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表在《纯粹理性批判》第一版中正式出现,并被用于推导出范畴表。此后,在康德的其他著作中,判断表一直以表1.1中展现的四个标题以及每个标题下三个环节共12个环节这种结构出现,其中的具体各标题以及各环节也没有出现任何变动。然而,判断表并非在产生之初就具有了表1.1中的结构。虽然该表格最早见于正式出版物是在1781年《纯粹理性批判》的第一版,但初步成形的判断表最早自1777年起就出现在康德的《百科全书讲座》《形而上学讲座》等讲稿中,此处将其中比较典型的一次列举以图表方式展示如下:
表1.3 《百科全书讲座》:判断(Urteile)与思维标题(Titel des Denkens)
从表1.3可知,康德在《百科全书讲座》中对各种判断的列举已经具备了《纯粹理性批判》中判断表的主要特征,比如包含质、量、关系、模态四类划分标准,每类划分又被划分出三种逻辑功能,表格中的多数逻辑功能与《纯批》中判断表的各环节一致,最重要的是该表格与思维标题之间存在对应关系,在《百科全书讲座》中的这种对应关系也被康德解释为是逻辑功能与知性概念间的对应,这种表述已经和《纯批》中的表述基本一致。然而,人们也可以注意到,表1.3与《纯批》第一版中的表1.1存在着几处明显不同。比如,表1.3中康德将标题“质”放在了“量”之前,除此之外,表格中根据质的划分无论是判断还是思维标题都还只是二分,缺少表1.1中的“无限的”环节等。此外,根据表1.3对判断的列举与《纯批》中判断表的差别可知,《百科全书讲座》中对思维标题的列举与范畴表的区别明显更大,比如在表1.3对思维标题的列举中,质标题下缺少“限定性”,量标题下的三个环节仍是拉丁术语,关系标题下对应选言判断的是“整体与部分”,模态标题并没有采用三对范畴的做法,对应实然判断的不是Dasein Nichtsein,因此范畴表的正式形成应该是要晚于判断表的。总之,早期的判断表不仅在《百科全书讲座》《形而上学讲座》等讲稿中与最终的表格存在差异,从《波利茨形而上学》中有关模态的部分看上去也没有像其余三个主要标题那样重要,更像是作为补充而被列举的。
从康德在1781年之前的不同时间段尝试构建的结构各异的判断表可知,他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出最终的如表1.1的判断表之前,对该表格的具体结构安排也有多次比较大的改动。当然,在上述成形的各判断表中,我们也看到了与之相对应的范畴表的早期形态,也就是说,虽然判断表确有其形成过程,但毕竟早期的范畴表也是对应出现,判断表的独立性仍然会受到质疑。然而,对判断表思想形成过程的考察,虽然要涉及初步呈现为表格状的上述各判断表,但更为重要的在于康德在早期的其他文献中对判断形式等话题的讨论。在与后者有关的文献材料中,康德对判断表中具体各标题、各环节的理解上的变化只会更加明显,比如质标题与量标题先后顺序的改动,对无限判断的处理,关系标题下三个环节的选择以及模态标题的加入等。此外,相比初步呈现为表格状的早期判断表,在有关判断形式话题的讨论中,我们更有可能寻找到康德对具体标题、环节在理解上产生变化的原因,而一般认为,与判断形式问题相关的早期文本材料主要集中体现于康德早期逻辑学讲稿,尤其是《布隆贝格逻辑学》以及《斐利比逻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