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推荐序

稻盛和夫的哲学——正确指导人们一切言行的根本思想

稻盛和夫(北京)管理顾问有限公司
董事长 曹岫云

新世纪初,由松下幸之助先生创立的PHP(PHP的意思是通过繁荣带来和平与幸福)研究所负责人江口克彦先生向稻盛和夫先生发出请求:

“当迎来新世纪之际,面对越发混沌的社会,你的思想应该作为哲学问世。”

据说稻盛先生独自在宾馆静思默想一星期,才构思了这本重要的著作。

出版社希望我重新翻译这本书。这本书的日文原著直接以《稻盛和夫的哲学》命名,顾名思义就是稻盛哲学的代表作。在多次阅读原著,并将原著和现有译本反复对照以后,我觉得对本书有重新翻译的必要。

科技进步、经济发展与人的精神道德的衰退,这是当今世界的一个尖锐而深刻的矛盾。这个矛盾不仅使人和人之间、集团和集团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纷争不断,而且使人类失去了对自然的敬畏,人类在破坏自然的同时也破坏了人性。

在本书的序言中,稻盛先生自称是哲学的门外汉。

我曾经认真阅读过几本古今中外的哲学名著,却是似懂非懂,因而不免质疑自己的智商,感到自惭形秽。但稻盛哲学给我的感觉完全不同,这种哲学不仅通俗易懂,而且可以运用。这种哲学不仅催人奋进,而且它是指引个人、组织、社会乃至人类朝着善的、美好的方向前进的哲学。稻盛先生虽然出身是科学家,出名是企业家,但他本质上是一位哲学家,而且是一位彻底追求正确思考和正确行动的哲学家。

“人只为己,天诛地灭。”

我认为,稻盛先生“敬天爱人”的利他哲学才是正确指导人们一切言行的根本思想,才是企业乃至人类避免衰亡的正确的哲学。

新的论据是稻盛重建日航的卓越成功。

2010年2月1日,航空业的门外汉、78岁的稻盛和夫应日本政府的再三要求,出任破产重建的日本航空公司的董事长,仅仅一年,日航就创造了其60年历史上最高的1884亿日元的利润(按当时的汇率约合140亿元人民币,是日航历史纪录的两倍),这个利润在当年全世界727家航空公司中独占鳌头、遥遥领先。

第二年,即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发生九级大地震,伴随大海啸,并造成了可怕的福岛核辐射危机,一时风声鹤唳,外国游客不去日本,日本国内的旅游业也一度停滞。就在这堪称国难的“三重灾难”的阴影中,日航却逆流勇进,这一年的销售额虽然有所减少,但利润是惊人的2045亿日元,利润率是17%,是当年全世界航空业平均利润率的17倍,又创造了新的历史纪录。

不仅如此,2012年9月19日,日航在宣布破产后仅仅2年零7个月就重新上市,又创造了一个新纪录。日本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有138家上市企业破产重建,重建成功的只有9家,平均花费15年,最短的也花了9年。

另外,日航破产时,日本政府注入资金3500亿日元,但上市后回收了6900个亿,这又是一个新的纪录。

还有,日航的准点率连续三年世界第一。

日航短时期内起死回生、大落大起,这个世界企业经营史上的经典案例,能够给予我们什么启示呢?

企业由于更换了领导人而重振旗鼓,甚至出现V字形转变的例子时有耳闻。新的领导人或者以强有力的手腕扫除积弊;或者开发了划时代的新技术新产品;或者创造了崭新的市场运作模式;或者在经营战略上屡出高招。不用说,这样的领导人都是行业内的尖子,具备出众的才华、充沛的精力以及燃烧的斗魂,其中有的人甚至堪称天才,比如美国苹果公司的乔布斯。

然而,稻盛拯救日航却是别开生面。

78岁高龄,十足的外行,零薪出任董事长,这三条首先就是闻所未闻。

接着宣布出任日航董事长的三条大义:为了保住留任的3.2万名日航员工的饭碗;为了给低迷的日本经济的重振助上一臂之力;为了保持航空业的竞争态势,让日本国民有选择航空公司的权利。这也是闻所未闻。

来到日航就明确揭示新生日航的经营理念,或者叫企业目的,就是“追求全体员工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幸福”。在这个基础之上,“为旅客提供最好的服务;提高企业自身价值,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贡献”。这又是闻所未闻。

给日航干部上课,首先讲领导人应有的资质,要求大家以“作为人,何谓正确”作为判断和行动的基准,要求干部成为受到部下信任和尊敬的人。接着讲解“经营十二条”原理原则。这更是闻所未闻。

领导编制《日航哲学》四十条,用哲学来改变员工的意识;用阿米巴来改变日航的官僚型组织。这些都是闻所未闻。

而且这个过程几乎是“一气呵成”。巨型企业日航不仅因此迅速恢复生机,并且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高收益的企业体质。

这样的结果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不仅企业经营者,整个社会都不能不刮目相看。

稻盛哲学都是理所当然的“大白话”,分部门核算的阿米巴模式也不复杂。换言之,稻盛的成功模式可以复制,它不分行业,不分国界,不分时代,也不需要领导人有特殊的天赋。就是说,稻盛哲学具备普遍性,这一点极其重要。

事实上,包括中国在内,全世界正在认真学习和实践稻盛哲学的“盛和塾”的企业家人数已经超过9000名。这是人类企业经营历史上独一无二的现象。而且在这9000多家企业中,有不少企业已经在某种程度上成功复制了稻盛的模式。不过成功的条件是:领导人需要有“利他之心”,需要以身作则,全身心投入事业。

2013年3月末,稻盛先生谢绝日航的挽留,急流勇退,正式从日航引退,并笑称这是“好汉的美学”。

当年5月,我有幸应稻盛先生的邀请,同一百多位“盛和塾”塾生一起,跟随稻盛先生赴巴西,参加“巴西盛和塾”成立20周年的“塾长例会”。5月9日在巴西,同稻盛先生一起用早餐时,我向稻盛先生提出了一个问题:

“现在日航重建成功了。但成功的原因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稻盛先生个人的魅力;有人认为是稻盛哲学发挥了作用;有人认为分部门核算的阿米巴体制特别重要;当然也有人认为外部原因即国家的优惠政策最重要。就内部来说,企业盛衰最主要的原因究竟是领导人的威望,还是指导思想,还是体制结构?这三者中哪项最重要?”

领导人、哲学、体制三者当然密不可分,但三者中哪个最重要?不限于一个企业,对于国家层面而言,这也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

稻盛先生的回答稍稍出乎我的意料。他说:“主要是我让日航的干部员工们感动了。我已经80岁高龄,身为航空业的外行,不取一分报酬,没有私利,原来与日航也没有任何瓜葛,冒着‘玷污晚节’的风险,鞭策这把老骨头,全身全灵投入日航的重建。看到像他们的父亲、爷爷一样年龄的人,为了他们的幸福拼命工作的样子,日航的员工们感动了,他们觉得‘自己不更加努力可不行啊!’由于日航全体员工团结奋斗,不断改革改进,日航重建才获得了成功。”

就是说,领导人率先垂范,他创造和倡导的经营哲学和管理模式方才大显身手。

稻盛哲学成功拯救日航,这一事件中隐含着重大的意义。

首先,稻盛去日航后并没有传授什么“科学”的管理方法,日航更没有条件引进任何先进的技术设施、设备。

当时,日本舆论普遍认为,日航不仅巨额负债2.3万亿日元,而且日航“比衙门还要衙门”,内部四分五裂,工会有8个之多。日航已经病入膏肓,在这个官僚和工会纠缠的企业里,没有稻盛的用武之地,没有所谓稻盛哲学发挥作用的前提。派一个78岁的老人又是外行去重建日航,简直是乱弹琴!是“领导人选错了!”“日航二次破产必至!”

日本的社会精英们连篇累牍,但他们列举大量事实所做的“科学的分析”,被现实击得粉碎。为什么?因为他们只懂所谓的“科学”,而不懂哲学是什么。

还在十多年前,在本书“关于科学”一章中,稻盛先生就指出:“现代社会,只重视科学,只习惯于用科学去解释事物。‘为了人类变得更好,为了创建更理想的社会,我们应该具备怎样的思维方式,应该建立什么样的哲学规范’,这么重大的问题却无人问津。把是否符合科学作为第一原则,仅仅局限在这一框架内思考问题,事实上是行不通的。”

稻盛先生认为,所谓“科学”,实际上,不过是针对物质文明而言的“科学”,而精神科学,即对于意识和心的研究,还远远不够。“科学还不能解释麻醉的机理。”“所谓发明、发现,只有在被证实以后才成为科学,在这以前,它属于哲学的范畴。”“即使已被科学证明的真理,随着科学的发展也可能被否定。因此所谓科学,不过是‘现阶段所认知的范围内的事实’。它既不可能正确地解释一切事物,也不代表唯一的真实。”

这个世界并不是“科学”二字所能概括,所谓“科学万能”,所谓“科学至上主义”,并不正确。原子弹也是科学,科学技术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同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一样,如果运用不当,如果没有明确的“哲学规范”、或者说正确的“道德规范”作前提,它可能让整个人类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而稻盛和夫的哲学就是这样的“规范”,稻盛先生就是实践这种规范的榜样。从这个意义上讲,稻盛先生代表了人类的良知和睿智。

如果我们细读手头的《心法:稻盛和夫的哲学》这本书,我们不但能够理解在日航发生的奇迹,而且我们可能会领悟到,稻盛哲学,从小处说是拯救日航的哲学,从大处说,它其实就是“拯救人类的哲学”。

在这本书中,稻盛先生对存在,对意识和意识体,对宇宙,对造物主,对科学,对欲望,对自由,对善恶,对因果,对宗教,对死亡等人生、社会和宇宙的重大命题,从哲学、科学、宗教三个角度交叉分析,精彩纷呈,耐人寻味。

2013年2月26日,稻盛先生在同我们开完北京公司的董事会会议后,招待我们用晚餐。席间,我请教稻盛先生这么一个问题:

“对人类社会、对推动人类文明发展,影响最大的是科学、哲学和宗教。稻盛先生是科学家出身;又基于科学实验发明的新材料、新产品创办了企业,成了著名的企业家;同时稻盛先生又是哲学家;还对宗教有很深的研究,65岁后皈依了佛门。在你看来,科学、哲学和宗教这三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稻盛先生的回答一针见血,他说:

“现在我们人类生活的这个文明社会,可以说都是由科学技术带来的。同时,资本主义的勃兴构筑了人类社会的繁荣。就是说,科学技术的发展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同时,作为社会的经济系统,资本主义发挥了它的功能,让人们可以过上富裕的生活。

“虽然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构建了文明社会,但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一个方向性的问题,就是说,科学技术是为了让人类幸福才去发展呢,还是单纯出于兴趣,因为稀奇稀罕才去研究呢?比如,人们发现了原子能,很有趣、很带劲,可以产生巨大的能量。如果是在谋求人类幸福这一哲学的基础之上,开发原子能当然很好,然而,如果与此目的背道而驰,朝着开发原子弹的方向发展,或许就会导致人类的破灭。

“同时,资本主义的经济体制营造了当今社会的繁荣。但是,在这个体制中,‘只要自己赚钱就好’的利己主义膨胀,正如在雷曼危机中表现出来的,那些强欲贪婪的资本家云集一起,为了自己的私利,为了少数头头、少数资本家个人发财暴富,不择手段,带来了世界性的灾难。现在中国也出现了这种倾向,这样下去贫富差异越来越悬殊,社会也将愈加混乱。

“因此,在资本主义的运营中,必须由哲学来指明方向,就是说,为了人类全体的幸福,个人要努力抑制自己的欲望。

“所以,无论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也好,汲取还是摒弃‘利他’这一思想哲学的元素,结果将会迥然不同。”

关于宗教,稻盛先生说,因为自小受到佛教思想的熏陶,就跟佛教有了缘分。如果自己小时候是受基督教的影响,或许后来就成了基督徒。

稻盛先生说道:“无论佛教也好,基督教也好,伊斯兰教也好,虽然各不相同,但它们倡导的真理本质上是相同的。然而,在宗教徒中,思想偏执的人非常之多,他们只拥戴自己的宗教,而排斥其他的宗教。本来,在拯救人类这一点上,各种宗教是相通的,但宗教之间的对立往往造成悲剧。另外,即使是佛教,在日本就有许多宗派,有净土真宗、禅宗等,都互相对立。释迦牟尼教导的真理只有一个,但一旦出现派阀,就会把派阀的利益放在前面,势必引起纷争。同样,伊斯兰教也有派阀的争斗;基督教也有许多分支,新教、旧教,争执不休。因为宗派林立,宗教根底处的真理反而被忽视,为了维护自己的宗派,人们变得狭隘和偏激。本来同根同宗,根本目的都一样,各种宗教理应和睦共处。之所以对立争斗,是那里的统治者变坏了。”

稻盛先生的解答直指事物的本质核心。

下面谈一谈稻盛哲学的四个特点和稻盛先生的五种身份。

同其他哲学相比,我认为稻盛哲学有如下四个明显的特点:

1.简朴性:稻盛刚刚创业时,28名员工中大多数是初中生。稻盛要用他们听得懂的语言给他们讲哲学,让他们理解、接受,并与他们一起实践。说到哲学,让人觉得是深奥抽象的学问,是少数学者专家的事,但稻盛善于用朴实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稻盛哲学没有任何难懂的哲学术语,它深入浅出,却又有感动和召唤人心的力量。

2.实践性:稻盛与以往的哲学家不同,因为他是科学家出身,年轻时就有重要的发明创造,而且27岁就创办企业。因为这种哲学来自于亲身的实践,包括开发新材料、新产品的科学实践和经营企业的实践,当然也包括生活实践。从实践中来的哲学,又要反过来指导经营实践,使事业获得巨大发展。而经营实践又使哲学不断丰富。这种从实践到理论,又从理论到实践的、紧密的、反复的循环,使实践和理论,经营和哲学达到了高度的平衡、完美的统一。

3.道德性:就一般概念来说,哲学是哲学,道德是道德,两者虽有联系却分别属于不同的范畴。但稻盛哲学则把道德放进了哲学,以“作为人,何谓正确”,也就是以“利他之心”思考、判断和行动成了稻盛哲学的核心。这在其他哲学中是极为罕见的。

4.辩证性:稻盛哲学强调兼备事物的两极,比如利己和利他、大善和小善、大胆与小心、慈悲心和斗争心、大家族主义和市场竞争主义等,又比如,经营者对员工既要关心爱护又要严格要求,两者要高位平衡。这是每天的工作中都面临的课题。

因为这四个特点,可以说,稻盛哲学最接近天理良知,最围绕实际,最触动人心,最具备普遍的适用性。

同时,稻盛先生集科学家、企业家、哲学家、宗教家、慈善家五家于一身,这个事实在哲学上意味深长。

稻盛先生25岁时就发明了“镁橄榄石”这一陶瓷领域内划时代的新材料,作为耐高频、高压、高温的优质绝缘材料,作为集成电路的基板,为推动电视机、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他和他的团队创造了又一个“新石器时代”,在广泛的领域内都具备尖端的技术。

科学技术方面的发明创造,就是追究“对象事物内部蕴含的真理”。从这个意义上讲,稻盛先生必须是——而且事实上他也是——一个高度的现实主义者,或者说是一个高度的唯物主义者。

稻盛先生赤手空拳创建了京瓷和KDDI两家世界五百强企业,又以惊人的速度挽救了也曾是世界五百强之一的日航。另外,曾是他的“盛和塾”塾生的孙正义先生创办的“软银”也成了世界五百强之一。而且京瓷创办近五十五年来、KDDI创办近三十年来从未出现过一次亏损。

企业经营也是一个高度现实的领域。企业经营者必须不断对面临的经营课题做出正确的判断。不管过去多么辉煌,一旦在重大问题上判断失误,企业很可能瞬间化为乌有。稻盛先生是企业竞争中的常胜将军,稻盛先生信奉科学合理的思考方式,他创建了缜密的会计七原则和精致的阿米巴经营模式,而同时他又兼备关爱他人的慈悲之心和不惧任何困难的燃烧的斗魂,从这个意义上讲,用我们的话来说,稻盛先生不仅是“实事求是”的模范,而且是一位“无所畏惧的、彻底的唯物主义者”。

稻盛先生在拼命工作的同时还拼命思考。凡有触动他、打动他的事情,不管是好是坏,他都不会轻易放过,而会思考这些事情中包含的意义,并从正面将它揭示出来。稻盛先生喜欢深思熟虑,善于从复杂的现象中抓住事物的本质,善于将重要的思想用简明的语言表述出来。他将自己科学实验的经验、企业经营的经验以及人生经验提升到哲学的高度,再反过来指导工作、指导经营和人生,并取得了卓越的成功,发挥了所谓“意识对存在、理论对实践的巨大的反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稻盛先生又堪称是一位精通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大师。

然而,稻盛先生又是一位宗教家。他在6岁时,曾接受过“隐蔽念佛”的净土宗僧人的教诲,七十多年来“感谢”二字随时随地脱口而出。

稻盛和夫13岁时患肺结核,在面临死神威胁的时候,他读到了《生命的实相》这本佛教色彩浓厚的书,懂得并相信了“我们内心描绘的事物,会通过现象在我们周围显现”,也就是“境由心造”、“相由心生”、“善念生善果,恶念结恶果”的因果法则。并把“为社会、为世人做贡献”作为“善念”的最高境界,终身实践。

65岁时,被圆福寺西片担雪长老的人格魅力所吸引,同时希望通过禅宗的修行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心性,稻盛先生剃度出家,皈依佛门。

稻盛先生相信推动森罗万象生长发展的“宇宙的意志”(或称造物主,或称神佛,或称某种伟大之物)。相信宇宙的意志就是“利他”,就是“真善美”,这就是一切事物的本源。相信人生的价值就在于应顺“宇宙的意志”、为社会为世人做贡献。同时相信应顺“宇宙的意志”事业就能成功,人生就能幸福。

稻盛先生相信人的意识不仅是脑细胞作用的产物。他认为,相对于肉体而言,人还有精神,或称灵魂,又称“意识体”。稻盛先生说:“在宇宙的意志之上,加上过去世代造就的人格,再加进现世积累的经验,三者的综合,我称之为意识体。”而所谓死亡,只是肉体的消灭,而“意识体”将轮回转世。而人生在世的目的就是净化这个“意识体”,也就是磨炼灵魂,提升心性。

因为科学无法证实“意识体”的存在和它的轮回转世,所以在某些人眼中,这样的宗教信仰属于唯心主义。

稻盛先生还是一位慈善家。京瓷创业后第一年就盈利,从此开始,稻盛先生就带领全体员工捐钱救济穷人。京瓷公司上市后,稻盛先生又拿出自己绝大部分财产设立稻盛财团,创建“京都奖”(被称为亚洲的诺贝尔奖),从事各种慈善活动。而他个人的生活极其俭朴。

暂且将慈善家搁在一边,科学家、企业家、哲学家、宗教家,这四个家在稻盛先生身上是如何统一和融合的呢?2013年10月13日在四川成都,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主持人向稻盛先生提出了这个问题。这同时也是我的问题。

稻盛先生回答说:“或许我还没有达到统一、融合的境界。我学习哲学,学了一点宗教,作为研究员开展研究,作为技术员开发新技术,作为经营者从事企业经营,所有这些,我想可以集中到一点,我刚才已经讲过,我年轻时,在从事研究的时候,实验中出现的现象会告诉我些什么呢?如果想要看透现象中蕴含的真实、真理,那么,不把自己的心放空,自己的心灵不处于纯净的状态,实验中的现象就不肯告诉我真理。以这样的经验为基础,我开始建立自己的哲学。我认为,作为研究员、作为技术员追求真理,同追求哲学的真理、同通过宗教修行追求真理,没有任何区别,都可以归结到相同的一点。说这些,似乎我很了不起,其实不管在哪个领域,我都没有达至顶点,但是我意识到了,一切事物都可以归结到一点。这是根本性的真理。”

科学实验和企业经营都要求“实事求是”。“实事”是指客观存在的事实或现象,所谓“是”就是事实或现象中包含的真理、真相或叫规律。“求”就是去追求。但能不能“求”到这个“是”,却与追求者的心是否纯粹有关。“心纯见真”——所有科学家、企业家、哲学家乃至高僧大德的成功都可以归结到这一点,这是根本性的真理。

认识事物的主体是人的心,强烈的利己欲望会扭曲人心,那么真相在他心中也是扭曲的。就是说,他看不见真相,甚至不愿正视真相。这样的人难以成功,特别是难以持续成功。

稻盛先生谦虚地说:“在哪个领域,我都没有达至顶点。”但是像稻盛先生一样,意识到“心纯才能见真”这一根本性真理,并付诸实践,在科学、经营、哲学和宗教修行几方面,全都成效卓著的人,古今中外能有几位?

2014年1月28日 aPXWSND0G4iq4+Yo2QnkPEL0dgx5zsJHQl8hcTRjUZDce54pKbwqDxceZ9h1ps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