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若想要在某个环境中生存下去,就需要具备一定的适应能力。放在人类社会中来看,每个人也同样需要具备适应能力,才能在不同环境中更好地学习、工作和生活。
孩子也要有很好的适应能力。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就是孩子生活中一个很重要的环境转变。有的孩子不能认真对待写作业,也许就是对环境不适应导致的。
在幼儿园,孩子的整体感觉是自由的,没有太多的规矩约束,每天以玩为主。但从上小学开始,他就开启了真正的学生生涯,环境里的种种规矩、要求会增加,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也大量增加,这就要求孩子必须从过去散漫的环境中脱离出来,进入一个充满规矩和更多教导的环境。
这会让很多已经习惯了自由的孩子感觉相当不适应。比如,每天都有作业,简直就是一道约束他们的枷锁,不能痛快地想玩就玩,如果不做作业还要受到批评。
如果不能快速适应环境变化,上学这件事就会给孩子留下不美好的印象,他可能不愿意写作业,也很难将作业与学习联系起来。
而调整孩子的状态,引导他快速适应学生生活,就成为我们重点关注的内容。要在孩子上小学前或上小学之初就培养他的各种好习惯,包括生活条理性、每日阅读、按时写作业等。父母今天努力付出,是为了明天得体退出。
第一,提前调整孩子的各种习惯。
从一个环境转换到另一个环境中,孩子需要有一个适应阶段。如果你从孩子进入小学第一天才开始进行习惯调整,那么他就不得不在学习的过程中去适应,其精力就会被分散,而等他适应了,学习进度也已经被落下,这就会导致一系列问题。
所以,应该提前帮助孩子调整习惯,比如生活作息需要调整成小学生的作息;改变孩子随时吃、随时睡、随时玩的习惯,把吃饭、睡觉都变得更有规矩、有规律一些。
当然,如果提前没做这项工作,那就在孩子进入小学初期抓紧调整。
第二,给孩子打好学生生活“预防针”。
孩子准备上小学了,并不意味着你可以直接把他“打包”交给老师,一些必要的内容,还是需要你来给他讲解清楚,让他提前有个心理准备,这样他才不会被“突变”的小学生活所冲击。
在孩子还未入学时,就给他讲讲学生每天要做的事,比如,可以多提一提学生每天上课之后回家还要写作业这件事,这是学习的常态,也可以布置一些简单的家庭作业,让孩子体会一下每天都写作业的情形。
也就是要让孩子提前知道学生生活到底是怎样的,提前知道学习、写作业一定会比较累、比较辛苦,那他上学以后就不会对这种经历有太多抱怨。
第三,帮助孩子跟上学习进度。
尽管孩子做了这些提前准备,但还是要提防他可能依旧跟不上学习进度的事实。因为提前准备只是一种设想,是一种自我安排。只有让孩子真正经历了学生生活,才能发现他会遇到哪些实际问题。
尤其是在刚入学阶段,最好多关注一下孩子,鼓励他真实表达自己,允许他不高兴、抱怨,然后从中观察他遇到的问题,并及时提供帮助,给出恰当的建议和意见,以便孩子快速调整,更好地适应学生生活。
有一个成语叫“能者多劳”,意思是能干的人做事多,劳累也多。这么看这个词感觉“好累”,但也可以换一个角度来理解这个词,把它看成是“能者”“多劳”,意思是“有能力的人就能做很多的事 ”。
看一个人是不是能成功,其个人能力在所有参考因素中会被作为主要考量因素。如果这个人在很多方面的能力都很强,那他不论做什么事,都更容易取得成功。
所以,从这一点来看,孩子讨厌写作业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他的能力不足,存在各种“短板”。
一般而言,孩子写作业时可能用到的能力包括如下几种:
第一,书写能力。
从一年级开始,对孩子书写能力的培养就要提上日程了,不论是拼音书写还是数字书写,都要打好基础。随着年级升高,孩子需要动手书写的内容会越来越多,是不是能又快又好地写汉字、数字、标点符号、数学符号、英文字母等,都会影响孩子是不是能够高效完成作业。其实不仅是写作业,其他学习内容也同样会受到书写能力强弱的影响。
所以,在书写方面,我们也可以提前做一些准备,比如,训练孩子良好的坐姿、握笔姿势,教他一笔一画、有规矩(按笔顺)地书写,然后加以适当的速度和整齐度训练,培养他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第二,阅读理解能力。
正常情况下,阅读是理解的前提。“读”得出来之后才可能理解,否则不论是读不出来字、读得不连贯,或是读串了行、读错了内容,都可能导致理解不到位,自然也就不能明了作业的要求。所以,提升孩子的阅读能力也是保证他可以写好作业的重要前提。
阅读能力的培养可以开展得更早一些。日常可以在家中准备各种书籍,比如鼓励孩子按照从绘本(幼儿园到小学一年级)到桥梁书(小学一到三年级),再到纯文字书(三年级及以上)的顺序阅读 。孩子越早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未来的学习就会越轻松。
接下来便是理解能力,阅读是为了更好地理解,理解可以使阅读变得更有意义。放在孩子的作业上来看,只有理解了作业要求,读懂了题目,才能按照要求做出正确解答。
对理解能力的培养,要结合阅读能力来进行。最开始的时候可以在生活中通过表达来提升孩子的知觉水平的理解,这属于低级水平的理解,知道“是什么”;接下来就要在这个基础上通过阅读来提升孩子对文字的敏感度,能理解基本概念、原理与法则的内涵,对事物本质和内在联系有一定感知,这属于中级水平的理解,明白“怎么样”;然后再通过日常的交流沟通,来扩大孩子对内容的理解范围,进一步达成系统化、具体化的理解,可以重新建构、融会贯通,使知识可以广泛迁移,这属于高级水平的理解,理解“为什么”。
第三,专注能力。
专注力是保证孩子能够坐得住、看得进去、写得下来的重要能力,对孩子专注力的培养,在后面会有详细讲述,这里只需要记住一点:当孩子的专注力得以提升,那么不论他做什么事情,都能很好地开展下去。不要觉得注意力随着孩子长大就会自然增强,注意力也同样需要培养,需要我们给予足够的关注。
第四,思考能力。
思考能力是保证孩子能够从作业中学到东西的重要能力。如果不懂得思考,孩子很可能会陷入死记硬背、生搬硬套的坏习惯中。而懂得思考的孩子,会从作业中领悟到要考查的知识点,并能够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这对于他以后的学习都是大有益处的。
对于思想能力的培养,也可以从日常生活入手,多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遇到事情多引导他思考,对于他提出来的问题,尽量不去直接给出答案,鼓励他自己多想想,比如回应一句“你说呢?”就可以把思考的“球”抛回去,引导他多动脑、动手,从而自己得出答案。
第五,整理能力。
在写作业这件事上,整理能力可以说是一个使作业完美收尾的能力,因为很多孩子总是会遇到“作业忘记带了”“某个作业忘记写了”等问题,当孩子能学会认真细致地整理所有作业时,这些问题也就能迎刃而解了。
刚开始可以给他一个示范,接下来就要鼓励他自己去整理,每天要做的作业有哪些,每一科的作业又有哪些,让孩子在一次次的练习中去体会良好的整理能力给他带来的益处。当然,也可以适当让他经历一些自然惩罚,比如他某天忘记了整理,或者整理得不妥当导致作业没有带或没有带全而被批评,这样的后果要让他自己承担,以此来让他意识到对自己负责、积极认真地整理所有作业的重要性,并付诸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