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理论(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ory)是指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构成危害满足子孙后代的需要能力的发展。
1980年,“可持续发展”概念在世界自然保护同盟(IUCN)、野生动物基金协会(WWF)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共同发表的《世界自然保护纲要》中被首次提及。1987年,“可持续发展”这个概念被布伦特兰女士在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的《我们共享的未来》报告中首次正式使用,并定义为:“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威胁的发展”。1991年在《保护地球》一书中“可持续发展”被世界自然保护同盟(INCN)、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和世界野生物基金会(WWF)定义为:“人类生活在永续良好的生态环境容量中,同时改善人类生活质量,强调既要注意环境容量,又要改善生活质量,让人类世世代代过好日子。”在《1992-1993年世界资源》一书中世界资源研究所又提出,“可持续发展是不降低环境质量和不破坏世界自然资源基础的经济发展”,强调不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在不破坏自然和社会的基础条件下,完成经济发展这一最根本性任务。该书还从科学技术方法的角度,提出可持续发展就是建立极少产生废料和污染的工艺或技术系统,强调节约有效和清洁化的技术,认为这是合理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措施。1991年国际生态联合会(INTECOL)和国际生物联合会(IUBS)则共同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为:保护和加强环境系统的生产和更新能力,提倡保持最佳的生态系统以使人类的生存环境得以持续下去。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影响了人类发展的进程,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成为人类历史进入可持续发展新阶段的标志,面对西方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等的严重挑战,可持续发展观点成为深刻反思后的全新选择。
1992年,我国政府在《中国二十一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中第一次提及可持续发展战略,自此可持续发展正式进入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长期规划。1997年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可持续发展被确立为中国在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中必然实施的战略,其内涵、范围扩大到了社会、生态和经济三个层面。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提出后,在中国一些重要文件中多次被提及,而且已经开始付诸行动。其重要意义可概括为:
(1)为了人类的前途命运,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这是到目前为止所能找到的最佳的发展途径,故而在当时被称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概念。
(2)人与自然要和谐共处,是可持续发展概念最核心的理论基础,对人的思维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产生一定影响,会引起人们在资源观、价值观、科学观和道德观等方面的变革。
(3)可持续发展概念已经开始变成战略行动计划,成为可实践的全面的发展观。《中国21世纪议程》的框架结构就是描绘出较全面的、清楚的发展蓝图。
(4)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一种时间和空间最为广泛的发展观,它遵循的公平性、持续性和共同性的原则,既有利于西方工业化国家,也有利于发展中国家。
(5)可持续发展战略没有固定的模式,需要按照具体情况来具体分析。现阶段只有把科技和经济有机结合,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为了跟上时代的发展,进行老旧住宅小区更新,其目的就是提高城市的服务能力,使其更好地为经济发展服务,坚持城市可持续发展,坚持以人为本,以人均享有舒适度的标准更新城市生活环境,注重城市的历史品质与文化内涵。可持续发展理论对老旧住宅小区更新的启示如下:
(1)对老旧住宅小区开展全面的调查与评估,做出一个整体的规划。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做法,站在可持续发展角度做好有前瞻性的规划与计划,分步实施。
(2)做好传承与发展相结合,该拆除的必须拆除,应保留的必须保留。面对老旧住宅小区的更新,我国很多地方的做法是拆了重建,这不是明智之举。可持续发展理念即要传承历史,节约资源。
(3)把老旧小区既有的住宅逐步统一规划改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国房地产过热的现象。
(4)老旧住宅小区更新一经实施,必须持之以恒,不要轻易放弃。从以往旧城的经验来看,成功的关键就在于能否持之以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