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成大事无捷径

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都希望能够快乐学习,成名趁早。但是,我不得不说,学习只有先苦后甜,成名千万要晚,成大事无捷径,快乐学习是扯淡。

先分析结果,成名趁早,害人匪浅。为什么?

第一,成名无须趁早

1.积累的时候,如果揠苗助长,容易伤身、容易伤心。

这种揠苗助长,举两个我朋友的例子。

女书法家许静跟我说,她九岁的时候有一次去西安玩。大家知道,西安是古都,有碑林。许静看到《多宝塔碑》,全称叫“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佛塔感应碑”,呱唧就吐了。吐在自己衣服上,没吐在碑上。“为什么会吐?”我就问许静。许静说:“我从四岁开始练书法,我爸逼着我每天都要练,练了那么多次《多宝塔碑》,然后看到这个《多宝塔碑》,大脑还没来得及反应,小脑先反应,就吐了。”

另一个朋友是赵胤胤。胤胤是钢琴表演大师,他说,中国人里,只有三个人可以靠弹琴养活自己,他是其中一个。后来我问:“你爱不爱弹琴?”他跟我讲,弹琴的人没有一个爱弹琴的。小时候一直被父母逼着练琴,现在一想起来就恨不得自己没有这双手,不要去弹琴。幸运的是,许静、赵胤胤,都练出来了,但是大家要知道,这是凤毛麟角。

再举我自己的例子,我现在英文还可以,虽然说话是垂杨柳味的英文,但是阅读、词汇量都还不错。小学的时候,我爸这辈子唯一一次逼我:“你要学英文,学好了英文,才可以走到世界上看一看。”所以四年级开始他就逼我学英文,当时英文教材叫“Follow Me”,就是“跟我学”,非逼着我学。造成的后果就是我对英文有极强的抵触情绪。初一开始学校教英文了,我其他课都还学得蛮好,只有英文一直不行,拖了后腿。但是我喜欢争第一,那怎么办?一定得克服我对英文的厌倦情绪。我就找了一些英文原版小说,比如《简·爱》《德伯家的苔丝》《名利场》,这些行文,长短都适合早期英文阅读,我就逼着自己用对文学的喜爱,来冲击对英文的逆反情绪。幸亏我相对聪明,幸亏我爸只在这一件事上逼我,要不然不知道会出多少伤身心的地方。

2.成名太早,有可能影响将来的后劲。

这是好胜心作祟,揠苗助长了,哪怕那时候你没伤身心,但要想到,你很有可能未来并不只是做这一件事——书法、钢琴或英文。如果你真的想做得特别好,其他学科也要相对全面发展,才有可能做到顶尖,做到未来的顶尖,而不只是说,在班上、系里、学校里能拔尖。

英文学不好的人,大多认为是词汇量不够,其实是不对的,有时候可能综合知识不够。比如“May flower”,每个词你都认识,但是合在一起的含义——“五月花号”,这个事件是怎么回事,它造成了什么,它之后有什么样的发展,你不知道,这让你的英文大大受限。还有,学英文需要一些所谓的人间智慧,你可能每个字都认识,刚才说的背景知识你也都知道,但是你就是不知道这篇文章到底说的是什么。

3.走捷径,容易受骗,被盛名所累。

除非你是个别绝世天才,否则趁早成名了,很有可能不得不“端着”,为所谓的盛名所累。我们最怕的、最累的一件事,是德不配位。

之前提到过,麦肯锡有一个“Up Or Out”——“上升或者出局”机制。我第一次升项目经理时,没有升上去,当时有点沮丧,觉得自己做得还不错,一直是短跑、快冲、快进、拿第一。后来我的导师TC就跟我讲了一句:工作是场马拉松,有可能你要拿十年、二十年来看待,给自己一个学习、实践的过程。你以为懂了,很有可能你还没有真懂,让你迅速上位之后,你德不配位,你会被这个位子、被自己的名声累坏。

“成名趁早”这句话害人,希望你听进去我说的这三点。不见得放慢脚步,请放稳脚步,一步一个脚印,慢慢往前走。

第二,笨功夫才是真功夫

接着再说“快乐学习”。不好意思,我刚否定了成名趁早,现在,我又要否定快乐学习。

曾国藩在一篇文章里这么说:“凡事皆用困知勉行工夫,不可求名太骤,求效太捷也。”做事,应该慢慢来做,努力来做,知道这件事情很难,一点一点去克服,不能求成名太早,也不能求出现效果太快。

之后,曾国藩讲了一个写毛笔字的事:“尔以后每日宜习柳字百个,单日以生纸临之,双日以油纸摹之。”这是他劝他儿子的,说你以后就临摹柳公权。单日临,双日摹,多少个字?每天一百个,不多。而且他跟儿子说“临帖宜徐”,面对着字帖临写,要慢一点。“摹帖宜疾”,就是油纸蒙在字帖上写的时候,要快一点。“数月之后,手愈拙,字愈丑,意兴愈低,所谓困也”,这么每天一百字,经过几个月之后,你手越来越笨,字越来越丑,你的兴致越来越低,你就困在里边了。“困时切莫间断,熬过此关,便可少进”,这个时候,不要放弃,不要间断,熬过此关,便可以慢慢往前再走一步了。

这个其实很重要。许多家长让小孩一直非常忙碌,学各种东西,报各种班,但最后孩子还是懵懵懂懂。为什么呢?花了这么多钱,为什么一点效果都没有?其实常见的情况就是,小孩一开始有新鲜感,所有的设备都买了,所有的家伙什儿都置全了,不新鲜了,没劲了,觉得自己已经会了。家长听从孩子的直觉,就停了,这个其实是大忌。说实在话,与其学十个东西,不如扎扎实实地学一个,最多不超过两个,学一整年,来得有用,来得受益。

曾国藩说“困时切莫间断,熬过此关,便可少进”,之后“再进再困,再熬再奋,自有亨通精进之日”。并不是说你熬过这一关、熬过这个困境,就好了,你会发现它是循环往复的。你再进,有可能又遇上困境,你再熬,再进,再进,再熬,终究会有一天你觉得,我似乎站上了昆仑之巅,周围人写字都没我写的好看,或者说周围写字最好看的人,跟我写的也差不多了。

曾国藩说:“不特习字,凡事皆有极困极难之时,打得通的,便是好汉。”凡事跟练毛笔字是类似的,都有特别困难、特别难受的时候,打得通的便是好汉。

这是曾国藩给他儿子讲如何写字。在刚刚拿到新毛笔、新纸、新字帖的时候,一切都很新鲜,有那么一两天的快乐,以及最后真的到了昆仑之巅,一览众山小,甚至还可以卖字赚钱的时候,可能有一丝的快乐。但在这个过程中,应该是痛苦比快乐多,特别是在早期,在你掌握一定的技能、技巧和能够游刃有余之前,想谈快乐学习,基本是扯淡。

这段话是说学书法的笨功夫,但不只是书法,对于普通人来说,学任何技能其实都是如此。曾国藩教子字字真切,把儿子当成普通人教育,而不是当成小天才宠溺。大多数父母,常常出现一个大误区,就是把自己的孩子当成天才。自己看自己的孩子,难免觉得长得又好看,又聪明,又能干,难道不是一个天才?一定是个天才!但是你要这么想,天才的定义是什么?天才的定义是,极其少数的人有极其少见的能力。父母被基因所决定的某些人性弱点蒙蔽了,如果父母觉得自己的孩子不可爱,他们就没有太多的兴趣,把这个小人儿养大。但是转回来,如果说每个人都是天才,那说明没人是天才了。所以大概率事件,就是很有可能你的孩子不是一个天才,一定要记住这一点。

所谓学习,只有笨功夫;所谓快乐学习,是扯淡。尽管令人沮丧,但我们不得不接受的现实是,我们周围所见的绝大多数小孩和晚辈,包括我们自己的孩子和同族的后辈,都是凡人、俗人、庸才。至于真的天才该如何做?天才怎么做都可以,不用我们凡人操心。所以,转回来,笨功夫才是真功夫。 s8lx09DoJa8FvfPqaJOdMifyt49zxmD/tBiqJYvw4/eJuoHjF96xQIt57lLVm0l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