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性理论主要概念是指系统在受到足够的抗冲击时和冲击后能较快地恢复正常运转,且系统结构和功能保持完好。国际弹性联盟(Resilience Alliance)将弹性城市定义为:城市或城市系统能够消化吸收外界干扰,保持原有主要特征、结构和关键功能的能力。但实际上弹性城市不仅包括城市系统能够调整自己,应对各种消极的不确定性和突然袭击的能力,还包括能将那些积极的机遇有效转化为资本的能力。
弹性理论从早期一维的生态视角已扩展到包括生态、技术、社会和经济的四维视角(MCEER)。弹性理论与城市系统结合后,进一步丰富了城市学研究的内容与视野。Alberti等将弹性城市定义为:城市一系列结构和过程变化重组之前,所能够吸收与化解变化的能力与程度。
弹性概念最早起源于生态学,1973年美国学者霍林(Holling)首次将其用于生态学领域,随后弹性理论不断被扩展和延伸。弹性概念研究范围逐渐渗入到城市规划、经济和社会等学科,取得显著成果,弹性城市理论于是成为研究的热点。2009年联合国大学环境与人类安全研究所(theInstituteofEnvironmentand Human Security of the United NationsUniversity,UNU-EHS)提出大弹性城市研究框架,认为弹性是与脆弱性相对的一个概念,脆弱性是指城市无法应对风险。同时这一研究框架进一,步拓展了弹性城市定义,即:如果一个大城市居民和机构功能能够有效运转,那么这个大城市就被认为是具有弹性的。2014年,日本北九州城市中心(KUC)提出从治理(制度)、硬件(基础设施和生态系统)、软件(社会机构)三方面建立弹性城市综合研究框架,2014年,日本法政大学针对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提出设立城市指标、行政指标、市民指标、综合指标等四类指标进行城市系统弹性评定。
弹性理论研究在国外研究比较早,从国家层面、城市层面及社区层面对城市进行全面的较为科学的评价,并构建相关的评价体系。我国对弹性城市理论的研究起步较晚。2012年,北京大学举办年度论坛,主题为弹性城市,研究主要集中于城市层面。近几年国内逐渐向微观层面的社区展开相关研究,取得了一些成就。
中国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处于大陆性气候和海洋性气候交互地带,气候多变、地壳活动性强、地质结构复杂、地形起伏大,面临着海平面上升、降水、风暴、滑坡、台风、地震等灾害的巨大冲击。过去10年中每年与气候变化相关的损失高达1000~3000亿元(郑国光,2011)。此外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面临着新的威胁,例如雾霾、生态恶化、水污染、水资源短缺、弱势群体等。我国必须加快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和革新灾害风险管理的研究。但我国在弹性城市研究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也滞后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需要借鉴国际弹性研究理论进展及其实践框架,开展全面、深入而且具有针对性的研究。目前弹性城市已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措施,成为未来城市建设在全球范围内的研究热点。
我国有关研究弹性城市理论较少,旧住宅小区的更新应从生态、工程、经济和社会等维度综合考虑,弹性城市理论对老旧住宅小区更新的启示如下:
(1)推进既有建筑更新,延长建筑寿命。
老旧住宅小区的既有建筑通过安全鉴定,使各项结构安全达标的老旧建筑继续延续使用,优化升级更新,提升老旧住宅既有建筑的工程弹性。要因地制宜进行建筑节能改造,例如南方建筑以隔热为主,北方建筑以保温为主。有条件的既有建筑可以通过规划加装电梯,以符合老人、小孩的需求。粉刷公共区域楼道,使其重现往日光彩。
(2)完善规划布局,提升居住环境。
通过调查研究,吸取同类老旧居住区更新经验,完善居住区的各项规划,升级改造居住区路网,既满足消防通道要求,又实现侧面单边停车。雨水可回收用于绿化用水,节约资源。居住区更新应响应国家开放不封闭的号召,可以拆除围墙,打通通道,改善交通的微循环,方便居住民众的出行。利用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更新老旧居住区,打造智慧住宅小区,建成透水路面、立体停车库、太阳能帆板路灯和智能监控系统等,提升居民的居住环境质量。
(3)举办公益活动,体现人文关怀。
目前,老旧居住区居住群体多为老年人和租住者,这部分人群为自由劳动者,闲暇时间较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成为社区生活的核心,也是社会弹性关系网络的主体。社区居委会可组织居民参与多样化的公益活动,加强沟通和交流,联络居民的情感,营造良好的氛围,促使邻里和谐,建立小区自治组织,自主维护老旧住宅小区更新,逢节假日探望孤寡老人,使他们感到社区的温暖,减缓社会不公力度。
(4)健全管理体系,打造星级住区。
增强居住区管理制度弹性,发挥社区居委会作用,筹建小区业主委员会,成立志愿者组织,发挥居住区业主主人翁责任,通过建立政府—社区居委会—居民三级管理制度和响应机制,加强与管理部门的沟通,争取国家相关资金和政策的支持,使更新和居住区日常管理费用得到妥善解决,老旧居住区在政府补贴、民众自筹和社会资本帮助下,其改造更新形成良性循环,出台物业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完善管理体系,增强居住区的制度弹性。