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引导孩子发现写作业的快乐并产生兴趣

严格来说,写作业是学习的一种形式,应该用严肃一些的态度来对待。当然态度可以严肃,但却并不意味着写作业是一件沉重的事。

对孩子来说,快乐与兴趣是让他能够对一件事产生“愿意做下去”的重要心理基础。就像“玩”,因为玩可以给孩子带来快乐,又能让他从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所以玩永远都是最吸引他的事。

那么同样的道理,如果孩子能够发现写作业这件事的快乐并产生兴趣,相信他也就不再心生排斥,而愿意主动去做。

按道理来说是这样,但在作业里是不是真的能找到快乐与兴趣呢?

如果你发出这样的疑问,就意味着你认为作业里很难有快乐与兴趣。也就是说,你已经把作业划归为“沉重的事”了,这就是你对作业的态度。这个态度会影响孩子,他可能也就很难感受到作业里的快乐与兴趣。

从这一点看,既然是要帮孩子,那一切改变都先从我们自身开始吧!

第一,换个角度看待学习和作业,发现其中的乐趣。

孩子对于一件事物的判断,很大程度上会受到我们态度的影响,所以我们应该先改变自己的态度,换个角度去看待学习、作业,不把它们看成是一件“苦差事”。

有一位妈妈抱怨孩子不愿意写作业,经常感觉很痛苦。

为什么?因为孩子的爸爸经常给孩子灌输这样的“理念”:“读书就是一件很苦的事,写作业本来就很痛苦,不会快乐的。我从小就这么过来的,你坚持下去就好了。”

果然,这个才上一年级的孩子,几乎每次写作业都要哭。妈妈哄他的时候,爸爸还不忘在一边强调,“苦就对了,现在苦,以后才不苦”“你要知道,‘学海无涯苦作舟’”等。

我想,这样的说法是有问题的,为什么呢? 就“学海无涯苦作舟”的“苦”来说,那是“刻苦努力、勤奋”的意思,而不是“痛苦”的意思

孔子在《论语》开篇第一句话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意思是说,学习知识并不时地温习回味、力行实践它,不是很高兴喜悦吗? 这里对“学”字拆解一下,中间的“冖(音mì)”,古同“幂”,《说文解字》解释道:“冖,覆也。”子,孩子,也代表普通人,大众,成人,引申为每一个人。也就是说,学习是把覆盖物或障碍物拿开的一个过程 。《说文解字》又说道:“学者,觉也”。所以,学,一定要做真学问,真学明白,真觉悟才行。 关于“习(繁体字为習)”,《说文解字》解释道: 数飞也。”南宋理学大家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进一步解释说:“习,鸟数飞也。”初生的小鸟要不停地扇动翅膀,每天都勤奋练习飞行,最后才能真正飞起来,飞上天。所以,学了,要觉,觉了之后,要力行,要及时、时时、不失时机(抓住时机、借助时势)地勤加练习、实践,这叫习 。这样就会学有所成,就会在生活中印证所学,从而达到理论与实践的动态结合,自然是由衷喜悦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里的“学”“习”“时”“说”都非常重要。

实际上,看书学习,需要不断地重复、实践,有所得,有所获,自然是一件开心的事。可见,学习不是痛苦的事,而是一件乐事。写作业也不应该被渲染成为一件痛苦的事。想想看,痛苦的事,谁愿意干呢?

如果从小学一年级就跟孩子强调写作业、学习很痛苦,孩子怎么能坚持下去?坚持12年、16年、22年,他怎么会不厌学?所以,作为父母,就不要再强化这种“苦”了,而是要引导孩子认识到其中的“乐”。

即便是写字久了手可能会疼,重复抄写或计算可能会让孩子烦躁,甚至是每一科都有作业……但我们也要帮孩子扭转这种消极态度,让他把这当成是老师送来的一份别样礼物,当成是一种生活中的别样体验,让他认为这是一种很正常的自我成长行为。当这些负面情绪都被扭转之后,相信孩子对待作业会有另一种感觉。

第二,仔细观察并捕捉孩子感觉快乐和感兴趣的内容。

在孩子写作业的过程中,其实都会出现让他觉得快乐和产生兴趣的内容,这种快乐与兴趣可能转瞬即逝,也可能会较长时间存在,我们要仔细观察并及时捕捉他的关注点。

比如,写拼音的时候,孩子发现写出来的字母“o”好像一个又一个篮球,他也许会很兴奋地告诉你,这其实就是他快乐的来源,那么你最好关注他的这种快乐,肯定他的发现与联想,然后教他怎么把这个“篮球”写(画)得更好看一些,让他能在快乐中去继续写作业,而不是思路被带跑。

还比如,做20以内加减法数学题的时候,孩子自己发现了“10+X”这类题的规律,就是把数字0换成X所代表的各个数字,这其实也意味着他正在对这种计算产生兴趣,那么我们也要在陪伴过程中发现这一点,肯定他的自主思考,帮他总结计算规律,让他感受自己思考得出答案、总结规律的快乐。

第三,不妨使用一点小策略。

只要你愿意总结,就一定会随时随地发现很多小策略。

比如,引导孩子把作业题目当成是一个又一个任务包,每完成一个任务包,就可以从你这里获得一个笑脸标志,集齐足够的笑脸标志,就能得到一本自己想要的书。

还比如,帮孩子在写作业时总结一些有意思的记忆方法,编个顺口溜,让他读一读、念一念,或者你跟他一起念一念,感受学习过程中的快乐。

或者,发现作业题目中一些有趣的现象,无论是数字的排列或者文字的组合,都能成为可以探讨的内容。

这些做法可以让孩子保持放松的心情,从而更主动愉悦地写作业。 X1kIYsa6ptkZJoLWb4gcg3LKJfgxmbaj7lBe9FPmD7Kg7rKJRMMqg56mQUFxpzKj



开启“自主学习”的家庭模式

孩子对作业会心生“负担”,还有一种原因,就是“孤独感”。简单解释就是,有一部分孩子会认为,“凭什么这个家只有我自己在写作业?”

比如,在一些独生子女家庭,孩子必须要认真做作业,但父母却可以玩手机、看电视、吃好吃的零食;在某些二胎家庭,老大已经上小学了,但老二才刚出生或不过两三岁,老大也会觉得“只有我写作业,全家都可以陪弟弟(妹妹)玩,这很不公平”;还有些二胎家庭,年幼的孩子刚开始培养写作业的习惯,而年长的孩子却已经可以自由安排时间,像成年人那样做各种自己想做的事了,年幼的孩子也同样会感觉自己是全家上下“最惨”的那一个。

对于孩子的这些想法,不要觉得他是在无理取闹,我们也要给孩子一个转换的过程,一个可以让他慢慢适应的良好时空环境。

习惯的培养是循序渐进的,孩子对于“好习惯”的认知也是要慢慢建立的,最初时我们的帮助非常有必要。所以,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不妨也给孩子建立一个合适的“陪读”环境,即开启全家自主学习的模式,让孩子真正感受到“原来全家上下都在认真学习,我也应该认真起来”

这是对我们的一种考验,因为很多成年人在离开学校后,都有一种“终于不用再读书了”的错误认知,再加上工作占据了大量时间,而可供娱乐的选择又增多了,特别是每天回家后,抱着手机、平板电脑的时间大增。这种悠闲的状态,与孩子那种“不得不写作业”的状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所以很多时候,你一边拿着手机一边训斥孩子“你怎么不好好写作业”,孩子怎么能服气?这样催促孩子,冲他吼叫,能起作用才怪呢!

那么全家自主学习模式是怎样的?应该怎样“打开”呢?

我们首先要转变“我已经成年了,不需要看那么多书去学习了”的认知,孩子几岁,我们的“教龄”也就是几年,与孩子同龄。才这么短的时间,我们当然还有好多需要学习的内容,也有更多需要进步的地方。

而且“知识永远学不完”是真理,越是有“想要学点什么”的想法,越能让你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有更好更大的变化。更何况孩子此时也需要父母帮他营造一种“好好学习”的氛围,所以,不妨把这段时间利用起来。

我经常跟老师们、家长们说: “我觉得,我们真正的读书生涯是从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开始的。因为之前我们读的是各种课本、练习册以及写完论文可能再也不会去看一眼的各种参考文献。所以,要做个‘读书人’,而不要只做一个‘读课本的人’。”

当有了“我现在依然要读书学习”的认知之后,接下来就要“布置”一下学习环境。平时应该逐渐减少对手机的依赖,多翻翻有用的书。正因为是“自主学习”,所以对自己学什么、怎么学可以有一个主动性的规划,然后按照计划每天学一些,直到学出成效,也就是你要真的去学习,而非装样子。

所以,这里也要特别说明一点,我们读的是“真书”,而不是报纸和杂志,因为在孩子眼里,报纸和杂志也是休闲娱乐,不是读书学习。

全家人都认真学习,这其实是一个非常理想化的状态,但现实生活中要实现这一点可能有点难。比如有的人整日忙碌,好不容易在家休息,也许他更愿意选择让自己通过娱乐来放松一下,所以让全家人都这么认真地开展学习,并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应该尽量去贴近这样的状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作出适当调整,进行合理安排。比如,如果妈妈是爱学习也能安静学习下去的人,那么妈妈就来做这个自主学习氛围的主导人,爸爸可以适当休闲娱乐一下,但不要影响到他人;如果爸爸喜欢读书,那么妈妈也可以趁着一大一小学习的时间,自己去放松一下。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家人彼此的行为要割裂开来,认真学习的一方要提醒孩子“爸爸(妈妈)工作很累了,他(她)需要好好放松和休息一下,但是这并不影响我们这边的努力。爸爸(妈妈)是认真做完自己的工作之后才放松下来的,当我们好好学习完之后,也可以像他(她)一样”。

其实,生活中的这种自主学习氛围,是家庭中的确存在的一种学习模式,也是可以轻松自如转换并默契安排下去的生活方式。不要把它刻板化,也不要认为这增加了我们的负担,越是轻松自然地去看待它,越能轻松自如地表现出来,孩子也会理解学习对于他生活的意义。 X1kIYsa6ptkZJoLWb4gcg3LKJfgxmbaj7lBe9FPmD7Kg7rKJRMMqg56mQUFxpzK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