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寻找失眠的解释

那些重视测量忽视倾听的学科从未提出过关于睡眠问题的统一解释。在谈话心理治疗中,很少有人将失眠作为前来咨询的首要问题,尽管睡眠问题往往会在之后的治疗中凸显出来。在上文提到的案例中,我给当事人做了几个月的咨询之后才得知他的睡眠问题。既然失眠这么让人痛苦,为什么没人愿意指出自己的这一问题呢?是因为我们需要正确的指引才能谈论它吗?还是恰恰相反,我们对失眠的回避其实自有道理呢?

对于儿童来说,睡眠困难是更加显而易见的,或许因为孩子睡不着时会把父母叫醒,于是用不着孩子自己提出,父母就会来寻求帮助。我们通常发现,孩子无法入睡是因为对死亡或身体的过度关注。他们会说:“我怎么能睡着呢?万一我再也醒不过来了怎么办?”在刚刚得知死亡就像是“久久睡去”时,孩子通常都会有这种表现。甚至在20世纪初期,一篇孩子们常见的睡前祷告中就有“如果我在醒来之前死去”这样的话。另外,当孩子刚刚停止使用尿布时,对于弄脏床单的恐惧也会影响睡眠。尿床,这个曾经“最普遍的儿童睡眠障碍”,可能因此引起自身的继发“障碍”。

豌豆公主的童话故事很好地呈现了这类精确而又暂时性的睡眠干扰。在这个故事里,可怜的主角因为床垫下的豌豆无法入睡,由此证明她是一名真正的公主。然而,故事无疑传达了潜在的性唤起信号:豌豆形状的物体让公主在夜间依然保持清醒,只有在处理了因感受到它而产生的兴奋或者由它而起的愧疚之后,公主才能入睡。果然,故事的结局是公主和王子结婚了,以后丈夫便会取代豌豆的位置。

各种各样的创伤经历不仅会让儿童失眠,也会让他们在恐慌中惊醒。一个4岁的女孩突然从床上坐起来尖叫,撕扯自己的胳膊,即使母亲冲过来抱住她也无济于事。这样的噩梦在童年早期并不罕见,危机在醒来之后依旧持续,抚养者提供的安抚在几分钟内也无法起效,就好像尽管孩子们睁着眼睛,梦里的创伤仍在他们身上发生着。在这个例子中,睡眠困扰的源头似乎是很清晰的:这个女孩曾经因事故住院两年,护士强行给她的双臂插管,令她恐惧而痛苦地尖叫。在后来的噩梦中,她似乎又回到了当时的场景,努力想把管子从自己的手臂上扯下来。

起因这样明确的睡眠困扰案例,更像是特例而非常态。不管有没有心理干预,睡眠困扰在儿童身上往往会轻松得到解决。如果家长的焦虑和孩子的问题混杂在一起,问题会变得困难一些,不过也无大碍。举个常见的例子:家长会检查睡着的孩子,确保孩子还在呼吸,尽管孩子已经好好地活到了1周岁。与之相似,家长或许会每分钟检查一次孩子的睡衣,以防有任何臭味或排泄物,就好像家长自己无法摆脱对于弄脏东西的恐慌。

我们一次又一次发现,儿童的睡眠症状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因为儿童会创造其他方式来解决困扰自己的问题。玩耍、阅读、绘画、做白日梦和聊天,这些潜在的方式可以将儿童关于睡眠的恐惧和焦虑表达出来,或是将其符号化。儿童在2~3岁期间出现的睡前的仪式化习惯可能是他们对睡眠问题最明显的应对方式。他们似乎是想将重复和有序的行为置于自己心理和生理最脆弱的一点,也就是从清醒到睡着的过渡上。

失眠对于成人而言似乎更加复杂。尽管在某些情况下,突然出现的失眠显然与某个单一原因有关,解决了这个原因,失眠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失眠是一种慢性问题,有多个因素在共同起作用。失眠更像是一个吸收了许多不同问题的庞大症状。直接对失眠进行干预往往是徒劳的。而当失眠问题消退时,医生可能会报告说,患者并不是因为突然得到了什么启发或者领悟而不再失眠的,恰恰相反,这一切是回溯感知的结果。患者通常会在某一天说,自己莫名其妙地就能睡好了。

在上文提及的案例中,至关重要的一点是将失眠的开始与新的家庭三角关系联系起来,我们正是由此开启了对患者过去的探索之路。然而,这种领悟并没有立刻给他的睡眠带来奇迹般的改变。直到当事人努力解决与亲生父亲的关系问题时,改变才得以出现。他与父亲见面的次数用一只手就数得过来,并且他一直站在母亲这边,和母亲一同谴责这个看上去残酷无情的男人。当他得知父亲即将因绝症过世时,虽然有机会前去看望,但还是选择了不去。然而,父亲去世后,他开始怀疑自己当时的决定。母亲就一定是对的吗?自己难道不应该对这个“赐予我一半存在”的男人负有责任吗?

他被失眠掷入了可怕的夜晚空间,这是对他的惩罚,就好像他需要偿还因忽视父亲而欠下的债。这一案例清晰展现了几个共同影响睡眠的因素:在某种意义上,失眠产生于他童年时在夜晚不安地倾听母亲及其伴侣的声响,继而又进一步承担了其他功能,成了各种形式的痛苦、怀疑和悲伤的基质,盛放着他的自我指责和由此所带来的伤害。

如今,在一个重视规范性睡眠观点的社会中,对这些个体性失眠原因的敏感性正在变得越来越低。我们会被告知需要睡多久,也经常会被告知是什么让我们睡不着——从电脑产生的蓝光,到不良的睡眠时间安排,还有我们摄入的咖啡因。不可否认,这些信息中有一部分是有帮助的,一些广受推荐的心理疗法也的确有效。但是,我们失去了对个人生活的叙事,也无法阐明这些个人经验是如何变成了睡不着的根源。 nyT3hqA8BS/JCgJ2uFIm+E1CtnnXgJ3dKN1ZxsOSqqNWMJfarMHIF1wcAzy1qND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