三清阁。四御殿内供奉着中间两位、左右各一,共四位天界大帝。

181 北京(144)白云观(9)(5 月 28 日)

白云观虽然是道教的祖庭,但是建筑的布局和样式都与佛寺相同,属于传统的宫殿建筑。

178 北京(141)白云观(6)(5 月 28 日)

道士的冠、帽、发型都可以追溯到中国的上古时代。所谓“混元”,是道教中对天地开辟、万物起源的说法。

180 北京(143)白云观(8)(5 月 28 日)

三清阁收藏了各种珍贵的道教文献,其中明朝正统年间所编的《道藏》五千三百五十卷被称作“第一宝” 。除此之外,观内的老子石像被称为“第二宝”,《松雪道德经》 [2] 石刻为“第三宝”,统称“观藏三宝”。

183 北京(146)民居的屋顶(5 月)

“二タ軒”意为“重檐”,是指房屋的椽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部为飞檐椽,下部为檐。

185 高濑和岩原的画像(5 月)

图右为翻译岩原大三(时称大三郎),图左为日本公使馆的高濑(伊东日记中记为高世),也是伊东到达北京后给予各种照顾的人。岩原毕业于日本外国语学校中文系,是伊东前一年进行故宫调研就结识的好友。

182 北京(145)白云观(10)(5 月 28 日)

如今白云观的山门处挂有“中国道教协会”的牌子,是中国道教的中心。山门墙壁为灰色,图中门上的文字如今已不复存在。

184 中国的餐具

“匙子”在日本称为“さじ”,“叉子”在日本称为“フォーク”,“筷子”则称为“箸”。图左边的“实大”指的是筷子头部,比起日本的筷子,中国的筷子比较长。

十三陵

187 十三陵(1)(6 月 2 日)

从昌平往北五里,可以看到一座石制的大牌楼。牌楼各部分的雕刻都十分出众,代表着明代工艺的巅峰。这是明代皇帝墓葬群的第一道门,其内埋葬着明代十三位皇帝及皇后,所以俗称“十三陵”。

189 十三陵(3)(6 月 2 日)

碑楼(碑亭)往北约一百七十间 之处立有一对如图所示的华表。伊东在日记中评价道,“这对华表比起碑楼前所立的一对华表,做工上远不可及”。

186 北京前往昌平的途中(6 月 1 日)

伊东进行“山西试行”时乘坐马车前往张家口。马车是一种没有弹簧的坚固交通工具,里面乘坐两人都不会觉得狭窄。图中描绘着伊东和岩原坐在马车内,横川和宇都宫驱赶着骡马,仆从挑担着行李的一行人赶路的情景。

188 十三陵(2)(6 月 2 日)

大红门是陵区的正门。“华表”也称作“华标”,是立于建筑物入口处的高大立柱,以作为标示。文中的“カピタル”意为“capital,柱子的头部”;“二十日间”为误记,应为“二十二间”;“三百三阙”为误记,应为“三面三阙”。

191 十三陵(5)(6 月 2 日)

图为一座石门的上部雕刻。到此门为止都是十三陵前导部分,门后就是所谓“长眠之处”。在这里可以看到被木栅围起来的皇帝陵墓星星点点地分布在天寿山麓上。

193 十三陵(7)(6 月 2 日)

“大殿”在日本称为“拜殿”,中央安置着牌位。殿内粗大的立柱用楠木制成。殿后的小山丘是明成祖的坟墓,坟前并没有墓碑一类的标志物,这一点和日本的古坟比较类似。

190 十三陵(4)(6 月 2 日)

穿过牌楼,可以看到道路两旁排列了很多石人石兽。文中的“华表”指的是图 189 中的华表;“第七坐像”为误记,应为“第七坐象”。“阙”指的是宫殿、陵墓前的门或牌坊等建筑,文中的“阙”有两根立柱之间距离的意思。

192 十三陵(6)(6 月 2 日)

“楹”是一种计量单位,表示两根立柱之间的距离。文中的“㤙”为“恩”的异体字。 WSNtK+g1TR3Fe82j2Zomi9d3BxKCnj8urjoTjkVbB1gPa9VsG5CnaJI3CRd0+Be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